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晖

作品数:22 被引量:76H指数:5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心房
  • 9篇消融
  • 7篇动脉
  • 6篇心脏
  • 6篇射频
  • 6篇射频消融
  • 6篇手术
  • 6篇左心
  • 6篇消融治疗
  • 6篇房颤
  • 5篇动脉旁路
  • 5篇动脉旁路移植
  • 5篇心房颤动
  • 5篇心房纤颤
  • 5篇射频消融治疗
  • 5篇旁路移植
  • 5篇左心房
  • 5篇纤颤
  • 5篇静脉
  • 5篇冠状

机构

  • 21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市心肺血...
  • 2篇南通大学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22篇李晖
  • 8篇顾承雄
  • 7篇孟旭
  • 6篇李波
  • 6篇杨俊峰
  • 6篇李海涛
  • 6篇刘锐
  • 5篇李琴
  • 5篇韦华
  • 5篇王坚刚
  • 5篇黄信生
  • 5篇侯晓彤
  • 5篇崔永强
  • 5篇李京倖
  • 4篇李海洋
  • 4篇刘长城
  • 3篇高峰
  • 3篇宋伟
  • 2篇许春雷
  • 2篇张帆

传媒

  • 3篇心肺血管病杂...
  • 3篇中华胸心血管...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北京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体外循环...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犬心外膜脂肪垫在持续性心房颤动中的作用
2016年
目的探讨心外膜重要结构心外膜脂肪垫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维持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22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2组:12只犬通过心外膜快速起搏8周建立持续性房颤模型(A组),10只犬为假手术组(B组)。分别刺激右前脂肪垫、下腔静脉-心房下部脂肪垫、左房背侧脂肪垫,采用心外膜标测技术比较刺激前后标测部位房颤周长变化。消融下腔静脉-心房下部脂肪垫后再次诱发房颤,重复刺激右前脂肪垫并记录刺激前后房颤周长变化。取A组和B组犬脂肪垫标本做组织学检查。结果右侧入路诱发持续性房颤后,刺激右前脂肪垫,发现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和右肺静脉前庭房颤周长缩短(P<0.05),右房顶与左房顶房颤周长无明显变化;刺激下腔静脉-心房下部脂肪垫,发现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和右肺静脉前庭房颤周长缩短(P<0.05),右房顶与左房顶房颤周长无明显变化。左侧入路诱发持续性房颤后,刺激左房背侧脂肪垫,发现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和左肺静脉前庭房颤周长缩短(P<0.05),左房顶与右房顶房颤周长无明显变化。下腔静脉-心房下部脂肪垫消融后,重复诱发房颤,刺激右前脂肪垫时右上肺静脉、右肺静脉前庭房颤周长缩短(P<0.05),右下肺静脉房颤周长无变化。结论持续性房颤犬右前脂肪垫、下腔静脉-心房下部脂肪垫和左房背侧脂肪垫3个脂肪垫通过诱发同侧肺静脉及其前庭快速激动来参与房颤的维持。在持续性房颤时右前脂肪垫主要影响右上肺静脉的房颤周长,并通过下腔静脉-心房下部脂肪垫来影响右下肺静脉;下腔静脉-心房下部脂肪垫对于右下肺静脉的影响要大于右上肺静脉。
肖威章李晖孟旭史加海
关键词:心房颤动脂肪垫导管消融术
左心房与双心房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
目的:我院自2004年1月~2007年1月共有305例房颤患者手术同期进行射频消融,现对其中左心房与双心房射频消融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305例患者男117例,女188例;年龄24~77岁,平均(53±10)岁。术前...
王坚刚孟旭李晖侯晓彤高峰崔永强
文献传递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不同抗凝方案的早期效果观察
2022年
目的对比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联合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不同抗凝方案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北京安贞医院连续收治的择期行CE+OPCABG手术的154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0例,女34例;年龄39~78岁,平均(62.6±7.2)岁。根据术后抗凝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组(81例,低分子肝素组),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组(73例,替格瑞洛组)。收集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有无输血、48h内心电图及肌钙蛋白动态变化等数据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指标。结果全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5~13天出院。启动抗凝治疗后,低分子肝素组、替格瑞洛组血红蛋白最低值分别为(88.3±14.6)g/L和(89.5±11.6)g/L(P>0.05);血红蛋白低于70 g/L者分别有8例和5例(P>0.05),给予输血治疗;术后48 h内肌钙蛋白峰值分别为850.55(410.63,1662.63)pg/ml和1184.60(667.50,3169.6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 h内心电图证实两组并发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均为2例(2.5%对2.7%,P>0.05)。结论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抗凝方案预防CE+OPCABG术后并发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效果无明显差异。与替格瑞洛相比,低分子肝素并不会增加术后出血风险。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可降低术后肌钙蛋白升高的水平,这可能与更好的术后远期疗效有关,该结论需进一步证实。
