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宇
- 作品数:17 被引量:37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 蝉类用于声通讯的鸣声特性及其飞行趋声范围的估计
- 蒋锦昌杨新宇
- 关键词:鸣声通信声学飞行
- 古纹状体粗核损毁对燕雀鸣声的影响被引量:11
- 2000年
- 古纹状体粗核(RA)损毁对燕雀常用短叫声的声学特性基本无影响,但对习得性长叫声的时域和声学特性产生显著的失控性影响.RA损毁可导致单音调长叫声的基本音主频率约提升500音分,并失去2个陪音.RA损毁不仅导致变音调长叫声的高潮声和尾声的声长分别平均增长13.4%~22.1%和缩短21.2%~24.2%,而且高潮声的偶次谐分音的频率提升系数平均下降18.5%~25.8%,递升速率随频率增高平均下降22.7%~24.0%.进而表明,RA对习得性发声时域和频率特性的调控是相互匹配的.同时,双侧RA损毁可引起发声模式混乱,所产生的长叫声具有单音调和变音调长叫声的双重特性,前奏呈频率提升,高潮声为单音调声.
- 蒋锦昌李东风李杰杨新宇
- 关键词:燕雀古纹状体粗核鸣声
- 蝉类发声的神经控制
- <正> 蝉类的发声神经有两种类型.一类为听神经的外周分支,其中,有的为巨轴突直径约20μm的单根分支(如 囊蝉C.saundersii),有的为由直径约25μm的巨轴突和外围含数个直径约1~6μm的细轴突组成的复合结构(...
- 蒋锦昌杨新宇徐慕玲陈浩
- 文献传递
- 鸣鸣蝉发声肌的结构观察
- 1995年
- 鸣鸣蝉OncotympanamaculaticollisMotsch的发声肌平均含193个初级肌束,多数初级肌束含7-10条肌纤维,其顶、底端的附着结构仅由柱状粘和细胞层组成。每条肌纤维约含1900根肌原纤维,多数肌原纤维的长、宽和截面分别约0.77μm、0.68μm和0.53μm2,并约合200根粗肌丝,其粗细肌丝的比值一般为3:1。肌小节的长度和Z线的宽度分别约3μm和0.2μm.三联管分别位于距两端Z线约0.75μm处。肌原纤维、线粒体和微气管一肌质同的面积系数分别约31.3%、46.0%和11.9%。肌小节中粗肌丝纵贯两端Z线,中间无1带;细肌丝由Z线相向延伸到肌小节中央,其空区约0.15-0.25μm,并无M线。这些结构特征不仅使发声肌能够利用有限的几何空间产生最大的张力,并可适应高速率的收缩运动。
- 杨新宇蒋锦昌
- 关键词:鸣鸣蝉显微结构发声功能
- 鸣鸣蝉发声肌对神经支配的频率响应特性
- 1994年
- 蝉由发声肌收缩运动驱动发声膜振动发声.发声运动的神经支配有同步和异步类型,有些种两侧发声肌同步收缩,有些种为交替收缩,收缩速率由数十到数百,一般低于500 pps.本文在鸣鸣蝉(Oncotym Pana maculaticollis Motsch)鸣声特性和有关机制的研究基础上,观察了发声肌运动的神经支配的频响特性,结果为阐明蝉类变音调鸣声的产生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 蒋锦昌杨新宇唐欢徐慕玲陈浩
- 关键词:神经支配频率响应
- 蝉类用于声通讯的鸣声特性及其飞行趋声范围的估计被引量:5
- 1995年
- 本文比较了不同种类的蝉鸣声和听觉特性。结果表明,蝉类用于飞行趋声的鸣声种特性不仅与鸣声的优势频率有关,而且与鸣声的音调和节奏的变化有关。同时,鸣声的优势频率与相应的生态环境有关,其飞行趋声范围一般不超过200m,主要范围约100-60左右。
- 蒋锦昌杨新宇唐欢徐慕玲陈浩
- 关键词:声通讯
- 鸣鸣蝉(Oncotympana maculaticollis Motsch)发声肌动作特性的研究被引量:3
- 1994年
- 本文由鸣鸣蝉发声肌的肌电图(EMG)与同步鸣声的比较,揭示了其变音调鸣声与发声肌兴奋特性的关系.鸣鸣蝉的两侧发声肌交替收缩,在受控特性上为同步肌.惊鸣过程中发声肌EMG的幅值平均为自发活动的2.6倍,宽度多数约增加1ms.与单峰EMG对应的同步叫声第二陪音(UP2)主峰频率(MPF)的幅值平均比双峰EMG对应的同步叫声UPZ的MPF约高9dB.同步叫声的潜伏期平均约为4.5ms.同时,双峰EMG的首峰与第二峰融合后的演变过程中,第二峰的上升速率与首峰幅值呈显著性负相关,即随着首峰幅值的增高,第二峰的上升速率平均以3.4mV/ms递降.
