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晋湘

作品数:16 被引量:16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肿瘤
  • 7篇胃癌
  • 6篇外科
  • 5篇肠癌
  • 4篇外科学
  • 4篇病因
  • 3篇预后
  • 3篇直肠
  • 3篇术后
  • 3篇胃肿瘤
  • 3篇肠肿瘤
  • 3篇大肠
  • 3篇大肠癌
  • 2篇早期肠内营养
  • 2篇诊治
  • 2篇直肠肿瘤
  • 2篇组织化学
  • 2篇胃癌根治
  • 2篇免疫
  • 2篇免疫组织

机构

  • 16篇中南大学

作者

  • 16篇陈晋湘
  • 13篇陈子华
  • 9篇陈志康
  • 8篇葛杰
  • 6篇袁伟杰
  • 5篇伍韶斌
  • 2篇胡斌
  • 2篇裴海平
  • 1篇王吉旭
  • 1篇陶一明
  • 1篇廖国庆
  • 1篇晏仲舒
  • 1篇伍绍斌
  • 1篇欧阳植庭
  • 1篇黄昌浩

传媒

  • 8篇中国普通外科...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2013广州...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胃癌组织YAP1、E-cadherin、N-cadherin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1
2018年
目的:探讨YAP1、E-cadherin、N-cadherin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芯片中135例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YAP1、E-cadherin、N-cadherin表达,分析YAP1表达与E-cadherin、N-cadherin表达的关系,以及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胃癌组织中YAP1表达明显升高,E-cadherin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N-cadherin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在胃癌组织中,YAP1表达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0.273,P=0.032),与N-cadherin表达呈正相关(r=0.304,P=0.019)。YAP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患者淋巴转移、脉管侵犯有关(均P<0.05),且YAP1阳性表达患者总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χ~2=4.354,P=0.037)。结论:YPA1与E-cadherin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有明显变化,YAP1高表达与胃癌患者不良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
肖磊黄昌浩袁伟杰陈晋湘骆晴晴陈子华
关键词:胃肿瘤上皮-间质转化
胃癌根治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及体会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EN)支持治疗对胃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和作用,分析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胃癌患者240例,随机进入EEN组和PN组(每组120例),两组营养支持采用等热量、等氮量,分别于营养支持...
陈志康伍韶斌陈晋湘葛杰袁伟杰陈子华
关键词:早期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胃癌
FAK在胃癌中过度表达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为探讨黏着斑激酶(FAK)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笔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 0例胃癌及癌旁组织石蜡标本中FA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示FAK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低分化组织中的表达高于高、中分化组织,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组织中较无淋巴转移组织表达高,浸润程度越深表达越高。FAK阳性患者术后3,5年生存率分别为6 7.9%,4 6.4%,阴性患者术3,5年生存率分别8 3.3%和5 0.0%,两组患者术后3,5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 5)。伴有FAK过度表达患者术后3,5年生存率分别为6 5.0%,40.0%,无FAK过度表达患者术后3,5年生存率分别7 8.6%和5 7.1%,两组患者术后3,5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 5)。提示FAK的表达量可作为胃癌发展过程中一种较有价值的病理指标,但是否有助于患者预后判断尚无法肯定。
陈晋湘陈子华
关键词:黏着斑激酶
G6PD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6PD在63例胃癌组织和17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G6PD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P<0.01),其高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肿瘤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G6PD蛋白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组(P=0.041)。结论 G6PD的高表达与胃癌的发展、侵袭转移相关,并且可作为评价胃癌预后的指标。
陈晋湘王吉旭袁伟杰陈子华
关键词:胃癌G6PD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被引量:86
2003年
目的 探讨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7年10月~ 2 0 0 2年 10月 76例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行急症手术治疗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右半结肠癌并梗阻 2 3例 ,左半结肠癌和直肠并梗阻 5 3例。结果  76例均行手术治疗 ,其中行一期切除吻合 5 5例 (右半结肠一期切除吻合 19例 ,左半结直肠一期切除吻合 3 6例 )。术后发生吻合口瘘 2例 ,肺部感染 2例 ,伤口感染 6例 ,切口裂开 1例 ,总并发症发生率为 14 .5 %。除 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外其它病例均通过非手术治疗治愈 ,随访统计 1,3 ,5年生存率分别为 98.3 % ,5 5 % ,3 8.5 %。结论 一期切除吻合手术治疗大肠癌并肠梗阻是可行的 ,而合理地选择手术方式 ,正确的术中操作和围手术期处理对提高疗效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所裨益。