李海涛顾承雄李海洋李晖李京倖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早期疗效
基因检测指导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给药剂量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VKORC1和CYP2C9基因检测对于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华法林给药剂量的指导作用。方法17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86例)和基因检测组(86例)。基因检测组对VKORC1和CYP2C9基因的3个位点进行检测,并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及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推荐的华法林口服剂量表确定华法林初始剂量,对照组以3 mg/天作为初始剂量。分别于服药后连续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两组INR规定时间及出院3个月随访时INR的达标率以及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基因检测组根据基因检测结果起始剂量服用3 mg/天为68例(79.1%),起始剂量服用1.5 mg/天为10例(11.6%),起始剂量服用6 mg/天为8例(9.3%)。术后服药第3天和第6天的基因检测组INR达标率分别为45.3%和73.3%,对照组分别为29.8%和58.3%(P<0.05)。基因检测组院内出现INR危机值报告率为2.3%,对照组为7.1%。术后3个月基因检测组和对照组的INR达标率分别为86.1%和83.1%。结论基因检测可能有助于指导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初始剂量的选择,并更快达到稳定剂量。
张帆李晖李京倖
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术华法林VKORC1CYP2C9
左主干病变择期冠脉搭桥术前应用氯吡格雷的效果和风险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评价左冠脉主干狭窄患者择期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术前在应用低分子肝素的基础上合用氯吡格雷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228例左冠脉主干病变施行择期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5 d内是否停用氯吡格雷,将患者分为双联抗栓组及单纯应用低分子肝素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死亡、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球囊反搏使用,及术后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双联抗栓组术前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低分子肝素组,前者术后出血量和输血量略多于后者,但2组之间主动脉球囊反搏使用、术后消化道出血、脑出血、开胸止血发生率、正性肌力药的使用、监护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左冠脉主干狭窄拟行择期CABG术患者,在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的基础上,术前5 d内继续应用氯吡格雷与降低术前心血管事件呈相关性,且不增加严重出血风险。
李波顾承雄杨俊峰韦华李京悻刘锐黄信生李晖李琴李海涛
关键词:冠脉搭桥术氯吡格雷
序贯桥终末端与细小靶冠状动脉侧侧和端侧吻合的疗效对比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评估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分别采用侧侧吻合与端侧吻合方式缝合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细小靶冠状动脉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且终末靶冠状动脉细小的患者共89例。其中37例患者使用侧侧吻合术,即采用侧侧吻合方法缝合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靶冠状动脉;52例患者使用端侧吻合术,即将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靶冠状动脉进行端侧吻合。术中监测桥血管流量及搏动指数,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指标,以评估手术疗效。术后1年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终末桥血管的通畅情况。结果:两组术中终末桥血管流量分别为[(17.32±6.18)vs.(14.15±5.09)mL/min,P<0.05],搏动指数分别为[(2.50±1.08)vs.(3.47±0.74),P<0.05]。两组患者在围术期内均无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发生。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两组患者心功能均较术前改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时侧侧吻合组患者均无心绞痛发作,端侧吻合组有9例患者再发心绞痛。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侧侧吻合组中终末桥血管均保持通畅,而端侧吻合组中8例患者的终末桥血管再狭窄(P<0.05)。随访截至2014年1月底,平均随访时间为(10.7±2.5)个月,患者随访率为100%,存活率为100%。结论:采用侧侧吻合术缝合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细小靶冠状动脉,可改善终末桥血管的通畅性。
李波顾承雄李海涛杨俊峰韦华李京倖刘锐黄信生李晖李琴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侧侧吻合
