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秀泉

作品数:24 被引量:111H指数:7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融雪
  • 4篇水质
  • 4篇坡面
  • 4篇降雨
  • 4篇黑土
  • 3篇雨水
  • 3篇土地利用
  • 3篇径流
  • 2篇东北半干旱区
  • 2篇冻融
  • 2篇养分
  • 2篇饮水安全
  • 2篇雨水收集
  • 2篇雨水收集系统
  • 2篇融雪径流
  • 2篇融雪期
  • 2篇生物炭
  • 2篇水窖
  • 2篇水土
  • 2篇水土保持

机构

  • 17篇沈阳农业大学
  • 9篇西北农林科技...
  • 8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家林业局中...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煤炭科学研究...
  • 1篇天津泰达绿化...
  • 1篇中煤科工集团...
  • 1篇中煤平朔集团...
  • 1篇中煤科工集团...

作者

  • 24篇许秀泉
  • 9篇范昊明
  • 7篇高建恩
  • 5篇周丽丽
  • 5篇米彩红
  • 4篇邵辉
  • 4篇石昊
  • 3篇王宏杰
  • 3篇贾燕锋
  • 3篇郭成久
  • 3篇赵春红
  • 2篇张元星
  • 2篇李娟
  • 2篇张娜
  • 2篇刘雨佳
  • 2篇谭娟
  • 1篇武敏
  • 1篇刘丽
  • 1篇李兴华
  • 1篇马仁明

