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琳

作品数:10 被引量:48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菌病
  • 3篇隐球菌
  • 3篇隐球菌病
  • 3篇皮肤
  • 3篇皮肤溃疡
  • 3篇球菌病
  • 3篇溃疡
  • 3篇播散
  • 3篇播散性
  • 3篇播散性隐球菌...
  • 2篇真菌
  • 2篇皮肤病
  • 2篇马拉色菌
  • 2篇骨髓炎
  • 1篇大样本
  • 1篇新型隐球菌
  • 1篇胸部
  • 1篇胸部肿块
  • 1篇寻常痤疮
  • 1篇药物

机构

  • 7篇四川大学华西...
  • 4篇四川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成都市第一人...

作者

  • 10篇熊琳
  • 8篇冉玉平
  • 5篇周光平
  • 4篇李薇
  • 3篇代亚林
  • 3篇路永红
  • 3篇李志瑜
  • 2篇彭雪梅
  • 2篇袁长婷
  • 2篇廖万清
  • 2篇杜晓萍
  • 2篇罗琼
  • 1篇熊心猜
  • 1篇童燕芳
  • 1篇蔡华
  • 1篇张幼嘉
  • 1篇李芳
  • 1篇付远忠
  • 1篇代亚玲
  • 1篇李玲

传媒

  • 5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国麻风皮肤...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199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用维A酸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评价外用维A酸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外用硫磺制剂、过氧苯甲酰、抗生素比较。方法用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方法,选择有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做系统评价。结果截止2002年,纳入15个临床试验2439例患者。有4个临床试验示外用维A酸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剂[RR(相对危险度)=1.87,95%CI(可信区间)为1.13 ̄3.11],尤其对非炎性皮损(RR=12.70,95%CI为4.09 ̄39.40)。有3个临床试验示维A酸疗效优于硫磺制剂(RR=1.75,95%CI为1.42 ̄2.16)。与过氧苯甲酰对照的7个临床试验以及与抗生素对照的3个临床试验尚不能下结论。所有临床试验示外用维A酸制剂后,可出现红斑、脱屑等局部不良反应,虽无证据显示其系统不良反应,但对孕妇须非常谨慎。结论外用维A酸治疗寻常痤疮有效,并优于硫磺制剂,但尚无证据表明优于过氧苯甲酰或外用抗生素。有局部不良反应。需进行更多质量高、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证实外用维A酸治疗寻常痤疮的作用和地位。
李玲冉玉平李静熊琳周光平张幼嘉付远忠蒋献李芳
关键词:寻常痤疮COCHRANE协作网局部不良反应过氧苯甲酰相对危险度大样本
表现为胸部巨大肿块和皮肤溃疡的播散性隐球菌病一例被引量:1
2004年
熊琳冉玉平全祝贤代亚玲李薇谢英
关键词:播散性隐球菌病皮肤溃疡胸部肿块条件致病菌
表现为皮肤溃疡和骨髓炎的播散性隐球菌病一例研究被引量:10
2002年
目的报告一例播散性隐球菌病的临床、实验研究和治疗结果。方法和结果患者女,33岁。1年前上臂、肩、臀及大腿长结节,此间怀孕并早产。产后半个月新发结节泛发全身。3个月前诊断为“血源播散性肺结核”,但抗结核治疗无效。体检发现面部、牙龈、躯干、臀部及四肢共39个结节和溃疡,左胫、腓骨骨质破坏及窦道。脓涂片及病理活检见脓液和坏死组织内有大量真菌孢子,培养酵母样菌落生长,尿素酶及咖啡酸试验阳性。经API酵母菌反应条和血清学鉴定为新生隐球菌血清型A。将菌种接种于大小鼠后发现脑、肺、肝等易受累。临床分离株核糖体内转录间隔2区序列分析法鉴定为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停抗结核药,用抗真菌药治疗。强化段用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维持段口服伊曲康唑。局部用两性霉素B。30d后结节消失,200d后溃疡和窦道全部愈合,277d时停抗真菌药,患者痊愈。
