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文凤

作品数:14 被引量:256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3篇黑土
  • 8篇免耕
  • 5篇土壤
  • 4篇东北黑土
  • 3篇玉米
  • 3篇团聚体
  • 3篇耕作
  • 3篇大豆
  • 2篇有机碳
  • 2篇水稳性
  • 2篇水稳性团聚体
  • 2篇免耕技术
  • 2篇耕作方式
  • 2篇保护性耕作
  • 2篇不同耕作
  • 2篇不同耕作方式
  • 2篇大豆产量
  • 1篇冻融
  • 1篇冻融作用
  • 1篇盐渍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4篇李文凤
  • 13篇张晓平
  • 10篇申艳
  • 10篇梁爱珍
  • 3篇时秀焕
  • 3篇方华军
  • 2篇范如芹
  • 2篇罗金明
  • 1篇邓伟
  • 1篇李秀军
  • 1篇张学林
  • 1篇杨帆

传媒

  • 2篇土壤通报
  • 2篇农业系统科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全国保护性耕...
  • 1篇全国保护性耕...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7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北黑土水土流失特点被引量:79
2006年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黑土水土流失和肥力退化一直是东北农业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文章以黑土为对象,分析了水土流失的方式和特点。黑土流失面积虽大,但侵蚀的土壤物质大部分没有进入河道,而是在黑土景观的低洼部位堆积下来,形成侵蚀和堆积共存的土壤物质再分布景观特征。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如等高耕作和保护性耕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黑土侵蚀,保持和恢复黑土肥力。
张晓平梁爱珍申艳李文凤张学林王玉玺解运杰刘凤飞杨学明
关键词:黑土土壤侵蚀保护性耕作
东北黑土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分布特征被引量:31
2008年
以东北黑土区32对自然和耕作黑土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两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自然土壤0~30cm水稳性大团聚体(>0.25mm)质量分数及其结合碳均高于微团聚体;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逐渐降低,而微团聚体(<0.25mm)及其结合碳显著增加(P<0.01).耕作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与自然土壤相反,与自然土壤相比,耕作土壤大团聚体数量及其结合碳急剧降低,且>1mm的大团聚体降低幅度远大于其他粒级团聚体.自然土壤大团聚体质量分数与土壤有机碳(SOC)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1),尤其是>1mm大团聚体;耕作土壤>1mm大团聚体质量分数与土壤总SOC相关不显著;自然与耕作土壤总SOC与各级团聚体结合碳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自然土壤相比,耕作土壤大团聚体结合碳明显降低,而微团聚体结合碳增加了37.1%,总SOC含量下降了29.5%,表明大团聚体在总SOC变化中起主要作用.水稳性大团聚体对管理措施响应迅速,可以作为评价农业管理措施转变对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影响的指标.
梁爱珍张晓平申艳李文凤杨学明
关键词:水稳性团聚体黑土
黑土免耕下玉米和大豆产量与经济效益分析
为了探索免耕与常规耕作下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在黑土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2002年开始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免耕、秋翻和垄作耕作方式下不同轮作试验。试验设计为裂区随机区组设计,4个区组。运用SPSS中的LS...
张晓平李文凤梁爱珍申艳Craig F.Drury杨学明
关键词:黑土区免耕技术玉米产量大豆产量
文献传递
黑土免耕下玉米和大豆产量与经济效益分析
为了探索免耕与常规耕作下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在黑土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2002年开始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免耕、秋翻和垄作耕作方式下不同轮作试验。试验设计为裂区随机区组设计,4个区组。运用SPSS中的LS...
张晓平李文凤梁爱珍申艳Craig F.Drury杨学明
关键词:玉米大豆保护性耕作
文献传递
免耕对黑土蚯蚓数量和土壤密度的影响被引量:18
2007年
以自2001年秋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的耕作定位试验小区为研究对象,对比免耕和常规耕作对东北黑土蚯蚓数量和土壤密度的影响。试验设计为裂区随机区组设计(免耕和常规秋翻两个处理),4个区组,种植作物为玉米和大豆。在玉米6叶期和8月末或9月初两次测定蚯蚓数量,土壤密度秋收后测定。采用SAS软件对2004~2006年的蚯蚓数量和土壤密度进行方差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耕作方式、作物类型和采样时间对蚯蚓数量的影响较大,均达显著差异(P<0.05)。免耕处理的蚯蚓数量是秋翻处理蚯蚓数量的2.4倍,种植大豆的蚯蚓数量是种植玉米蚯蚓数量的1.6倍,第1次的蚯蚓数量是第2次蚯蚓数量的1.9倍。耕作方式和作物类型对土壤密度没有显著影响。虽然免耕处理使5cm^10cm的土壤密度略有增加,但免耕的土壤密度与秋翻的土壤密度相比,并无显著差异。因此,同常规秋翻相比,免耕明显增加土壤中的蚯蚓数量,而且不会引起土壤的板结。图1,表3,参32。