传媒

  • 6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土壤通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北方园艺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 1篇Journa...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4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黑土与白浆土径流含沙量反演方法的可行性探讨
2019年
选择东北地区两种主要土壤类型(黑土与白浆土),配置不同含沙量供试水体,观测水体浊度值与光谱反射率,分析含沙量与浊度、光谱反射率及其几种光谱变换值的关系,探讨了利用水体浊度与光谱特征反演径流含沙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两种水体浊度值与含沙量呈显著正相关,但误差分析与不确定分析显示二者关系精度还不尽理想。光谱变换的含沙量反演模型中,黑土反射率与白浆土反射率的对数验证精度较好,但均低于浊度方法。利用浊度值与光谱特征共同反演径流含沙量的结果表明,黑土反射率的倒数与浊度、白浆土反射率的对数与浊度共同推求含沙量的方法拟合效果最佳,同时降低了误差,提高了精度。研究结果可为水土流失自动化监测提供一定参考。
陈晓宇许秀泉郭成久范昊明周丽丽石昊贾玉华
关键词:含沙量浊度光谱反射率
辐射能量对不同深度和密度积雪持水能力及融雪水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为深入研究积雪融化过程中,积雪持水能力与融雪水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选取积雪密度、深度和辐射能量3个因素,采用室内模拟融雪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极差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得出辐射能量对不同积雪密度和深度积雪持水能力与融雪水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积雪持水能力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密度从100kg·m^(-3)增大到300kg·m^(-3)时,产流时持水能力从46.22减小到13.61,减小约3.4倍,同时产流前、后持水能力变化率也呈现减小趋势。融雪水量随积雪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深度从5cm增大到25cm,产流时融雪水量从1.58mm增大到10.70mm,增大约6.8倍。积雪深度对二者变化影响较小。辐射能量与积雪持水能力和融雪水量的相关性不显著,但对二者变化影响较为明显。积雪密度是影响持水能力的主要因素,且3种因素对积雪持水能力的影响强度分别为:积雪密度>积雪深度>辐射强度。积雪深度是影响融雪水量的主要因素,且3种因素对融雪水量的影响强度分别为:积雪深度>积雪密度>辐射强度。积雪密度与深度主要通过影响雪层间孔隙度、雪粒间毛管力以及融雪水类型而影响积雪持水能力与融雪水量。能量通过改变积雪特性进而影响积雪持水能力和融雪水量。
张娜范昊明许秀泉
基于饮水安全的雨水收集系统水质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针对雨水收集系统水质时空变化研究薄弱问题,基于修建的人工集雨系统,通过对雨水收集过程、不同集流面集流过程以及不同材质水窖贮存过程中典型水体水质指标CoDMn、浊度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次降雨过程中,各种污染物浓度随降雨...
白先发高建恩许秀泉李兴华李娟刘丽
关键词:雨水收集系统水质评价饮水安全
文献传递
黑土冻融过程中水分垂直迁移模拟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为明确土壤冻融过程中水分垂直迁移与其主要影响因素间的定量关系,以我国东北典型黑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向冻融试验,进行了不同初始含水率、降温幅度和地下水位条件下土壤冻结过程中水分垂直迁移试验,定量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对黑土冻融过程中水分垂直迁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试样中温度变化先快后慢,最终试样内部温度随深度呈现稳定的温度梯度分布;(2)初始含水率对土壤的冻结影响较为明显,初始含水率越高,冻结经历时间越长,冻结过程中消耗的潜热量越大,冻结锋面形成越晚;(3)不同降温幅度使得土壤温度梯度差距较大,15℃温差变温时垂直方向水分迁移量最大,土壤最快进入冻结稳定期,并在冻结16 h时,20 cm土层附近含水率达到冻结期峰值;(4)地下水位越高,温差越小,冻结锋面向下迁移速率越慢,各层水分均明显增加,并且在中上层聚集。
刘红希范昊明许秀泉
关键词:初始含水率地下水位
生态植被自然修复及其人工促进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7
2022年
在国家政策高度重视生态自然修复的背景下,系统梳理了生态自然修复理念、效果及应用条件,探讨了人工促进生态植被自然修复的概念、范围及技术方法,展望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以期推动自然修复模式的发展进步及其在国家生态建设领域的有效应用。通过生态自然修复、人工促进自然修复与人工恢复等技术模式技术要点的对比,认为人工促进自然修复模式需采取有限的人工治理措施实现植物自然恢复的效率与质量提升,常规生态修复技术方法均可认作人工促进生态修复措施,但需界定人工干预程度。其中,需基于生态承载力理念,考虑界定人为措施治理面积占比与当地自然植被盖度之间的比例关系。研究认为人工促进自然修复模式下,需要构建植被种源区与扩繁区两大体系。其中,种源区可通过植被种植区域选择、适生植物选择与植被建植处理过程,为未处理区域的植被自然恢复提供长期的种源条件;扩繁区可通过地表微地形整理提升粗糙度,来促进区域内的天然落种的截留与植物萌发生长。预期关键节点的植被建植、土壤改良、微地形塑造研究,典型脆弱生态或不利环境条件下的针对性技术研究以及技术规范、考核指标编制等,将成为未来人工促进自然修复的重要研究方向。