- 杨新宇蒋帛昌陈浩徐慕玲
- 关键词:鸣鸣蝉肌电图
- 斑蝉(Gaeana maculata Drury)鸣声调幅特性的衰变及其发声机制的分析被引量:4
- 1994年
- 斑蝉自然鸣声起鸣声和重复声的前奏及高潮声,分别由若干个分别含3个亚脉冲(SP1-3)的脉冲组成。基本音和载频带的主频率(PFb和PFc)份别为338±20Hz和3617±87Hz。起鸣声的前奏合22个脉冲(P1-22),调幅特性逐渐衰变,SP1的载波振荡失去对称性,并与基波叠加,SP2,3近似为正弦波。同时,鸣声由以PFc为主音逐渐转变为以PFb为主音。起鸣的高潮声、重复声的前奏和高潮声都进一步失去调幅特性,载波振荡主要与SP2的基波叠加,其PFc的幅值都比PFb平均低10dB以上,鸣声都是以基本音的PFb为主音。由发声膜的结构来看,其三条长肋的振动频率可能由质量控制逐渐转变为力阻控制,相应的鸣声由以PFc为主音的起鸣前奏逐渐衰变为PFb为主音的高潮声和重复声。
- 蒋锦昌刘向群杨新宇陈浩徐慕玲唐欢
- 关键词:鸣声调幅发声机制
- 断鸣管神经支对金翅雀鸣声的影响被引量:16
- 1999年
- 断左或右侧气管鸣管神经支 (NXIIts)的金翅雀 (Carduelissinica)都可重演常用叫声 ,并且对时域特性无影响 ,表明两侧鸣管可单独发声和NXIIts支配的单侧性 .断左侧NXIIts的个体产生分音增多的发声模式 ,并且对声强度和音节数的影响平均为断右侧NXIIts的 1 .4和 2 .8倍 ,表明NXIIts的支配功能呈左侧优势 .断双侧NXIIts后个体伴随呼气运动的叫声节律平均为 98~ 1 46次 min ,并完全丧失正常鸣叫声的句型和音节结构 ,但是无神经支配的鸣膜振动产生的叫声谱仍保留与正常叫声主音频和谐频相近的频率成分 .
- 李东风蒋锦昌李杰杨新宇汪大伟陈浩
- 关键词:金翅雀鸣声
- 鸣叫雄蝉的听觉反应及其与发声的内源关系
- 1998年
- 黑蚱蝉 (C .atrataFabr.)的静息雄蝉对 70dB(SPL)左右的刺激声脉冲反应的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 (简称“听神经电位”)的潜伏期和幅值分别平均为 ( 3 92±0 2 8)ms和 ( 0 32± 0 2 2 )mV ,鸣叫雄蝉虽对外部刺激声脉冲基本无反应 ,但对耦合在刺激声脉冲中的叫声脉冲有敏感反应 ,听神经电位的潜伏期和幅值分别为 ( 4 1 6±0 43)ms和 ( 0 46± 0 2 5 )mV .鸣叫雄蝉听神经电位前的负电位表征了发声与听觉神经回路之间存在内源联系 .
- 杨新宇陈浩徐慕玲蒋锦昌
- 关键词:发声听觉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