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亮 作品数:19 被引量:123 H指数:8 供职机构: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多柔比星脂质体引起擦烂样皮炎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16年 多柔比星脂质体(pegylated liposomal doxorubi-cill,PLD)通过脂质体包裹蒽环类药物,增加蒽环类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浓度,同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性作用和不良反应,可用于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其最常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是对皮肤的刺激作用,包括手足综合征和手足部位以外的皮肤不良反应。 王懋莉 陈宏亮 王富文 殷初阳 宋晖 孙建 丁昂关键词:多柔比星 脂质体 皮炎 年轻乳腺癌手术方式的演变及生存预后的影响 陈宏亮 吴克瑾 王懋莉 王富文 张明迪 张鹏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顺铂对卵巢癌细胞生长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探讨重组人p53基因腺病毒(recombinant adenovirus-p53,rAd-p53)注射液联合顺铂(cisplatin,DDP)对卵巢癌细胞株生长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MTT、FCM和Western印迹法比较单独采用rAd-p53、DDP及2者联合用药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和CAOV-3细胞生长抑制、细胞周期、细胞凋亡以及p5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rAd-p53注射液对卵巢癌细胞株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并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关系;联合用药对卵巢癌细胞株生长抑制作用更显著(P<0.01),联合用药时不同的用药顺序对卵巢癌细胞株生长抑制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用药72h后,卵巢癌细胞株细胞周期明显阻滞于G0/G1期,S期比例明显减少,且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rAd-p53作用于卵巢癌细胞株72h后,有明显的p53蛋白表达。结论:rAd-p53能将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导入卵巢癌细胞基因组,使之表达p53蛋白,从而使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抑制细胞生长,并促进细胞凋亡。rAd-p53与DDP联合应用,其抗肿瘤效应较单药用药更加显著。 陈宏亮 孙红关键词:卵巢肿瘤 生物疗法 顺铂 超声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技术在乳腺肿块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 探讨Mammotome技术在乳腺肿块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 710例女性患者共987个占位灶在超声引导下行Mammotome切除活检术,术后病理明确诊断,如是恶性者及时手术根治;定期随访,记录并发症情况和满意度.结果 除1例外其余手术均操作成功,取材充分,满足病理诊断需求,活检成功率99.8%;16例乳腺癌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完全切除率为99%;微小切口长约3 mm,美观效果好;并发症轻微,以血肿和瘀斑为主;患者满意度为93%.结论 这一技术在实现乳腺肿块活检和良性肿块切除的同时,有良好的美观效果.要重视进一步减少病灶残余机会和出血性并发症. 孙建 丁昂 孙太明 王懋莉 金玉春 陈宏亮 袁永熙关键词:乳腺肿块 微创手术 针刺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肾虚血瘀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2022年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肾虚血瘀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肾虚血瘀型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中药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给予促排卵西药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针刺组在中药组基础上加针刺治疗,疗程为1~3个月经周期。疗程结束后,比较各组尿促性腺激素(HMG)的周期使用量,排卵、妊娠及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黄素化卵泡不破裂综合征(LUFS)、无反应周期发生情况。结果(1)针药组HMG周期使用量较其他两组明显减少,中药组介于其他两组之间,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针药组及中药组的排卵周期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与针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针药组妊娠周期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中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OHSS、LUFS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针药组的无反应周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与中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肾虚血瘀型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可明显减少HMG周期使用量,增加卵泡发育周期,减少无排卵周期,提高周期妊娠率。 黄建琴 黄建琴 陈宏亮 张婷婷关键词:排卵障碍 肾虚血瘀证 针刺 补肾活血方 超声引导下乳房肿块的微创完全切除 2010年 摘要:目的 探讨及评价超声引导下微创手术(Mammotome微创旋切术)手术完全切除乳房肿块的可行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期间666例患者于我院乳腺外科门诊行B超引导下乳房肿块Mammotome微创完全切除手术,共切除917枚肿块,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评估术后并发症、术后残留或复发以及患者的满意度, 陈宏亮 丁昂 孙建 王懋莉 殷初阳 金玉春 孙太明 张征关键词:MAMMOTOME微创旋切术 乳房肿块 完全切除 超声引导 微创手术 全切除手术 三阴型乳腺癌合并双侧卵巢癌一例 2014年 患者 女性,50岁,因“发现左侧乳房肿块半年”于2014年1月13日收入我院乳腺外科.