冉玉平熊琳罗琼李薇代亚林李志瑜杜晓萍路永红周光平彭雪梅袁长婷廖万清
关键词:播散性隐球菌病皮肤溃疡骨髓炎新型隐球菌抗真菌治疗
播散性镰刀菌感染引起透明丝状霉菌病一例被引量:5
2004年
熊琳冉玉平童燕芳李志瑜路永红
关键词:真菌性皮肤病
马拉色菌属真菌的分类鉴定
马拉色菌属真菌是人类和温血动物皮肤的常见菌群,与多种皮肤病有关.近年来对其分类的研究在国外进展很快,而国内在此方面尚无报道.为了了解本科真菌实验室马拉色菌的分类情况,工作人员将125株来源于花斑癣、马拉色菌毛囊炎、头皮屑...
熊琳
关键词:马拉色菌皮肤病
淤滞性皮下硬化症一例
2003年
熊琳蔡华冉玉平李薇周光平
关键词:静脉炎纤维组织增生硬红斑
沙利度胺致面部、下肢水肿2例被引量:5
2011年
1临床资料 例1女,51岁。"双上肢丘疹伴瘙痒2年,泛发全身1余年,加重1月"。2年前患者双上肢出现散在红色丘疹,瘙痒明显,于当地医院治疗(具体不详)病情好转,但反复发作。1余年前,皮疹泛发全身,于当地医院治疗(具体不详)无明显好转。
王婷婷熊琳
关键词:沙利度胺下肢水肿面部红色丘疹医院治疗双上肢
伊曲康唑治疗头癣效果的系统评价被引量:4
2004年
检索了CochraneLibrary ,Medline,EMBASE ,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 ,手检《中华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检索的最近日期至 2 0 0 3年 12月。比较伊曲康唑与其他抗真菌药治疗头癣的效果和安全性。最终 3个随机对照试验完全符合本系统评价的纳入标准 ,对照措施包括灰黄霉素 ,特比萘芬 ,氟康唑。纳入研究的样本含量从 35例到 2 0 0例。结论 :伊曲康唑治疗头癣效果与灰黄霉素 ,特比萘芬 ,氟康唑相当 ,且副作用小于灰黄霉素。
陈菊萍冉玉平吴泰相熊琳赵秀红段德鉴李福民
关键词:伊曲康唑头癣唑类药物副作用
球形马拉色菌是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皮损毛囊内的主要菌种被引量:19
2004年
目的确定引起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主要菌种,比较皮损毛囊内和毛周表面皮肤菌种是否一致,患者性别、年龄、病情与分离菌种的关系。方法菜子油培养基培养,根据形态及生理生化特点进行鉴定。结果从毛周表面皮肤分离的319株菌中鉴定出合轴马拉色菌247株(77.43%)、糠秕马拉色菌40株(12.54%)、球形马拉色菌27株(8.46%)、钝形马拉色菌5株(1.57%);从毛囊内分离的314株菌中鉴定出球形马拉色菌252株(80.25%)、合轴马拉色菌57株(18.15%)、糠秕马拉色菌4株(1.27%)、钝形马拉色菌1株(0.32%),菌种构成差异有显著性(P<0.01)。毛囊内菌种构成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有关,与病情无关。毛囊内和毛周表面皮肤同时阳性的279株中菌种不一致204株,菌种一致75株。结论马拉色菌毛囊炎毛囊内的主要菌种为球形马拉色菌,其表面皮肤则以合轴马拉色菌为主。
熊心猜冉玉平代亚林熊琳周光平
关键词:皮肤真菌病马拉色菌毛囊炎菌种鉴定菌种分离
表现为皮肤溃疡和骨髓炎的播散性隐球菌病一例研究
2003年
方法和结果 患者女,33岁。1年前上臂、肩、臀及大腿长结节,此间怀孕并早产。产后半个月新发结节泛发全身。3个月前诊断为血源播散性肺结核,但抗结核治疗无效。体检发现面部、牙龈、躯干、臀部及四肢共39个结节和溃疡,左胫、腓骨骨质破坏及窦道。脓涂片及病理活检见脓液和坏死组织内有大量真菌孢子,培养酵母样菌落生长,尿素酶及咖啡酸试验阳性。经API酵母菌反应条和血清学鉴定为新生隐球菌血清型A。将菌种接种于大小鼠后发现脑、肺、肝等易受累。用抗真菌药治疗。强化段用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维持段用伊曲康唑。30天后结节消失,200天后溃疡和窦道全部愈合,277天时停抗真菌药、患者痊愈。
冉玉平熊琳罗琼李薇代亚林李志瑜袁长婷杜晓萍彭雪梅路永红廖万清周光平
关键词:皮肤溃疡骨髓炎播散性隐球菌病真菌孢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