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羽
- 作品数:128 被引量:755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滨海木麻黄菌根菌的筛选及其接种效应被引量:4
- 2006年
- 利用3个内生菌根菌和10个外生菌根菌接种滨海木麻黄苗,测定小苗的树高、地径、地上干质量、地下干质量、总生物量和保存率.结果表明:接种两种菌根菌后能显著地促进滨海木麻黄苗期的生长;滨海木麻黄对供试的内生菌根菌和外生菌根菌的菌根依赖性都属于中等强度或较弱的依赖性;接种菌根菌后滨海木麻黄苗的保存率比对照显著提高;苏格兰球囊霉90068、地表球囊霉9004、苏格兰球囊霉90036、黄硬皮马勃0207、松茸和彩色豆马勃9705在促进滨海木麻黄苗期生长和提高保存率上都有较好的效果,可在滨海木麻黄苗期接种应用.
- 陈羽张勇仲崇禄陈珍
- 关键词:菌根菌接种效应
- 海南红豆红锈病的发生与危害被引量:4
- 2001年
- 海南省尖峰岭地区营造的 5~ 6年生海南红豆行道树 ,严重发生了由红锈藻引起的红锈病。在5 0 0株幼树中 ,发病株率高达 97.5 % , ~ 级病株率 80 % ,病情指数 75 .5 ,导致部分叶片干枯或脱落 ,嫩枝枯死 ,树势衰弱 ,生长严重受阻。文章对该病的症状、病原。
- 弓明钦陈羽王凤珍
- 7年生短枝木麻黄优良无性系选择的研究被引量:6
- 2014年
- 以海南2个试验点上各含17个无性系的短枝木麻黄无性系为试验材料,进行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主干分叉习性、主干通直度和保存率等6个性状的方差分析,并估算出6个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遗传力及指数选择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无性系和地点的交互作用除了主干分叉习性有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性状在无性系间差异均极显著(p<0.001)。当不考虑无性系和地点互作时,无性系间不同性状的重复力均较高,为0.35 0.85,其中,树高重复力最高,主干分叉习性最低。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保存率之间的表型及遗传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主干分叉习性、主干通直度和保存率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6.5%、4.8%、10.9%、3.7%、1.5%和8.1%,筛选可获得明显的遗传增益。通过Smith-Hazel指数选择并按20%的入选率,选育出编号17、21和20三个优良无性系。
- 马妮仲崇禄张勇姜清彬陈羽陈珍方法之胡盼朱德武
- 关键词:短枝木麻黄无性系遗传育种
- 海南木麻黄无性系生长过程研究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为了研究海南地区木麻黄无性系的生长过程,并确定其数量成熟龄和合理轮伐期。[方法]本研究利用海南岛3个试验点4个相同无性系10 a的生长数据分析了木麻黄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木麻黄无性系树高和胸径的生长均呈"先快后慢"的生长模式,造林后1~6 a为快速生长期,6 a后进入缓慢生长期;材积生长则呈"慢—快—慢"的S型生长模式,造林后1~3 a为慢速生长期,4~7 a为快速生长期,8 a后进入缓速生长期。根据材积年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曲线的相交点,各无性系材积生长的数量成熟龄处于6~9a。利用3个试验点4个无性系获得的材积生长平均值,拟合了木麻黄无性系材积生长曲线的Richards模型,并得出材积快速增长的起始期t_1=4.9 a,终止期t_2=8.4 a,最大相对生长速率期t_m=6.9 a,最大材积增长速率25.8m^3·hm^(-2)。[结论]综合上述结果,建议海南地区将木麻黄无性系的轮伐期定为6~9 a。
- 张勇仲崇禄陈羽陈珍姜清彬韩强方发之
- 关键词:木麻黄无性系数量成熟龄轮伐期
- 山地木麻黄种源在海南临高的遗传变异及选择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研究山地木麻黄种源间抗风性、生长及形质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为山地木麻黄的良种选育和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7个山地木麻黄种源为试验材料,于造林后2、5、7 a时测定山地木麻黄种源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保存率等数量性状,并于造林后7 a时调查主干分叉习性(AP)、主干通直度(SFS)、侧枝密度(DPB)、侧枝直径(TPB)、绿色小枝长度(LDB)、侧枝分枝角(APB)、侧枝长度(LPB)等形质性状以及抗风性(RES),通过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揭示其遗传变异规律。应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对山地木麻黄种源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造林后2、5、7 a时,27个山地木麻黄种源间保存率和抗风性差异显著(P<0.05);对造林后7 a时保存率较高的18个种源进一步分析显示,上述3个年份各种源间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等生长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7 a时,TPB、APB、LDB、AP和SFS等形质性状在种源间亦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生长性状的种源遗传力明显高于形质性状,二者分别受中度或中度偏下和低度遗传控制;随着林龄的增长,树高的遗传变异系数变化不大,而胸径和单株材积的遗传变异系数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的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11.89%~12.30%、11.67%~13.67%、30.20%~38.11%;7 a时,形质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为3.84×10^(-5)%~5.56%。性状间相关分析表明:树高作为山地木麻黄早期选择性状较适宜。[结论]依据坐标综合评定法,筛选出17877、19489和19490等3个优良种源,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 韩强仲崇禄张勇姜清彬陈羽陈珍Khongsak Pinyopusarerk