患者已绝经,生育1胎,哺乳5个月,无恶性肿瘤家族史.体检:左侧乳房外上象限扪及最大径2.5 cm肿块,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质地硬,活动度差,乳头无溢液,双侧腋下、锁骨下、锁骨上均未扪及肿大淋巴结.乳腺B超检查结果示左侧乳房外上方探及大小20mm×19mm×14mm低回声区,边界不清晰,边缘毛糙,呈蟹足状改变,内部回声不均匀,后方回声增强,内部及周边可见短条状彩色血流,阻力指数0.62,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3~4a级;左侧腋下探及皮下实质性结节,肿大淋巴结可能(图1). 陈宏亮 丁昂 陈晓军 鹿欣 王富文关键词:恶性肿瘤家族史 肿大淋巴结 三阴 后方回声增强 乳房肿块 乳腺外科 淋巴结转移率对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的预后意义 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率(LNR)对腋窝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的预后意义。方法选取2006-2014年在我院进行系统治疗的腋窝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803例作为研究对象,无远处转移,且清扫淋巴结数目至少为10枚。统计5年无病生存率(5y-DFSR)及5年总生存率(5y—OSR);通过单因素方法分析影响预后的各项因素;分析腋窝淋巴结病理分期(pN分期)中不同LNR分级的病例的预后差异;通过多因素分析比较pN及LNR对预后的影响作用。结果803例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平均清扫淋巴结总数为(15.47±4.70)枚,中位阳性淋巴结数目为4枚。中位随访61个月,期间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共159例,发生乳腺癌相关性死亡共99例。5y—DFSR为77%,5y—OSR为83%。通过Log-rank单因素分析得出肿瘤直径(pT)、淋巴结分期(pN)、LNR、脉管侵犯以及雌激素受体状态是DFS及OS的影响因素。pN1、pN2、pN3的5y-DFSR和5y-OSR分别为:89%、68%、59%和93%、78%、63%;LNR1、LNR2、LNR3的5y—DFSR和5y-OSR分别为:90%、69%、56%和94%、80%、57%。pN1及pN2中,不同LNR分级病例的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N1:DFS:P=0.005,OS:P=0.024;pN2:DFS:P=0.017,OS:P=0.000),而pN3中不同LNR分级病例的预后尽管在生存曲线中显示出差异趋势,但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DFS:P=0.165,OS:P=0.075)。将pN与LNR分别纳入多因素分析,两者均是DFS和OS独立的预后因素(P均〈0.001);将pN与LNR同时纳入多因素分析,LNR依然是DFS和OS独立的预后因素(P〈0.001),而pN则不再是其独立的预后因素(DFS:P=0.461,OS:P=0.162)。结论LNR是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独立的预后因素。 陈宏亮 丁昂 王懋莉 张征关键词:乳腺癌 淋巴结转移率 淋巴结分期 预后 Mammotome旋切术在老年乳腺隐匿性肿块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 总结探讨超声引导下Mammotome旋切技术在老年乳腺隐匿性肿块诊治中的价值及其特点.方法 256例(60~71岁,中位年龄65岁)女性患者共发现361处隐匿性肿块,超声BI-RADS分级为Ⅲ~Ⅳb级.在超声引导下行Mammotome切除活检术,术后病理明确诊断,如是恶性则及时手术根治,定期随访,记录并发症情况和满意度.结果 纤维腺瘤及纤维腺瘤形成趋势212处,乳腺囊肿31处,乳腺增生98处,导管内乳头状瘤5处.乳腺癌15例(占总病例数的5.8%,高于不考虑年龄因素的总体恶性检出率2.3%,P〈0.05).活检成功率100%,取材充分,满足病理诊断需求,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良性病变完全切除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9.3%,以血肿和淤斑为主.患者满意度为93.1%.结论 这一技术可以为这类老年患者提供及时、精确和切除式活检,获得病理诊断,治疗性切除良性病灶,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孙建 丁昂 孙太明 王懋莉 金玉春 陈宏亮 袁永熙关键词:老年 乳腺肿块 隐匿性 活检 三阴性乳腺癌TAC方案治疗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研究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应用TAC化疗方案的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自2006年至2013年应用TAC化疗方案治疗的TNBC 87例,中位随访25个月,描述临床病例资料[年龄、月经状况、肿瘤体积、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化疗不良反应、2年的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等],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87例TNBC绝经前45例(51.7%),绝经后42例(48.3%);平均肿瘤大小(2.90±1.68)cm(1.0~11.0cm),T1 35例(40.2%)、T2 45例(51.7%)、T3 7例(8.0%);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41.4%,N051例(58.6%),N126例(29.9%),N27例(8.0%),N33例(3.4%);脉管侵犯率为25.3%;77例行全乳切除根治性手术(88.5%),9例行保乳术(10.3%);77例行辅助化疗(88.5%),10例行新辅助化疗(11.5%);TAC化疗方案主要不良反应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复发转移9例,77.8%的复发转移为内脏脏器的转移,死亡5例。2年DFS为87%,2年OS为94%。单因素分析得出肿瘤大小、淋巴结分期、脉管侵犯、化疗方式均是DFS和OS的影响因素(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得出肿瘤大小是D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3),肿瘤大于5cm的复发转移风险是肿瘤小于2cm的23.52倍,以上各因素均不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TNBC早期远处转移率高,肿瘤体积大者易早期发生复发转移。除了淋巴结转移途径外,可能存在其他重要机制促使肿瘤发生早期远处转移。 陈宏亮 丁昂 王富文 宋晖 孙建 殷初阳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