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斐 作品数:11 被引量:80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结直肠癌患者肝脏CT图像分类中决策树模型的应用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数据挖掘中决策树模型在结直肠癌患者肝脏CT图像分类中的应用。方法:分别选取结直肠癌患者肝转移、单纯性肝囊肿以及正常肝脏的CT增强图像各20例。对该60例肝脏CT增强图像分别进行灰度直方图、灰度共生矩阵以及图像变换的纹理特征提取,然后采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和决策树归纳分类器对图像进行分类。最终分类结果与临床事实分类对照,利用十折交叉验证法验证两种分类模型的有效性。结果: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树模型对结直肠癌患者肝脏CT图像进行分类准确性较高。决策树归纳的分类准确性远高于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准确性96.7%vs 76.7%,Kappa值0.95 vs 0.65,P<0.05)。结论: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树模型可以对结直肠癌患者肝脏CT图像进行分类,不仅能够判断肝脏有无相关病灶,而且仅依据图像的基本特性,可以自动识别肝脏乏血供转移瘤与单纯性肝囊肿,为未来计算机辅助诊疗疾病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及途径。 曹务腾 庄乔棣 练延帮 龚佳英 熊斐 邱建平 张波 杨然 周智洋关键词:数据挖掘 决策树 肝脏 CT图像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结合常规T2WI序列对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直肠癌诊疗中心接受新辅助治疗加根治性切除术的51例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新辅助治疗前1周内和术前1周内行磁共振DWI和T2WI两种序列扫描成像,分别采用T2WI序列和DWI结合T2WI序列两种方法主观评价肿瘤有无残留,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比较两种方法对pCR的预测价值。结果51例患者中12例(23.5%)获得pCR。DWI结合T2WI序列正确预测pCR8例,其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7%(8/12)和94.9%(37/39);单独采用T2WI序列正确预测pCR4例,其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3.3%(4/12)和84.6%(33/39);前者对pCR的预测价值明显高于后者(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8和0.590,P=0.001)。结论与单独应用T2WI序列相比。DWI结合T2WI序列能更加准确地对pCR进行预测。 曹务腾 周智洋 邓艳红 康亮 练延帮 邱建平 龚佳英 熊斐 李文儒 朱攀关键词:直肠肿瘤 新辅助治疗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直肠癌环周浸润对MRI-T分期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MRI结合肿瘤侵犯肠壁周径程度在直肠癌T分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直肠癌患者,分别以常规分期、常规分期结合肿瘤侵犯肠周径程度两种方法进行T分期。后者针对低场强MRI鉴别T2期和T3期患者困难时,结合肿瘤侵犯肠壁周径(以肿瘤侵犯肠壁1/2周径为界:<1/2周径为T2期,≥1/2周径为T3期)进行分期。以术后病理T分期为对照,分析两种方法在评估直肠癌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结合环周径分期和常规分期预测病理T分期的Kappa值分别为0.688和0.331(P<0.05)。结合环周径分期对直肠癌≤T2期和T3/T4期的诊断参数均优于常规分期方法,前者AUC(ROC曲线下面积)值高于后者(0.905 vs 0.662,P<0.05)。结论:常规分期结合肿瘤侵犯肠壁周径程度可提高T分期的准确度,尤其是提高T2期和T3期的鉴别,从而为直肠癌多学科诊疗团队(MDT)提供有效的信息。 曹务腾 周智洋 练延帮 龚佳英 熊斐 刘得超关键词:直肠肿瘤 磁共振成像 肛周子宫内膜异位误诊为肛瘘一例 被引量:3 2020年 病例资料患者,女,40岁,因反复肛周流脓1周入院。患者1周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肛周红肿疼痛,伴局部皮温升高,皮肤破溃有脓液流出,无明显发热、便血等症状,就诊当地医院,被诊断为“低位复杂性肛瘘”,予行肛周脓肿引流术。本院专科检查:膝胸位,肛门2点及明显直肠肿物,退指指套无明显染血。 