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幽门螺
  • 16篇幽门螺杆菌
  • 16篇螺杆菌
  • 10篇幽门螺杆菌感...
  • 10篇螺杆菌感染
  • 10篇杆菌感染
  • 7篇病理
  • 5篇肿瘤
  • 5篇黏膜
  • 5篇胃黏膜
  • 4篇溃疡
  • 3篇动物
  • 3篇动物模型
  • 3篇乙型
  • 3篇乙型肝炎
  • 3篇沙土鼠
  • 3篇肝炎
  • 3篇肝硬化
  • 2篇胰腺
  • 2篇上皮

机构

  • 33篇中国医科大学...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 3篇滋贺医科大学
  • 2篇川北医学院附...
  • 2篇郑州大学第一...
  • 2篇延边大学医学...
  • 2篇遵义医学院附...
  • 2篇绵阳市第三人...
  • 2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深圳市宝安区...
  • 1篇武警辽宁总队...
  • 1篇沈阳市公安医...

作者

  • 34篇迟晶
  • 10篇傅宝玉
  • 6篇徐秀英
  • 4篇何恒
  • 3篇于继红
  • 2篇陈玉龙
  • 2篇吴新环
  • 2篇周丽英
  • 2篇夏忠胜
  • 2篇李白云
  • 2篇王红
  • 2篇钟英强
  • 2篇赵书阳
  • 2篇陆友祝
  • 2篇石田
  • 2篇贺莉
  • 2篇庄宝珠
  • 2篇朴熙绪
  • 2篇沙文阁
  • 2篇叶小研

传媒

  • 6篇中国误诊学杂...
  • 4篇世界华人消化...
  • 4篇实用乡村医生...
  • 4篇中国医科大学...
  • 3篇中国实用内科...
  • 2篇胃肠病学
  • 2篇辽宁医学杂志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临床消化病杂...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2001年辽...