刘祥宏尹勤瑞辛建宝刘伟许秀泉黄占斌安如意
关键词:生态修复自然修复植被恢复微地形
降雨对坡面薄层水流泥沙起动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针对降雨条件下坡面泥沙起动研究不足,基于动量守恒原理,导出了雨滴对坡面泥沙颗粒作用力的数学表达式,采用滑动起动模式,建立了适用于降雨条件下坡面薄层水流的非黏性泥沙起动流速公式.公式系数通过室内和野外实测资料率定获得.结果表明降雨对坡面泥沙起动具有促进作用,其作用大小主要与降雨强度(i)、泥沙粒径(d)及水深与雨滴直径比(h/d y)有关.雨强越大,泥沙越易起动,而泥沙粒径或h/d y越大,降雨的影响则越小.将该公式应用于降雨条件下坡面薄层水流泥沙搬运能力计算,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赵春红高建恩王宏杰邵辉许秀泉
关键词:坡面流起动流速
东北半干旱区不同耕作方式下的侵蚀性降雨标准比较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侵蚀性降雨标准是计算土壤流失的关键指标,侵蚀性降雨标准的拟定与耕作方式密切相关,比较同一地区不同耕作方式下的侵蚀性降雨标准差异,对于提高区域土壤侵蚀预报精度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根据东北半干旱区径流小区2013~2019年共7年的降雨径流观测资料,采用频率分析法,拟定几种典型耕作方式下的侵蚀性降雨雨量标准,并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结果表明:(1)横垄(9.6 mm)、顺垄(11.65 mm)、地埂植物带(21.15 mm)的7年侵蚀性雨量标准的平均值相比裸地(4.45 mm)分别提高了2.16倍、2.62倍、4.75倍。(2)随着年限的增加,侵蚀性雨量标准的相对误差减小,变差系数减小,合格率升高。选取裸地小区、横垄小区、顺垄小区、地埂植物带小区5年资料序列时的侵蚀性雨量标准的合格率均达到100%。(3)侵蚀性降雨标准越小,径流系数越大,产流次数越多。【结论】不同耕作方式的对比表明:横垄、顺垄、地埂植物带3种耕作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侵蚀性降雨标准,其中以地埂植物带最为显著;5年的降雨数据可以满足侵蚀性降雨标准的确定条件;地埂植物带的减沙减流效益最优,其次是横垄,再次是顺垄。研究成果可为东北半干旱区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包昂范昊明许秀泉李刚米彩红石昊
关键词:径流小区侵蚀性降雨水土保持措施耕作方式
基于饮水安全的雨水收集系统水质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针对雨水收集系统水质时空变化研究薄弱问题,基于修建的人工集雨系统,通过对雨水收集过程、不同集流面集流过程以及不同材质水窖贮存过程中典型水体水质指标COD、浊度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次降雨过程中,各种污染物浓度随降雨持续...
白先发高建恩许秀泉李兴华李娟刘丽
关键词:水窖水质饮水安全
文献传递
天然降雨条件下横垄与顺垄坡面产流产沙过程被引量:14
2017年
试验以天然降雨为侵蚀动力,采用标准径流小区法,对比研究了连续型降雨与间歇型降雨条件下横垄与顺垄玉米径流形成和泥沙迁移规律。结果表明:连续型降雨产流过程形态呈"W"或倒"V"形,产沙形态呈"W"或"M"形;顺垄产流与产沙时间长度一致,产流总量和产沙总量分别是横垄的1.66~5.80倍和5.02~5.52倍;顺垄与横垄产流产沙峰值差异显著,仅横垄与雨强存在错峰现象,延后1min。间歇型降雨产流形态为倒"V"形,产沙形态呈倒"V"或"M"形;顺垄产流和产沙总量分别是横垄的1.83倍和2.32倍;首次产流量占总量的70%以上,产沙量占总量的94%~100%,且横垄和顺垄与雨强均存在错峰现象,顺垄产流和产沙量较雨强延后1~4min,横垄延后1min;除首次产流外,其余产流产沙过程时间较短均无错峰现象。天然降雨条件下,横垄与顺垄产流产沙过程较为复杂,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坡地水土流失防治及水土资源管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张晶玲周丽丽马仁明米彩红许秀泉
关键词:天然降雨产流过程产沙过程
基于GIS的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及生态补偿被引量:26
2013年
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方法,研究1985—2005年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1)1985—2005年,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草地和农地,占土地利用方式的75%以上,但农地面积总体在减少,林地面积在不断增加;2)聚落为最活跃的土地利用类型,聚落和湿地+水体呈扩张的发展趋势;3)土地利用变化引起区域生态环境效应,20年间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上涨约0.01%,其中森林增加最多,约为0.09%,农地的生态服务价值下降最多,约为-0.02%,而生态服务功能中,除了与农地和荒漠相关的废物处理和食物生产服务功能下降外,其他生态服务功能均表现为增加;4)根据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确定该地区的生态补偿标准约为4亿2 732万元。
王飞高建恩邵辉张通张元星许秀泉赵春红王宏杰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补偿机制黄土高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