心内膜合并心外膜改良迷宫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被引量:13
2007年
目的评价心内膜合并心外膜改良迷宫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对295例房颤患者进行射频消融,185例进行心内膜加心外膜消融,另110例行心内膜消融。其中男124例,女171例;年龄19~77岁,平均(52±11)岁。90.8%(268/295)患者为风湿性病变。瓣膜手术289例,19例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手术死亡10例(3.4%),其中4例死于低心排综合征,5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脑疝。随访3~47个月,平均(28±5)个月。随访每组各有1例死亡,均死于神经系统并发症。全组术后窦性心律占77.3%(228/295),其中心内膜组70.9%(78/110);心内膜加心外膜组81.1%(150/185)(P<0.05)。最近随访的259例,窦性心律191例,占73.7%,其中心内膜组66.0%(64/97),心内膜加心外膜组78.4%(127/162)(P<0.05)。组织学可见心内膜组心肌细胞凝固性坏死灶集中在心内膜侧,近心外膜的坏死灶减少。而心内膜加心外膜组可见病灶分布组织全层,局部有炎症细胞浸润,心肌细胞网状结构破坏消失。结论心内膜合并心外膜射频消融是一种简易、安全、有效的治疗房颤的外科方法,而且效果优于心内膜消融。
王坚刚孟旭李晖崔永强侯晓彤高峰郑斯宏许春雷
关键词:射频消融迷宫手术
左心房与双心房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对比研究左心房和双心房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北京安贞医院305例房颤患者进行射频消融,160例行双心房消融,另145例行左心房消融。其中男117例、女188例,年龄24~77岁,平均(53±10)岁。房颤病史平均(36±43)个月。瓣膜手术292例,14例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随访3—42个月,平均(28±5)个月。结果手术死亡13例(4.3%),其中3例死于低心排综合征,7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左室破裂,1例死于猝死,1例死于心律失常。随访双心房组有3例死亡,1例死于脑出血,1例死于心功能不全,1例死因不详。全组术后窦性心律占73.1%(223/305),其中双心房组66.9%(107/160);左心房组80.0%(116/145)(P〈0.05)。最近随访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0.8%,左心房组为81.9%,双心房组为80.0%(P〉0.05)。随访两组之间非房颤心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术前左心房径线≥80mm是房颤复发的风险因素。结论左心房和双心房消融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房颤的外科方法。如果手术不需要切开右心房或对于重症患者,单独左心房消融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王坚刚孟旭李晖韩杰许春雷崔永强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心房
血管腔内平整化治疗对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平整化治疗(IPT)对内膜剥脱术后血栓形成及内膜增生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金钢砂磨针磨除内膜的方法建立颈动脉内膜剥脱模型。将新西兰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Ⅰ组、Ⅱ组),每组12只。Ⅰ组:颈动脉内膜剥脱模型对照组;Ⅱ组:用金刚砂磨针磨除内膜后,行IPT;取对侧颈动脉作为自身对照。术后即刻及2周应用超声诊断仪评价血管狭窄程度。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 h、术后24 h测定出血时间。术后24 h,分别从两组随机抽取4只兔,取术侧颈动脉标本用扫描电镜评价血小板黏附情况。剩余兔2周后,取两侧颈动脉标本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评价血栓形成。结果术后3 h、术后24 h,两组出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h:(5.750±0.261)比(5.792±0.334) min;24 h:(5.541±0.498)比(5.625±0.433) min,P=0.870;P=0.666]。术后24 h,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黏附于内膜剥脱部位表面的血小板数量减少了67%[(149.000±9.557)个比(49.500±7.23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Ⅰ组血栓形成率为75.0%,Ⅱ组血栓形成率为12.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1) IPT能够减少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小板黏附,进一步减少血栓形成。(2)IPT局部干扰血小板黏附、活化,不增加全身的出血风险。
王粮山刘长城李波张帆李海涛李晖刘锐杨俊峰顾承雄
关键词:血栓形成
气动左心辅助循环泵-罗叶泵内皮化的实验研究
2011年
目的本实验对国产气动左心辅助循环泵-罗叶泵内表面进行内皮化的方法进行初步探讨,并对内皮化的黏附效率进行体外模拟测试。方法将羊内皮细胞种植于罗叶泵泵体内,培养第4 d、10 d取样,样本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模拟测试装置对内皮化的罗叶泵进行体外测试,在预定的时点(0.5 h、1 h、2 h、4 h、8 h、12 h、24 h)收集培养液计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羊主动脉内皮细胞在罗叶泵内生长良好,10 d后于泵体内表面形成单层内膜,体外测试细胞有脱落,测试4 h细胞脱落(29.6±5.9)%,24 h细胞脱落(52.9±6.2)%。结论体外培养下,内皮细胞在罗叶泵内表面形成完整单层内膜;在模拟体内环境测试下,内皮细胞脱落数量与时间正相关,细胞脱落速度早期快于后期。
李晖黄焕雷肖学钧林秋雄成安衡
关键词:内皮细胞左心辅助装置体外测试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