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夫
- 作品数:10 被引量:25H指数:2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慢病毒转染人角质形成细胞高表达核纤层蛋白B1
- 2013年
- 目的通过对慢病毒载体稳定转染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株和未转染HaCaT细胞进行比较蛋白组学分析,找出其差异表达蛋白,寻找基因修饰组织工程表皮种子细胞生长特性改变的原因和可能存在的成瘤性安全隐患。方法选择慢病毒载体稳定转染后生长特性发生明显改变的转染株细胞,采用二维电泳技术对该转染株和未转染株的总蛋白进行分离和比较,找出差异表达蛋白点,再进行串联质谱鉴定。从鉴定得到的差异蛋白中选择可能与细胞生长特性改变和肿瘤生成相关的核纤层蛋白B1(lamin B1)采用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对其表达差异进行验证。结果与未转染株比较,转染株在二维电泳中存在11个差异表达蛋白点,质谱从其中鉴定出7个蛋白质。选取其中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的核纤层蛋白B1通过WB和qPCR证实其在转染株中蛋白和转录水平均存在明显的高表达。结论慢病毒载体稳定转染株HaCaT细胞株相对未转染株核纤层蛋白B1高表达。这种高表达可能与转染株细胞生长特性改变和潜在的成瘤性隐患相关。
- 李睿夫彭代智钱卫王丽华何斌刘小玲舒文婷刘潇周新刘敬
- 关键词:人角质形成细胞慢病毒蛋白组学
- 慢病毒载体在CCL20基因敲低型人角质形成细胞克隆基因组的整合倾向分析
- 目的:分析慢病毒载体在CCL20基因敲低型人角质形成细胞克隆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信息,探索慢病毒载体在表皮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分布规律,为组织修复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获得的CCL20基因敲低型...
- 彭代智钱卫李睿夫刘小玲何传果周新刘敬
- 关键词:慢病毒载体整合位点
- 文献传递
- 自体微粒皮移植术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9
- 2015年
- 目的总结自体微粒皮移植术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收集2002年11月至2013年8月入我院采用自体微粒皮移植术治疗深度烧伤的2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过程中各因素对患者预后、创面愈合情况以及近、远期愈合质量的影响。结果 1伤后1周内与1周后行切痂微粒皮移植的病死率为分别为16.1%、32.1%(P〈0.05)。2对377个部位的创面愈合率进行分析,B组(扩展比5∶1~10∶1)愈合率最高,达(77.23±19.91)%,比A组(扩展比小于5∶1)具有明显优势(P〈0.05);在相同愈合率下,B组愈合速度为(1.84±0.76)%/d明显快于C组(扩展比大于10∶1)的(1.53±0.51)%/d(P〈0.05)。3分析创面近期愈后质量显示,174个部位的表皮少量反复破溃,占所有307个部位中的56.68%。4189个部位的创面远期愈后质量显示,其瘢痕增生程度与创面一期愈合率关系密切(χ2=11.697,P〈0.05)。结论对深度烧伤患者早期行切痂微粒皮移植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死率;适当的扩展比(5∶1~10∶1)具有良好的创面愈合效果;提高创面一期愈后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远期愈合质量。
- 张宜澜彭代智段小冬何斌周灵李睿夫黄亚兰刘洋甘雨
- 关键词:深度烧伤微粒皮创面愈合瘢痕增生
- 慢病毒载体在人角质形成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分析
- 2013年
- 目的检测慢病毒载体(lentiviral vector)在人角质形成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初步分析慢病毒载体在表皮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分布规律。方法以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构建的慢病毒载体感染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系为研究对象,应用连接介导PCR(ligation-mediated PCR,LM-PCR)技术克隆慢病毒载体在其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序列,测序克隆片段后经在线工具GTSG-QuickMap在人类基因组上定位,从而得到整合位点。再从整合位点分布与染色体、基因及其转录起始位点的关系来分析慢病毒载体在人角质形成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倾向性。结果对1 148个阳性转化子DNA测序及定位分析,共得到199个整合位点。与GTSG-QuickMap模拟的随机对照相比,慢病毒载体的整合频率在第4、5、15、16号染色体上、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5 kb至50 kb范围内显示出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慢病毒载体倾向于整合在人角质形成细胞基因组中的基因转录起始位点附近区域,而并不倾向于整合在基因内部的整合模式。
- 钱卫彭代智王丽华刘小玲李睿夫舒文婷何传果刘潇周新刘敬
- 关键词:慢病毒载体人角质形成细胞整合位点
- 慢病毒载体在人角质形成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分析
- 目的 检测慢病毒载体(1entiviralvector)在人角质形成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初步分析慢病毒载体在表皮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分布规律。方法 以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构建的慢病毒载体感染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系为...
