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雅琼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性行为
  • 2篇HIV
  • 1篇性传播
  • 1篇性传播疾病
  • 1篇性疾病
  • 1篇阴性
  • 1篇疹性疾病
  • 1篇智能诊断
  • 1篇神经网
  • 1篇神经网络
  • 1篇主成分
  • 1篇主成分分析
  • 1篇网络
  • 1篇危险度
  • 1篇误差反传
  • 1篇误差反传神经...
  • 1篇小儿
  • 1篇淋巴
  • 1篇淋巴细胞
  • 1篇流行病

机构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重庆市沙坪坝...
  • 1篇重庆市公共卫...

作者

  • 4篇刘雅琼
  • 3篇熊鸿燕
  • 3篇林辉
  • 2篇吴龙
  • 2篇黄国荣
  • 2篇王清青
  • 2篇王太武
  • 1篇于磊
  • 1篇周向东
  • 1篇陈思源
  • 1篇向颖
  • 1篇马翔宇
  • 1篇黄君富
  • 1篇李亚斐
  • 1篇熊玮
  • 1篇许斌
  • 1篇唐甜
  • 1篇王庆华
  • 1篇陈晓月
  • 1篇张路

传媒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循证医学...

年份

  • 3篇2013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高危性行为人群性传播疾病暴露风险及危害新问题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社会由封闭性转向开放型,国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较大,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向往不同生活方式的追求、婚姻关系的不稳定、生活压力增加等原因,人群中婚外性行为、多性伴现象以及...
刘雅琼
关键词:流行病学
文献传递
某社区MSM群体中HIV危险行为的成因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男男性行为人群(MSM)HIV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以某卒十区36名MSM为对象,以行为量表测试和定性研究方法测定、分析并掌握该群体的HIV危险行为特点、社会环境状况及埘危险性行为暴露的观点。采用Nvivo8.0软件整理、分析采集的信息,并依照扎根理论对信息资料进行3级编码后进一步归纳和提取数据。结果36名被调查人群的HIV危险度评分为8.08+2.46分,其中72%人群位于中分段(5~10分)、19%人群位于高分段(≥10分);其SSQ评分为32.38±5.99分,低于大学生和流动人群的评分。定性分析显示,该MSM群体HIV危险度的促进因素归属于11条关键信息和4个范畴,包括①对艾滋病的恐惧程度降低;②男性角色和不确定型性倾向;③社会支持度低;④在性行为发生环境,安全套可及性不够。结论MSM人群的AIDS/HIV干预措施有待深入研究.基于AIDS恐惧体验、社会支持、安全套发放方法的社区干预模式需要加强。
刘雅琼吴龙王太武林辉李亚斐许斌熊鸿燕陈晓月刘虹宏陈思源
关键词:男男性行为
类获得性免疫缺陷(阴性HIV)“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对社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AIDS)综合征(阴性HIV)"患者"进行病因探索。方法采用定性系统分析筛检国内外相关综合征报道病例,探索类AIDS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可能的聚类属性;通过现况调查掌握"患者"人群的一般特征和临床特征。结果定性系统分析显示,目前在世界范围,与类AIDS综合征(阴性HIV)"患者"相似的疾病有2种,即CD4+T淋巴细胞缺陷综合征(ICL)和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NTM感染);通过174例网络调查和52例现场观察,发现"患者"人群以男性为主,青、中年为主;在国内分布地区广泛;主诉症状涉及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根据症状特点,病程有急性期和稳定期之分;群体症状及体征为:淋巴结部位肿胀感、骨痛、肌肉"跳"(痛)、淋巴结节、皮肤结节(皮疹)、舌苔白厚、关节弹响、皮肤干燥;52例"患者"检测发现CD4+T淋巴细胞<500/μL 17例(32.69%)、CD4/CD8比值异常16例(30.77%)、干扰素-γ抗体阳性17例(36.69%)和PPD阳性39例(++~+++,75.00%);高危险性行为是可疑的暴露因素之一。结论类AIDS综合征(阴性HIV)"患者"现象不能完全用心理因素予以解释,其呈现的临床特征有明显的一致性和规律性,亟待开展深入研究进行分析。
刘雅琼林辉于磊王清青王太武马翔宇凌华吴国辉张路周向东熊玮黄君富黄国荣吴龙向颖熊鸿燕
关键词: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PPDCD4+T淋巴细胞
小儿常见发热出疹性疾病智能诊断模型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索实用于社区医生和家庭成员使用的小儿常见发热出疹性疾病智能诊断方法。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0年11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儿科及感染科248例小儿发热出疹性疾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3例,女性115例,平均年龄4.56岁。病种包括麻疹、幼儿急疹、水痘、手足口病、猩红热、风疹和药疹等。整理并描述发热、皮疹、主要伴随症状、血常规及流行病学相关数据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PCA);以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为技术平台,构建智能诊断模型,进一步通过前瞻和回顾数据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经PCA处理后,31个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指标被综合成13个主因子;BPNN模型的输入、隐层和输出神经元分别为13、9、7;模型对小儿发热出疹性疾病回顾性诊断平均准确率达到99.53%,预测诊断平均准确率达到92.86%。结论以临床样本为依据建立的BPNN诊断模型可准确诊断常见小儿发热出疹性疾病,有明显的应用前景。
王庆华唐甜王清青刘雅琼林辉黄国荣熊鸿燕
关键词:误差反传神经网络发热出疹性疾病主成分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