年份

  • 3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4
  • 3篇2003
  • 4篇2002
  • 3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9
  • 2篇1997
  • 2篇1995
  • 1篇1993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消炎痛和幽门螺杆菌在胃溃疡致病中的相互作用研究
2003年
目的:使用动物模型,探讨消化性溃疡两个危险因素-非甾体类药物和幽门螺杆菌感染 Hp 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使用 SPF 级砂土鼠,非甾体类药物选用消炎痛针剂,幽门螺杆菌选用国际标准菌株,培养后接种于砂土鼠胃内.实验共分为四组:1组:单纯胃内接种 Hp 菌液;2组:单纯皮下注射消炎痛;3组:皮下注射消炎痛后接种 Hp 菌液;4组:对照组,单纯灌胃培养液.2wk 后每组各处死2只鼠,做组织学检查,20只鼠做除菌治疗,余下鼠继续观察,3mo后处死,观察胃黏膜改变.结果:胃内接种 Hp 菌液组,2wk 后少量炎性细胞浸润,3mo 后炎症反应轻微;消炎痛组2wk 后胃黏膜表面充血、水肿,3mo 后黏膜炎症消失;消炎痛后接种 Hp 菌液组:2wk后炎症反应明显,3mo 后看到溃疡形成及大量 Hp 定植,对照组无异常改变.除菌治疗后,炎症明显好转.结论:消炎痛的应用使 Hp 接种后胃黏膜的损害明显加重,增加了胃黏膜对 Hp 的敏感性,使胃溃疡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应用消炎痛和 Hp 感染之间呈协同作用,根除 Hp 可有效防止胃溃疡的发生.
迟晶赵金满于继红傅宝玉
关键词:消炎痛幽门螺杆菌胃溃疡炎症反应胃黏膜损害
幽门螺杆菌感染砂土鼠细胞增殖能力的研究
2000年
目的 :观察砂土鼠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胃粘膜细胞增殖状态与 HP感染的关系 ,探讨 HP可能的致癌或促癌机制。方法 :给砂土鼠接种 HP标准菌株 ATCC435 0 4,建立砂土鼠 HP感染模型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 HP阳性的砂土鼠胃粘膜进行 Brd U和 PCNA染色 ,与正常胃粘膜对比分析。结果 :HP阳性胃粘膜 S期细胞和增殖指数均显著高于 HP阴性胃粘膜。 Brd U L I为 (17.6± 8.3) % ,PCNA L I为 (31.7± 7.2 ) % ,Brd U /PCNA为 (0 .5 4± 0 .19)。在 PCNA阳性细胞中 ,Brd U被标识的比例为 74.4%。结论 :在 HP感染模型中 ,细胞增殖亢进 ,HP可通过刺激胃粘膜细胞使增殖加速 ,更新加快。
迟晶徐秀英傅宝玉服部隆则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细胞增殖核抗原BRDU
血小板计数与结肠癌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与结肠癌及其分期、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对152例结肠癌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并与279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受检者血小板增高率及平均血小板计数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1例血小板计数增高的结肠癌患者中,血小板计数>400×109/L,与血小板计数为(300~400)×109/L的患者比较,结肠癌分期及病理分型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血小板计数较健康者增高,但血小板计数增高与结肠癌的分期和病理分型无关。
樊丽娟么玲何恒迟晶
关键词:结肠肿瘤血小板计数肿瘤分期
糖类抗原CA-50对肿瘤诊断的价值被引量:1
1993年
应用^(125)Ⅰ标记CA-50单克隆抗体的放射免疫抑制试验,检测37例恶性肿瘤患者、9例良性肿瘤、27例非肿瘤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血清CA-50含量。其中正常人血清CA-50含量为6.03±1.15u/ml,原发性肝癌组为19.3±12.8u/ml,胰癌组为18.5±10.0u/ml,其他消化道癌肿为14.05±12.07u/m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01)。良性肿癌组为5.32±2.12u/ml,接近正常对照组。另外,本组有4例原发性肝癌栓塞后,随着肿瘤缩小,其血清CA-50由高值转为阴性。综上所述,血清CA-50可作为恶性上皮类肿瘤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及判断预后的一项指标。
庄宝珠沙文阁迟晶石田刘峥艳张玉魁
关键词:糖类抗原肿瘤
急性胰腺炎并心肌、肾功及离子改变1例分析
2010年
赵磊李艳陆友祝迟晶
消化性溃疡的现代治疗
2000年
迟晶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药物疗法防御因子
小肠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分析
2012年
对小肠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68岁。于1个月余前开始出现腹胀,腹围逐渐增大,食欲减退,尿量减少,双下肢水肿,无明显发热盗汗,无恶心呕吐,无腹痛,大便频率及性状正常,近期体重减轻约10kg。患者既往体健,无烟酒嗜好,无粉尘、毒物及放射线接触史。
崔力凤迟晶
关键词:肠肿瘤病例报告
砂土鼠胃黏膜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的病理改变被引量:9
2002年
目的:用Hp标准菌株感染砂土鼠以建立Hp感染的长期动物模型,探讨Hp的可能致病机制。 方法:取SPF级砂土鼠90只,随级分为实验组60只,对照组30只,实验组接种Hp菌液0.5ml/只,连续3d,每天1次,对照组则不做相应处理,接种Hp 1,2,3,6mo分别处死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只,余下鼠继续喂养30mo后全部处死实验组34只(剔除实验中研究结束前死亡的14只砂土鼠)和对照组8只。取动物胃黏膜组织分别进行肉眼观察、HE染色、AB/PAS染色、Hp、CD3、BrdU免疫组化染色,评价Hp感染后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 结果:Hp接种后所有实验组动物胃黏膜Hp检查阳性,对照组动物未有Hp定植。病理组织学检查Hp感染1mo开始炎症反应明显,随着感染时间延长,炎症越来越重,感染30mo后胃黏膜出现大小不等的隆起性病变,出现典型的肠上皮化生及少数不典型增生改变,未见显著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发生,对照组无炎症反应。 结论:本研究表明Hp长期感染砂土鼠引起胃黏膜严重炎症反应、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该模型的建立对于Hp致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迟晶傅宝玉宋敏展广智吴利波服部隆则
关键词:胃黏膜幽门螺杆菌病理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与肝癌的关系探讨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结合HBVDNA载量、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评价HBsAg在原发性肝癌(HCC)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306例HBV感染所致肝硬化及肝硬化合并HCC的两组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滴度,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患者血清HBVDNA载量。结果肝硬化组:血清HBsAg滴度≥250IU/ml者占67.5%;HBeAg阳性者占23.8%;HBeAg阴性者占76.2%;HBVDNA≥104copies/ml者占79.5%。肝硬化合并HCC组:血清HBsAg滴度≥250IU/ml者占81.9%;HBeAg阳性者占38.1%;HBeAg阴性者占61.9%;HBVDNA≥104copies/ml者占61.3%。两组中HBsAg≥250IU/ml与HBVDNA≥104copies/ml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BV感染所致肝硬化患者中,长期高滴度状态的HBsAg在评价肝硬化发展为HCC中同样起到预警信号的作用。
谢峰迟晶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乙型肝炎病毒载量
文拉法辛缓释片加匹维溴铵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观察文拉法辛缓释片与匹维溴铵联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不良反应和对抑郁焦虑评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多中心研究方法,将40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IBS-D患者分为联用文拉法辛和匹维溴铵的试验组及单用匹维溴铵的对照组。对患者的腹痛和腹泻症状进行评分,根据症状积分变化判定疗效。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列‘患者情绪进行评分。观察和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定量资料行独立t检验,定性资料行卡方检验,并行意向性治疗原则(ITT)和符合方案集(PP)分析。结果93.88%(353/376)的IBS—D患者伴抑郁或焦虑状态。试验组患者治疗后1周腹痛和腹泻症状获明显改善,治疗后2周抑郁焦虑状态获明显改善。在PP分析中,试验组的腹痛治疗有效率、腹泻治疗有效率、总有效率E9别为74.61%(144/193)、79.79%(154/193)、91.19%(176/193)]均高于对照组[45.36%(83/183)、57.92%(106/183)、68.85%(126/1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3.606、21.059、29.656,P均〈0.01)。在ITT分析中,试验组的腹痛治疗有效率、腹泻治疗有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9.57%(144/207)、74.40%(154/207)、85.02%(176/207)]均高于对照组[42.35%(83/196)、54.08%(106/196)、64.29%(126/1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0.319、18.148、23.054,P均〈0.01)。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36%(20/193)]高于对照组[1.09%(2/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652,P〈O.01)。结论文拉法辛缓释片与匹维溴铵联用治疗IBS-D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和IBS的核心症状,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钟英强夏忠胜吴新环叶小研徐秀英迟晶王颖敖然陈玉龙王进褚艳君李白云金永日朴风顺朴熙绪金海亮高原王红冯小彤周丽英贺莉黄旻任权唐戈
关键词:环己醇类迟效制剂钙通道阻滞药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