- 钱卫刘敬彭代智王丽华刘小玲李睿夫舒文婷何传果刘潇周新
- 烧伤患者血浆循环DNA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观察烧伤患者血浆循环DNA水平的动态变化,探索血浆循环DNA在判断烧伤后伤情、病情及临床结局中的意义。方法纳人烧伤面积(BSA)〉30%的烧伤患者32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2岁。热力烧伤25例,化学烧伤7例。烧伤至入院中位时间为6.5h。分别于烧伤后1-3、4-7、8-14、15-21d收集血浆样本共108份,采用血浆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血浆样本中的循环DNA,并用PicoGreen荧光染料法测定其浓度,分析其在烧伤病程中的变化规律。结合烧伤伤情(BSA、Ⅲ度烧伤面积、烧伤指数)、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分析血浆循环DNA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32例烧伤患者在入院第1次采血(烧伤后1-3d)的血浆循环DNA水平与BSA、烧伤指数、Ⅲ度烧伤面积、APACHEⅡ等伤情参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血浆循环DNA水平随烧伤后时间呈现出先略微抬升而后下降的规律,其中特重度烧伤组及死亡组患者入院时的血浆循环DNA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同期的重度烧伤组、存活组(P〈0.01)。血浆循环DNA水平与患者MODS评分(P〈0.01)及多项临床与实验室指标(P〈0.05)显著相关。入院时血浆循环DNA水平、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BSA、Ⅱ度烧伤面积及烧伤指数皆与临床结局有显著的正相关。结论血浆DNA水平与烧伤伤情和病情的变化密切相关,有望作为烧伤后机体受损的严重程度指标与预后指标。
- 刘潇任辉彭代智刘小玲何斌张宜澜钱卫李睿夫段小冬周灵
- 关键词:烧伤循环DNA血浆
- 烧伤患者血浆循环DNA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目的 观察烧伤患者血浆循环DNA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 临床意义.方法 按照烧伤临床分期分别于烧伤后1-3天、4-7天、8-14天、15-21天,收集32例烧伤患者共108份血浆样本,采用血浆DNA提取试剂盒和PicoG...
- 彭代智刘潇任辉刘小玲何斌张宜澜李睿夫段小冬周灵
- 慢病毒载体稳定转染人角质形成细胞克隆的基因表达谱和蛋白谱分析
- 在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的救治中,尽早的进行皮肤移植修复创面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所在。但大面积烧伤患者自体皮源的缺乏往往限制了早期大面积植皮的可能。异体皮和异种皮移植成为了有效地替代方案[1]。其中,异体皮移植相比异种皮移植,其...
- 李睿夫
- 关键词:角质形成细胞慢病毒载体
- 文献传递
- 慢病毒载体在人角质形成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分析
- 目的 检测慢病毒载体(lentiviral vector)在人角质形成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初步分析慢病毒载体在表皮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分布规律。方法 以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构建的慢病毒载体感染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系...
- 钱卫刘敬彭代智王丽华刘小玲李睿夫舒文婷何传果刘潇周新
- 关键词:慢病毒载体人角质形成细胞整合位点
- 慢病毒载体在CCL20基因敲低型人角质形成细胞克隆基因组的整合倾向分析
- 目的:分析慢病毒载体在CCL20基因敲低型人角质形成细胞克隆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信息,探索慢病毒载体在表皮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分布规律,为组织修复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获得的CCL20基因敲低型...
- 彭代智钱卫李睿夫刘小玲何传果周新刘敬
- 关键词:慢病毒载体整合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