- 关键词:山地木麻黄种源选择遗传力
- 黎蒴接种菌根菌研究被引量:7
- 2007年
- 在清远地区对华南乡土阔叶树种黧蒴接种5个外生菌根(ECM)真菌,造林5个月后观测ECM菌根菌对该树种生长和保存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ECM菌对藜蒴树高生长和保存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彩色豆马勃对黎蒴的促生性最好,红菇和正红菇两个ECM菌对藜蒴苗高生长和保存率也有显著或极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接种效果不如彩色豆马勃。
- 郭韶清张勇李国标何建伟仲崇碌陈羽郭杰文
- 关键词:藜蒴菌根菌接种效果
- 细枝木麻黄种源试验与选择被引量:4
- 2014年
- 对海南省临高县的15个细枝木麻黄种源试验中的6个性状的遗传分析表明,4年生种源间除保存率外各生长和形态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生长表现最好种源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主干分叉习性、主干通直度和保存率比所有种源的平均值分别增加了27.6%、44.3%、184.1%、13.0%、15.2%和25.5%。遗传参数估算结果表明,这6个性状的遗传力较高,介于0.54-0.91之间,说明各性状的差异主要由遗传因素所致,具有较强的遗传选择潜力。按20%的入选率,利用Smith-Hazel指数选择法进行选择,入选种源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主干分叉习性和主干通直度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是21.7%、25.9%、76.6%、2.8%和10.7%,共有3个种源C11、C08和C20被选择为综合性状优良的种源,可作为下一步杂交育种的遗传材料。
- 张勇仲崇禄姜清彬陈羽陈珍王仁开
- 关键词:种源试验
- 乡土用材树种与红菇菌根菌高效共生体的筛选研究被引量:13
- 2011年
- 为筛选乡土用材树种与菌根型食用红菇菌的高效共生组合体,以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白锥Castanopsis fabric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宿主,以正红菇Russula vinosa07240、07242、07243、0204和0553菌株和鳞盖红菇Russulalepida0005菌株为菌种,开展了苗期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6个红菇菌株均可在红锥、白锥和马尾松苗木根系上形成感染,感染率46.7%~90.0%。马尾松的接种效应最快,不同接种处理之间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差异分别在接种后1个月和4个月时达到显著;而红锥和白锥苗高生长差异则在接种后10个月,地径生长差异分别在接种后12个月和14个月时达到显著。以0553菌株接种的红锥、马尾松苗高、地径及总生物量高于其他5个菌株接种处理。与对照相比,0553菌株接种下的红锥苗高、地径及总生物量增长量分别达24.1%、19.8%和50.4%,马尾松则分别达20.9%、18.6%和49.1%。对于白锥,则以07242菌株接种处理下的生长效应最大,苗高、地径及总生物量增长量分别达54.0%、20.2%和57.2%。红锥、马尾松与正红菇0553菌株,白锥与正红菇07242菌株为高效根菌共生体。
- 周再知陈羽梁坤南张玉臣张斌黄桂华马华明
- 关键词:红锥马尾松共生体接种效应
- 接种AM菌对麻楝不同种源苗期的生长效应被引量:5
- 2011年
- 研究接种3个AM菌株对5个种源麻楝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90068×种源CH01菌根感染率为96.3%,感染率分级为5,菌根依赖性中等;菌株90068×种源CH27在生长生物量方面作用显著;麻楝幼苗接种5至6个月后,菌株90068×种源CH01生长促进作用显著增强;矿质元素吸收方面,菌株90068×种源CH13对磷元素的吸收显著高于其他接种处理。此外,菌株90036与菌株9004在接种后幼苗测定的各项指标中表现各有优劣。其中菌根合成、生物量和苗高增长方面,菌株9004优于菌株90036;而对于矿质元素的吸收,菌株90036要优于菌株9004。综合比较而言,供试菌株90068表现较优,为对5个种源麻楝幼苗生长效应最佳的菌株。
- 陈羽姜清彬仲崇禄张勇陈珍
- 关键词:AM菌矿质营养
- 混合接种Glomus与Pisolithus菌株对尾叶桉矿质营养吸收的影响被引量:18
- 1999年
- 对混合接种VA菌根真菌苏格兰球囊霉和ECM真菌彩色豆马勃影响尾叶桉苗期矿质营养元素吸收情况进行了研究。接种菌根真菌对苗木吸收N、P、K和B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苗木对上述营养元素的吸收和积累。从试验苗木植株营养元素的含量来看,接种苗木N、P、K和B分别为未接种苗木相应元素的3.58~7.00,2.67~2.89,2.65~3.18和2.78~3.88倍,其中混合接种更有利于苗木对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但接种菌根真菌对试验苗木各部分营养元素的相对含量(浓度)的影响不同,且影响其在植株根系及枝叶中的运输和分配。接种这两种菌根真菌还影响苗木根系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其中混合接种及单接种ECM菌的苗木,其根系磷酸酶活性均高于未接种对照苗。菌根真菌对苗木矿质营养元素及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菌根真菌的接种效应。
- 陈应龙弓明钦王凤珍陈羽
- 关键词:尾叶桉混合菌根矿质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