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浩

作品数:25 被引量:78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生物学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鹦鹉
  • 9篇虎皮鹦鹉
  • 7篇地震
  • 6篇发声
  • 5篇声行为
  • 5篇鸣鸣蝉
  • 5篇鸣声
  • 4篇黑蝉
  • 3篇地震前
  • 3篇震前
  • 3篇前兆
  • 2篇地震前兆
  • 2篇地震预报
  • 2篇动力学
  • 2篇动力学特性
  • 2篇听觉
  • 2篇听觉反应
  • 2篇内源
  • 2篇模式识别
  • 2篇叫声

机构

  • 25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25篇陈浩
  • 23篇蒋锦昌
  • 22篇徐慕玲
  • 11篇杨新宇
  • 6篇唐欢
  • 3篇王永兵
  • 3篇张红
  • 1篇林云芳
  • 1篇汪大伟
  • 1篇周勋
  • 1篇曾小萍
  • 1篇李东风
  • 1篇李杰
  • 1篇金海强

传媒

  • 6篇声学学报
  • 3篇Curren...
  • 3篇中国科学(B...
  • 3篇地震学报
  • 2篇中国科学(C...
  • 2篇地震研究
  • 2篇生物物理学报
  • 2篇首届中国神经...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年份

  • 3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5
  • 6篇1994
  • 3篇1992
  • 3篇1991
  • 3篇1990
  • 2篇1989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蝉类用于声通讯的鸣声特性及其飞行趋声范围的估计被引量:5
1995年
本文比较了不同种类的蝉鸣声和听觉特性。结果表明,蝉类用于飞行趋声的鸣声种特性不仅与鸣声的优势频率有关,而且与鸣声的音调和节奏的变化有关。同时,鸣声的优势频率与相应的生态环境有关,其飞行趋声范围一般不超过200m,主要范围约100-60左右。
蒋锦昌杨新宇唐欢徐慕玲陈浩
关键词:声通讯
虎皮鹦鹉(Melopsittacus undulatfus)的振动敏感性研究被引量:2
1994年
本文研究了虎皮鹦鹉对正弦振动的敏感性,旨在探索其腿部存在赫氏小体,和阐明其震前声行为反应与地面振动的关系提供依据。虎皮鹦鹉对50-80Hz的正弦振动不敏感,振动位移约200-50μm才可能激起声行为反应.但对100-250Hz的正弦振动具有显著的敏感性,反应阈值约10-2μm。对130-170Hz和200-250Hz阈值反应,约70%的潜伏期(LP)分别为LP<305和LP<15s。
徐慕玲陈浩唐欢蒋锦昌
关键词:虎皮鹦鹉声行为振动敏感性地震
黑蝉(C. atrata Fabricius.)辅助发声器的动力学特性被引量:1
1989年
本文给出了黑蝉辅助发声器的动力学特性,揭示了发音肌收缩运动的颤动特性。音盖、鼓盖和褶膜的每个振动周期都由与每个单音节的调幅脉冲列(AMPT_(1-3))相对应的子振动(SGV_(a-b,c))组成。与背部振动相比较,SGV_(a-c)具有调音功能的副频带。连续鸣叫时共鸣腔内的气压变化和两侧气门的气流速度分别约7.94—15.88Pa和0.59—0.84cm^3/s,腹部运动时分别增大约7倍和2.6倍。发音肌收缩到临界发声状态产生颤动,同时激励发声膜和调声板-膜产生AMPT_(1-3)和SGV_(a-c)。
蒋锦昌陈浩徐慕玲
关键词:黑蝉动力学
蝉类发声的神经控制
<正> 蝉类的发声神经有两种类型.一类为听神经的外周分支,其中,有的为巨轴突直径约20μm的单根分支(如 囊蝉C.saundersii),有的为由直径约25μm的巨轴突和外围含数个直径约1~6μm的细轴突组成的复合结构(...
蒋锦昌杨新宇徐慕玲陈浩
文献传递
虎皮鹦鹉(Melopsittacus undelafus)的声行为习性及其微机分析被引量:2
1994年