李文凤张晓平梁爱珍申艳方华军杨学明
关键词:免耕黑土蚯蚓
免耕与秋翻对黑土肥力影响的对比研究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和不科学的土壤管理,肥力退化问题日益突出。保护性耕作是保持和恢复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能够在保证正常农业生产的前提下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 ...
李文凤
关键词:黑土土壤肥力免耕技术
中层黑土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和大豆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被引量:17
2008年
为探索免耕与常规耕作下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2001年秋开始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免耕、秋翻和垄作耕作方式下的不同轮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玉米和大豆的田间作业次数比垄作、秋翻的作业次数分别减少3~6次。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直到2006年才逐渐显现出来,垄作玉米年均产量最高,为10136kg·hm^-2,比产量最低的免耕玉米连作高12.3%,但几种耕作方式间玉米和大豆年均产量均无显著差异。按农业生产成本排序,玉米为秋翻〉免耕〉垄作,大豆为秋翻〉垄作〉免耕。按经济效益排序,玉米为垄作轮作〉免耕轮作〉秋翻轮作〉免耕连作〉秋翻连作,大豆为免耕轮作〉垄作轮作〉秋翻轮作。除玉米连作外,免耕不会降低作物产量,其中免耕玉米-大豆轮作可获得与常规耕作相当的玉米产量和较高的大豆产量。从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来看,免耕处理在人工和农机上的生产费用比其他处理少,且免耕轮作的经济效益明显大于秋翻,但长期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试验和观测。
张晓平李文凤梁爱珍申艳方华军Craig F.Drury杨学明
关键词:玉米连作免耕常规耕作黑土
黑土坡耕地土壤流失形态分析--以一次降雨为例被引量:16
2008年
以东北黑土区典型漫岗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测定次降雨条件下整个集水盆地出口处的径流体积及其含沙量,研究侵蚀泥沙的粒径分布特征、碳氮富集度以及可溶性养分的流失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只有在强降雨的情况下才会在集水盆地尺度上发生水土流失现象。20.5 mm降雨条件下(2006年8月1日)径流泥沙含量为1.0~2.5 g/L,泥沙C、N富集系数分别为2.10和3.31。径流液中DOC的浓度介于2.47~3.93 mg/L之间,TN浓度介于1.61~3.28 mg/L之间,径流携带养分量在整个养分流失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流失途径。侵蚀泥沙(未加分散剂)的团聚体组成和原土壤有很大差异,径流泥沙的流失主要是粒径为0.053 mm以下的团聚体,尤其是0.002~0.02 mm的粉粒团聚体为主。
申艳张晓平梁爱珍李文凤杨学明
关键词:黑土含沙量团聚体
东北黑土有机碳的分布及其损失量研究被引量:22
2008年
为了分析东北黑土土壤有机碳(SOC)的分布特征及其开垦以来黑土SOC的损失程度,我们于2004~2005年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采集了32个自然黑土剖面样品,在每个自然黑土样品附近对应采集32个景观条件相似的耕作黑土样品。结果表明,自然黑土样品0~30cm土层SOC含量平均为32.20 g kg-1,最高可达63.46 g kg-1,黑龙江省自然黑土SOC含量(34.55 g kg-1)高于吉林省(23.80 g kg-1)。耕作土壤SOC平均含量为22.71 g kg-1,远低于自然土壤。受温度的影响,随着纬度的增加,自然黑土与耕作黑土SOC含量逐渐递增。由于土壤侵蚀以及耕垦和去除作物残留物等农业管理措施的综合作用,使得耕作黑土表层SOC含量小于自然黑土。与自然黑土相比,耕作黑土0~10cm土层SOC损失量在26.84%~46.57%之间,亚表层损失相对较少。黑土SOC含量下降也是土壤水土流失致使黑土层变薄的一个直接表现。耕作黑土表层流失厚度可以通过自然与耕作黑土剖面SOC含量的分异差值来估算。通过对土壤剖面上SOC的分布进行校正剔除土壤侵蚀的影响后得到的同等深度SOC含量的差值才可视为由耕作以及有机质输入量差异等因素造成的SOC损失量。未经校正而进行的自然黑土和耕作黑土同一深度SOC含量的比较可能过高估计了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SOC损失量的影响。
梁爱珍张晓平杨学明方华军申艳李文凤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损失量黑土
短期免耕对黑土孔隙度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对短期玉米免耕和秋翻处理对耕层黑土孔隙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耕作处理对土壤孔隙度影响较大,毛管孔隙和贮存孔隙在整个剖面内免耕均小于秋翻,但秋翻处理下的中小孔隙占有很大比例。两个处理之间的大孔隙数量相差很小,多在3%~8%之间。秋翻总孔隙度表现出表层和底层差异很大,而免耕孔隙分布相对均匀,且上下孔隙连通性较好。
李文凤范如芹张晓平梁爱珍时秀焕申艳杨学明
关键词:免耕黑土孔隙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