陈晋湘陈子华陈志康
胃癌SGC7901细胞长春新碱耐药性相关miRNA的初步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胃癌SGC7901细胞对长春新碱(VCR)化疗药物耐药相关的微小RNA(miRNA),并预测异常表达miRNA的靶基因。方法体外培养胃癌SGC7901细胞和胃癌VCR耐药细胞SGC7901/VCR;提取总RNA并质检,采用miRNA 8.0微阵列芯片检测分析miRNA表达谱;荧光定量RT-PCR(qRT-PCR)验证差异表达的miRNA,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预测可能调控的靶基因;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靶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芯片检测发现,SGC7901和SGC7901/VCR细胞中63个异常表达的miRNA;其中miR-1267、miR-221、miR-223、miR-200c、miR-99a表达显著性上调;miR-122、miR-1246、miR-302a、miR-195、miR-124表达显著性下调。在胃癌细胞和胃癌组织中验证结果初步显示,miRNA-122和miR-302a可能分别调控靶基因IGF-IR和WDR62。结论获得的差异表达miRNA,以及预测的靶基因IGF-IR和WDR62可能在胃癌化疗药物VCR耐药中起关键性作用。
陶一明陈子华陈晋湘陈志康葛杰
关键词:胃癌MIRNASGC7901VCR多药耐药
小肠出血的病因及诊治体会
2010年
目的总结探讨常见小肠出血病因及诊治经验。方法对2004年1月—2009年10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通外科诊治的5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肠出血的病因依次分别为肿瘤(54%)、小肠憩室(20%)、血管畸形(18%)和克罗恩病(6%)。双气囊小肠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诊断率分别为80%,79%,35%。54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结论肿瘤是引起小肠出血的主要原因。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和双气囊小肠镜是小肠出血的主要诊断方法。剖腹探查辅以术中内镜是诊治小肠出血的可靠方法。
陈晋湘葛杰
关键词:小肠出血病因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外科诊断治疗和预后分析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癌(PDC)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来手术治疗的85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内镜、十二指肠低张造影、B超及CT扫描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6.8%(66/76),84.3%(16/19),28.2%(24/85),39.6%(21/53)。全组85例患者均行开腹手术,包括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PD)61例,肿瘤肠管节段切除术(SR)8例,胃次全切除(毕Ⅱ式)并十二指肠肿瘤切除2例,短路手术14例。患者术后总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4.4%,58.3%,31.9%。PD和SR术后的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0%,67.7%,41.6%和100.0%,60.0%,0。单因素分析显示:根治性手术(PD和SR)、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转移是影响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术后生存率的重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根治性手术、淋巴转移和肿瘤局部浸润深度是影响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十二指肠低张造影和内镜检查可提高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早期诊断率;根治性手术治疗可提高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长期生存率。
陈晋湘袁伟杰
关键词:生存率预后
非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非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非新生儿肠旋转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非新生儿肠旋转不良以呕吐及阵发性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不典型。11例中消化道造影确诊6例,消化道钡餐造影结合B超检查确诊2例,消化道钡餐造影结合CT检查确诊1例,术前确诊率82%。所有患者均接受Ladd手术治疗,1例术后发生肠粘连,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其余患者恢复良好。均获随访6~60个月,除1例1年后发生肠梗阻,治疗后缓解,余患者情况良好。结论反复呕吐、腹痛的非新生儿患者应警惕肠旋转不良的可能。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可提高非新生儿肠旋转小良诊断率。Ladd手术是安全可靠的方法。
胡斌陈子华陈志康伍绍斌葛杰陈晋湘
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合并结直肠癌:附8例报告
2011年
目的探讨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合并结直肠癌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6—2011年收治的8例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合并结直肠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男6例,女2例;中位年龄59岁(48~69岁)。有垂体瘤肢端肥大病史10~30年,2例已行垂体瘤治疗。术前检测激素水平和MRI及CT影像学检查。经纤维结肠镜活检确定为结直肠癌。所有患者均按结直肠癌行手术治疗。分期为Dukes B,C期。术后均辅以化疗。术后并发症有肺部感染,高血压,高血糖,低钾血症等,均经对症处理好转,无吻合口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1例自动出院(后失访)。7例随访2~44个月,均健在。结论对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合并结直肠癌患者,应先按结直肠癌进行综合治疗,视情况处理垂体腺瘤。
伍韶斌陈志康陈晋湘葛杰袁伟杰裴海平陈子华
关键词:围手术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