本文对自然条件下虎皮鹦鹉(BG)声行为观测资料,进行了微机分析。所得到的BG声行为特性很好地反映相应的自然习性。这就为地震生物观测站(SBOS)的BG声行为与地震关系观测资料的微机分析提供了基本方法,进而提高了动物习性异常在临震预报中的有效性。所得到的BG始鸣时和终鸣时,分别与观测站的日出和日没时呈正相关,变化速率都为0.9,即很好地反映BG声行为昼夜节律的季节变化习性。所得到的BG单次叫声(SC)、变音调叫声(VTC)、单音节和多音节抗议叫声(MoSPC和MuSPC)的占有率,很好地反映出所表征的行为活动和相应的自然习性,并可看到BG不同声行为叫声的相互之间关系,及其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所得到总叫声峰相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与始鸣时呈负相关,而与终鸣时呈正相关。同时,不同叫声与总叫声的峰相位具有一定的跟随关系,反映出每天的叫声算术平均值的时间位置特性。
陈浩徐慕玲唐欢蒋锦昌常志权朱俊德张志来李卓武蒋秀军
关键词:地震预报虎皮鹦鹉声行为微机
虎皮鹦鹉(Melopsittacus undulafus L.)的声行为研究及其震兆性叫声模式被引量:4
1991年
古今中外的大量震例资料表明,地震前多种常见鸟类出现习性异常,并以惊飞和惊叫为主.近年来,我国有关的地震部门研制了十多种智能化动物行为活动自记仪,并主要用于连续记录虎皮鹦鹉的叫声频度与地震的关系.但是缺乏鸟声学的基本研究,仅从一般电声技术上考虑.因此急待解决通频带随意性记录所带来的困难,即可能出现的震兆性叫声湮没在数以千计的一般叫声和干扰声中,缺乏观测结果的有效性.
蒋锦昌陈浩徐慕玲
关键词:虎皮鹦鹉声行为地震前兆
蟋蟀(Loxoblemmus doenitzi Stein)鸣声的特征和黑蝉(C.atrata Fabricius.)鸣声对其的影响被引量:1
1990年
本文由1741个叫声的分析,给出了蟋蟀的鸣声特征和黑蝉叫声的影响.雄蟋招引声的每个单次叫声(SC)平均含有7.6个节拍,每个含有2个脉冲列组,每组含有4个主要的调幅脉冲列.每个SC的声长、间隔和平均重复周期(?)及节拍速(?)分别为1.285-1.325s,0.755—0.746s和2.078s及每秒7.6个节拍.鸣声谱的主峰频率(MPF)和MPF下降20db的带宽分别为5223±79Hz和(4498±82)—(5656±68)Hz.正在歌唱的蟋蟀鸣声基本上不受黑蝉自鸣声的影响,但黑蝉的前置自鸣声对蟋蟀鸣声波形有一定的影响.黑蝉的惊叫声不仅对蟋蟀鸣声波形有明显影响,而且时间特性有一定影响,即(?)约缩短一半,(?)的变差明显扩大.但对频率特性都无影响.
蒋锦昌徐慕玲陈浩
关键词:蟋蟀鸣声黑蝉生物声学
虎皮鹦鹉声行为习性特征参数的定量研究被引量:4
1994年
在虎皮鹦鹉(Budgerigar(Melopsittacusundulafus)以下简称BG)声行为及其叫声模式识别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BG声行为习性特征参数的定量研究.为综合分析地震前BG声行为习性异常开拓了新的认识.在室内光照下,BG的鸣叫具有自然性状的始鸣和终鸣时,及其昼鸣夜息的节律习性.每天的昼叫声和夜叫声中,单次叫声、变调叫声、单音和多音节抗议叫声分别具有与其行为活动相适应的占有习性,而且具有相接近的峰相位,并与相应的半值相位呈有规则的跟随特性,平均约滞后半小时.颠倒照明后,BG叫声的峰相位比正常照明约滞后12小时,与相应的半值相位的跟随特性呈不规则.
蒋锦昌陈浩徐慕玲张红
关键词:虎皮鹦鹉地震前兆鸟类
鸣鸣蝉(Oncotympana maculaticollis Motsch)鸣声的变频特性及其动力学过程被引量:4
1990年
本文揭示了鸣鸣蝉鸣声的变频特性,并给出了相应的动力学过程。每个单次叫声的前奏和尾声基本上是以主峰频率约4000Hz的基本音(BS)为主音的单音色声,其高潮声多数由5—8个变音节(VTS)“Wéi ying”组成的音变调声。VTS的变频过程由前混音、BS为主音的“Wéi”、中混音和BS的3—5倍频次音(IS_2)为主音的“Ying”组成。BS的1.5—2倍频次音(IS_1)为低强度伴音。变频过程中发音肌的收缩速率虽无明显变化,约220±25Hz,但颤动特性有明显差异,其准正弦和锯齿形颤动分别激发BS,IS_1和IS_2。腹部伴音的上、下运动速度分别平均约2.5—5cm/s和5cm/s。
蒋锦昌王永兵徐慕玲张弘陈浩
关键词:鸣鸣蝉动力学过程鸣声
虎皮鹦鹉(Melepsittacus undulafus)叫声的模式识别原理研究及其实现
<正>目前,我们的动物地震观测站所进行的虎皮鹦鹉叫声与地震关系的观测,仅仅能记录总叫声频度,而不能进行提取不同叫声与地震关系的分析。本文在虎皮鹦鹉声行为习性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虎皮鹦鹉不同叫声的模式识别原理研究,并实...
陈浩徐慕玲张弘蒋(?)昌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