王玲 魏凯凯 熊斐 周智洋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 直肠瘘 超声检查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肿瘤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背景抑制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全身肿瘤原发灶及远处转移灶显示、疗效评估以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使用美国GE Optimal 360 型1.5T 光纤磁共振扫描仪,信号采集使用磁体... 龚佳英 李雯莉 周智洋 邓艳红 康亮 曹务腾 练延帮 邱建平 熊斐 李文儒全身扩散加权成像与PET/CT在胃肠道肿瘤复发和转移诊断效能方面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比较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与PET/CT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复发和转移诊断的准确率;并评估转移灶和正常组织的ADC值。方法通过28例被确诊为胃肠道癌和怀疑肿瘤复发患者WB-DWI和PET/CT检查结果比较,评估两种方法在检测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效能。以PET/CT和组织学和/或3~6个月的临床随访作为评估参考标准。两位影像诊断医生和一位核医学科医师对MR和PET/CT图像分别进行评估。用Kappa统计比较WB-DWI和FDG-PET/CT用于检测复发和远处转移的一致性。同时对18名健康志愿者的正常组织与转移灶之间的ADC值的差异进行比较。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确定正常组织与转移瘤之间的最佳鉴别诊断阈值(OTV)。结果 28例患者中,5例检出肿瘤复发。PET/CT检出20例淋巴结阳性共72个病灶,WB-DWI检出18例共64个病灶。远处转移部位包括肝脏、肺、肾上腺、腹腔和骨。WB-DWI发现1处脑转移灶。WB-DWI与PET/CT总体诊断性能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别(t=1.332,P=0.194)。WB-DWI在显示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方面与PET/CT有很好的一致性,κ=0.877。在b值为600 s/mm2的WB-DWI中,淋巴结、肝、骨转移与各自正常组织之间的ADC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OC得出其ADC值分别为1.67×10-3、1.95×10-3和1.30×10-3 mm2/s时,诊断转移的准确率最高、效能最佳。结论在胃肠道肿瘤分期应用方面,WBDWI是一种可靠的无电离辐射的成像方法,可以达到与PET/CT一致的诊断性能。此外,ADC值是一种定量值,它在转移瘤的诊断方面有很高的价值。 龚佳英 曹务腾 张占文 邓艳红 康亮 熊斐 练延帮 朱攀 刘政军 周智洋关键词:全身扩散加权成像 FDG-PET/CT 胃肠道肿瘤 表观扩散系数 转移瘤 盆腔和肛周的增生性毛根鞘瘤与其他实体瘤相鉴别:一项临床病理学和放射学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盆腔增生性毛根鞘瘤(PTT)经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导致多次手术,增加病人痛苦。在此,我们致力于探究PTT的临床病理表现和放射学特征以帮助诊断。方法本研究仅纳入2011年9月至2018年12月间诊断为PTT的患者,回顾了其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磁共振资料。结果4位患者为良性PTT,4位患者为恶性PTT(MPTT)。病变通常潜伏数年,然后突然扩速发展。MPTT患者年龄偏小(P=0.12)。从MRI上看,良性PTT表现为实性囊肿,而MPTT表现为广泛的瘘道。纳入患者广泛局部切除术后,切缘阴性,且无局部复发或转移。从病理学来看,PTT表现为分叶状,无边缘浸润,可伴有毛鞘角化特点,而MPTT存在延伸到周围真皮的明显的非典型鳞状细胞,并伴有软骨基质反应。结论临床医生可根据肿块明显且突然的进行性生长特点考虑为PTT,并应根据病变形态判断病变是否恶变。广泛的局部切除可得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Roshan Ara Ghoorun 刘智敏 赵严冬 熊斐 饶雄辉 任东林钆剂胶囊磁共振结肠传输试验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针对传统X线结肠传输试验临床应用的局限性,提出应用新型钆剂胶囊的磁共振结肠传输试验方法,用于非侵入性、无辐射检查评估、半定量分析消化道各节段传输功能。材料与方法选择无急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症状的健康志愿者20名及慢传输型便秘患者5例,每名受试者吞服五枚钆剂/0.9%生理盐水胶囊(浓度比为1∶10)。应用1.5 T高场强磁共振扫描仪对摄入的胶囊进行扫描,采集序列选择肝脏快速容积采集(liver acceleration volume acquisition,LAVA)脉冲序列,自吞服后分时间段采集图像后对胶囊进行分析定位直至胶囊完全排空。结果 20名健康志愿者(平均年龄33岁)及5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平均年龄34岁),均按照实验设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查,无明显不适。