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
- 作品数:23 被引量:134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炭疽高发地区土壤样本中常见芽胞杆菌的分离及鉴定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通过分离鉴定炭疽可疑污染土壤样本的芽胞杆菌,评价消毒效果和了解监测地区土壤中的芽胞杆菌分布情况。方法采集炭疽监测点土壤样本60份,对炭疽芽胞杆菌和其他芽胞杆菌进行分离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鉴定。结果在可疑污染土壤样本中未分离到炭疽芽胞杆菌;从分离到的48个单克隆菌落中扩增到33个目的片段,经测序和blast比对,确定得到地衣芽胞杆菌13株,枯草芽胞杆菌8株,短小芽胞杆菌扩增11株,蜡样芽胞杆菌扩增到1株,巨大芽胞杆菌引物和环状芽胞杆菌引物特异性不好。结论本研究提示该监测点炭疽疫情消毒效果可信,但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几种芽胞杆菌在土壤中广泛存在,在炭疽监测工作中进行病原体分离时需要加以鉴别,可通过特异基因扩增来辅助检验。
- 张慧娟魏建春张恩民张建华
- 关键词:炭疽芽胞杆菌
- 中国炭疽芽胞杆菌中11个串联重复序列位点的特征和分布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检测炭疽芽胞杆菌中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序列(VNTR)的变化,分析我国菌株中VNTR的特征和分布规律。方法 PCR扩增,琼脂糖电泳和毛细管电泳,测序验证,BLAST比对等。结果 11个VNTR位点中有4个在所有菌株中没有差别,另外7个位点只在个别菌株中检测到差别,有差别的菌株多分布在新疆;11个VNTR位点均位于基因编码区内,编码对细菌生存重要的蛋白和一些功能不明蛋白。结论结果提示新疆的菌株类型较复杂;本研究中的VNTR位点比较保守,可能不能用于区别不同的炭疽芽胞杆菌,但对于了解炭疽芽胞杆菌的基因组特征以及鉴定炭疽芽胞杆菌具有一定的作用。
- 魏建春张恩民张慧娟张建华
- 关键词:炭疽芽胞杆菌
- 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环境样品中鼠疫耶尔森菌被引量:10
- 2005年
- 目的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土壤和动物脏器中鼠疫耶尔森菌,评价并优选环境样品目标核酸的纯化方法。方法应用TaqMan荧光定量PCR技术,以鼠疫耶尔森菌pla、caf1、hms引物、探针为指标,比较不同种从土壤和脏器中纯化鼠疫耶尔森菌核酸的方法。结果应用NaIGlassmilk方法及荧光定量PCR检测土壤中的鼠疫菌,检出底限为104拷贝/g土壤(pla),从染疫动物脾脏、肝脏标本中也能敏感检出鼠疫菌。结论荧光定量PCR方法和NaI裂解Glassmilk制备模板联合应用可灵敏特异地从土壤和动物脏器中检测鼠疫耶尔森菌。
- 李伟海荣俞东征张志凯蔡虹张建华
- 关键词:荧光定量PCR环境样品鼠疫耶尔森菌动物脏器鼠疫
- 炭疽芽胞杆菌基因组中串联重复序列拷贝数的分析
- 2006年
- 目的研究炭疽芽胞杆菌基因组中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遗传标记的遗传变异规律。方法根据文献上发表的串联重复序列位点,利用已发表的13对引物,对88株炭疽芽胞杆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利用凝胶影像分析软件对PCR产物DNA片段的碱基含量进行测算,计算出串联重复拷贝数。对部分PCR扩增产物DNA片段进行测序,利用DNAStar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不同菌株间的串联重复序列遗传变异规律。结果(1)炭疽芽胞杆菌基因组中的串联重复序列位置,同一菌株具有相对稳定的串联重复拷贝数。(2)88株炭疽芽胞杆菌DNA上的13个串联重复序列遗传标记中,有的串联重复序列拷贝数变异较小,有的却存在着复杂的多态性;(3)有些串联重复序列单位内的核苷酸数目不变,但核苷酸的排列组合有差异,不过其重复单位内都包含着一个相同的稳定不变的核心核苷酸序列。结论炭疽芽胞杆菌基因组DNA中串联重复序列可以精确定位,测定结果可以数值化,并且串联重复序列在菌株DNA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串联重复序列是研究炭疽芽胞杆菌遗传特征的较好指标,具有鉴别炭疽芽胞杆菌菌株间差别的能力。
- 田国忠俞东征海荣魏建春马凤琴蔡虹张建华郑玉红付秀萍张志凯张恩民徐冬蕾
- 关键词:炭疽芽胞杆菌串联重复序列
- 宿主DNA对埃立克体病PCR诊断的抑制作用研究
- 2008年
- 目的:优化埃立克体病的PCR诊断方法。方法:构建含有查菲埃立克体16S rRNA基因片段的重组载体。比较巢式PCR和普通一步法PCR的灵敏度差异。用RAW 264.7细胞DNA模拟实验室诊断时的宿主细胞DNA,评估宿主细胞DNA对巢式PCR效率的影响。添加BSA作为优化剂,探讨BSA是否能降低宿主DNA的干扰。结果:巢式PCR可以扩增出特异性产物的最低模板量为10^3拷贝,一步法PCR是10^5拷贝。50-100 ng的宿主细胞DNA能够降低巢式PCR的效率。BSA可以降低宿主细胞DNA对PCR的抑制作用。结论:巢式PCR的灵敏度明显高于一步法PCR;BSA可以降低宿主细胞DNA干扰,提高PCR的效率。建议埃立克体病的诊断应尽量选择巢式PCR,必要时可加入适量的BSA以提高灵敏度。
- 朱晓宇张慧娟张建华俞东征
- 关键词:埃立克体病PCR诊断BSA
- 应用荧光PCR检测土壤、脏器中的炭疽芽孢杆菌被引量:9
- 2006年
- 目的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土壤、动物脏器和血液中炭疽芽孢杆菌,评价并优选目标核酸纯化方法。方法采用TaqMan荧光定量PCR技术,以炭疽芽孢杆菌pagA、rpoB2引物探针和相应外标、内标为手段,比较4种从土壤中检测炭疽菌及3种从感染脏器及血液中检测炭疽菌的方法,探讨环境和组织样品中抑制因素对荧光定量PCR检测的影响,优选并确定纯化检验手段。结果应用NaI裂解glassmilk纯化炭疽菌核酸并用荧光定量PCR检验,检出底限为2·5万拷贝/g土壤(pagA),从血液样本的检出限为1000拷贝/ml。结论荧光定量PCR技术和NaI裂解glassmilk纯化制备模板的联合应用可灵敏、特异地从土壤、血液中检测炭疽芽孢杆菌。