MRI结肠传输试验能达到预期检查目的,所有健康志愿者平均结肠传输时间为(32.3±18.9)h,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平均结肠传输时间为(64.8±9.6)h,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结肠传输时间明显长于健康对照组。T1WI是显示胶囊的最佳序列。结论 MRI结肠传输试验可准确完整复制X线传输试验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还具有无辐射的优势,获得图像资料丰富,可清晰显示结肠形态并定位及半定量标记物,更准确发现残留标记物的数量及位置,在未来可作为结肠动力学的动态功能评估应用于临床常规。 熊斐 王馨华 邱建平 郅敏 谌黄威 朱攀 周智洋关键词:结肠动力学 肛瘘磁共振成像分型 被引量:25 2018年 目的探讨肛管磁共振(MRI)检查对肛瘘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0年3月至2015年9月连续收治的行MRI检查的2160例肛瘘患者的肛管MRI资料。排除有外院手术史的患者232例、合并克罗恩病218例、合并直肠癌6例以及合并其他疾病8例后,共1696例肛腺隐窝感染性肛瘘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MRI增强扫描检查,先通过躯体中线进行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像(FSE T2WI)成像,然后在矢状位图像上设定冠状及轴位的扫描定位线,冠状位扫描线平行于肛管的长轴,轴位垂直于肛管的长轴。根据肛瘘的位置及走行,以Parks分型为主、结合我们团队临床经验,将肛瘘依括约肌间型、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型、括约肌外型及表浅型进行分型,并采用截石位时钟法描述内口分布情况。结果1696例肛腺隐窝感染性肛瘘患者中,男1456例,女240例,中位年龄为26.5(0.2~87.0)岁,其中<20岁的患者占8.4%(143/1696),20~40岁的患者占57.4%(973/1696),40-60岁的患者占28.4%(482/1696),>60岁的患者占5.8%(98/1696)。全组患者共接受0.5T扫描568次,1.5T扫描1128次。高位肛瘘492例(29.0%),低位肛瘘1204例(71.0%)。MRI分型结果如下:括约肌间型1057例(62.3%),经括约肌型407例(24.0%),括约肌上型68例(4.0%),括约肌外型54例(3.2%),表浅型67例(4.0%),还有43例(2.5%)肛瘘难以分型。MRI共发现内口1996个,其中952(47.7%)个内口位于截石位5~7点方向。结论MRI检查能准确地对肛瘘进行分型并明确内口位置,可为临床治疗和手术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刘得超 李文儒 王馨华 邱建平 王玲 熊斐 周智洋关键词:肛瘘 磁共振成像 内口 回顾性分析 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肿瘤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探讨MR背景抑制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在全身肿瘤原发灶及远处转移灶显示、疗效评估以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使用美国GE Optimal 360型1.5 T光纤MR扫描仪,信号采集使用磁体内置BODY线圈,采用反转恢复回波平面扩散序列(STIR-DWI-EPI),对7名健康志愿者及70例临床确诊为恶性肿瘤或临床疑似肿瘤患者行WB-DWI检查,同时采集全身轴面DWI和与其同层对应的ADC图,应用AW 4.5 Functool DWI后处理软件,经三维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及黑白反转后形成全身"类-PET-MRI"图像。对所有WB-DWI影像与常规MRI影像表现比较分析。结果 7名健康志愿者及70例患者均获得高质量的WB-DWI图像,原发灶及转移灶在DWI图像上均呈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健康志愿者均未发现恶性病变。70例患者中,30例为新辅助治疗前或术前行WB-DWI检查明确原发灶或评价远处转移情况,其中12例检出转移灶;11例为评价新辅助治疗后局部病灶及远处转移灶疗效情况,病灶或转移灶较前缩小、增大、无明显变化例数分别为6例、3例、2例,1例甚至达到临床缓解,即在常规MRI检查及WB-DWI影像上未见异常强化灶及异常高信号影;28例为手术综合治疗后随访,其中16例未见局部复发及其他脏器转移,5例肿瘤局部复发,7例检出远处其他脏器转移;1例大量腹水查因患者经检查后发现右侧大腿肌群间异常高信号,病理证实为血管瘤。结论类-PET-MRI技术对发现全身恶性肿瘤患者的原发灶及远处转移灶非常敏感,能更早、更准确地对肿瘤的诊断、分期、预后和综合疗效评估提供指导意义。与PET-CT相比,类-PET-MRI技术无辐射、无需注射对比剂、检查方便快捷、经济,更适合于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评估和随访,同时也适合健康人群肿瘤筛查。 龚佳英 周智洋 邓艳红 康亮 曹务腾 练延帮 邱建平 熊斐 李文儒 李雯莉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弥散 肿瘤 肿瘤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