- 李伟俞东征海荣马凤琴张建华
- 关键词:炭疽芽孢杆菌荧光定量PCR土壤动物脏器
- 基因和抗原检测技术在鼠疫监测中的应用与评价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 对鼠疫特异性基因和抗原检测新技术进行鼠疫监测现场的应用及评价。方法检测来自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各类标本中鼠疫菌DNA和F1抗原,采用多重PCR、胶体金免疫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鼠疫菌培养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进行平行对照。结果 使用5种方法平行检测鼠类、蚤类标本1798份,共判定鼠疫标本132份,总阳性率为7.34%;与单纯鼠疫菌培养阳性相比(113份,阳性率为6.28%),其中鼠疫菌培养与基因、抗原检测的总阳性率为7.34%,与单纯检菌阳性率比较检出率提高16.81%,符合率达到97.13%。结论 在鼠疫监测中增加基因与抗原联合检测,可以提高鼠疫的确诊率。
- 海荣俞东征史献明张忠兵唐永娇王鹏夏连续魏绍振徐兵秦迎旭张志凯石国祥徐冬蕾蔡虹张恩民魏建春耿英芝黄德惠赵斌汪立茂马凤琴黄富王月张涛张建华
- 关键词:鼠疫耶尔森菌基因抗原
- 炭疽芽胞杆菌致死因子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与纯化
- 2012年
- 目的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炭疽致死因子,获得纯化蛋白,用于炭疽快速诊断方法以及炭疽致病机制研究。方法 PCR方法扩增炭疽致死因子,构建表达质粒pETLF,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通过Ni离子金属螯合树脂进行纯化,Western blot(WB)试验检查免疫原性,MTT方法检查生物学活性。结果获得重组炭疽致死因子,WB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MTT方法进行的生物学活性测定表明致死因子与保护性抗原联合,细胞毒性与文献报道相比有明显降低。结论所获得的重组炭疽致死因子,对于发展炭疽快速诊断方法,以及研究炭疽毒素的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魏建春张恩民张慧娟张建华
- 关键词:炭疽芽胞杆菌克隆表达
- 中国炭疽芽胞杆菌荚膜质粒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研究中国炭疽芽胞杆菌(炭疽杆菌)荚膜质粒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特征。方法选择中国不同分离年代、地点和来源的95株炭疽杆菌,采用PCR方法扩增荚膜质粒基因上的23个SNP位点,然后进行测序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通过聚类分析,95株炭疽杆菌可分为5个群,23个SNP位点中17个位点相同,6个位点存在多态性,其中17.89%(17/95)的菌株与参考菌株Pastuer同源,38.95%(37/95)的菌株与参考菌株AmesAncestor同源,其余菌株则不同于目前已知的全基因组测序菌株;3株菌在PS-34位点扩增基因片段中缺失长度约80bp的序列,待测的SNP位点包括在该缺失片段中;9株菌株在所有SNP位点扩增阴性,经炭疽杆菌荚膜质粒基因特异引物扩增证实这些菌株缺失荚膜质粒基因。结论中国炭疽杆菌荚膜质粒SNP位点具有遗传稳定性和自身的特异性,6个SNP位点可作为基因分型的指标。
- 张慧娟张恩民张建华魏建春
- 关键词:炭疽芽胞杆菌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分型
- PCT早期鉴别诊断细菌和病毒感染及其在疾病控制中的应用被引量:28
- 2007年
- 目的:分析早期细菌和病毒感染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差别,探讨血清PCT检测鉴别诊断早期细菌和病毒感染的价值,为PCT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法测定28例细菌感染者、42例病毒感染者以及20例正常对照血清中的PCT,将检测结果分成4个水平,PCT<0.5 ng/ml,0.5 ng/ml≤PCT<2.0 ng/ml,2.0 ng/ml≤PCT<10.0 ng/ml和PCT≥10.0 ng/ml,分析PCT水平与细菌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以PCT≥0.5 ng/ml为阳性诊断标准,计算诊断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4.0中的χ2检验。结果: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和健康组的PCT水平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χ2=42.6,P=0.00);细菌感染组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χ2=26.1,P=0.00)和健康组(χ2=28.3,P=0.00),但病毒感染组与健康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χ2=4.8,P=0.09)。PCT试验的灵敏度为82.1%,特异度为95.0%。结论:血清PCT半定量检测是一个较好鉴别早期细菌与病毒感染的指标,建议在疫情调查中作为早期细菌与病毒感染的筛查指标。
- 张守印贺金荣张双宅刘劼蔡虹马凤琴张建华海荣俞东征徐建国
- 关键词:降钙素原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