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 作品数:52 被引量:194 H指数:8 供职机构: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Q值引导的非球面LASIK与标准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评估 被引量:2 2014年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部分患者虽然裸眼视力可以达到1.0,但仍然会主诉视物不适感,夜间存在眩光、光晕等症状,因此对准分子激光手术的疗效评价也从单一的视力转变为对视觉质量的综合评价。目前的研究大多表明,LASIK术后明亮环境下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较之于术前均有明显下降[1],然而对于暗环境下患者视觉状况的研究较少。日常有许多实际情况是处在比较暗的环境之中,比如夜晚的广场照明、道路照明等,这时人眼处在暗环境状态下。本文应用Mesoptest Ⅱ对接受标准LASIK及Q值引导LASIK术后暗环境状态下的对比敏感度变化。 王倩 张建华 王贵锋 郑磊 雷蕾 高鹏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视觉质量 Q值 非球面 近视患者LASIK手术前后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分析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在LASIK手术前后对低中度、高度近视患者进行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测试,评估其夜间视觉质量变化。方法随机选取低中度、高度近视患者各38例,均行标准LASIK术。在术前与术后1月、3月以MesotestⅡb测试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结果术前、术后1月及3月,高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均低于低中度近视组(P〈0.05),术后差异性更明显。术后1月、3月时二组患者对比敏感度均下降,其中高度近视组下降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暗环境下,无论术前或术后,低中度近视组视觉质量均优于高度近视组。LASIK手术后,近视患者的暗环境对比敏感度较术前均下降,但随时间延长,患者对比敏感度有逐渐恢复的趋势。 雷蕾 张建华 郑磊 林燕丹 王红英关键词: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视觉质量 正视及低中度、高度近视人群明暗环境对比敏感度分析 被引量:23 2008年 目的检测正视及低中度、高度近视3种不同人群在明、暗环境下的对比敏感度,评估其视功能状况。方法随机选取正视及低中度、高度近视患者各38例(最佳矫正视力均达20/20),分别以CGT-1000和MesotestⅡb对比敏感度仪测试明、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情况。结果明环境有眩光时,低中度近视及高度近视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正视眼(P<0.05);无眩光时,高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低于其他2组(P<0.05),而正视与低中度近视无区别(P=0.087)。暗环境下,高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低于其他2组(P<0.05),其余组间无差异。各组间无眩光情况下对比敏感度均优于眩光情况下对比敏感度。结论明、暗环境下,高度近视眼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正视眼,低中度近视界于二者之间。分析高阶像差、近视眼底退行性改变以及戴镜使物像缩小等可能是高度近视眼对比敏感度下降的原因。 雷蕾 张建华 郑磊 高鹏 王倩 冯华章 樊琪关键词:近视 正视 色素膜黑色素瘤的误诊分析 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复习回顾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为色素膜黑色素瘤的病例 ,分析总结误诊漏诊的原因。方法 回顾 195 2~ 1996年全部眼球标本 ,对临床诊断为色素膜黑色素瘤及病理检查诊断为色素膜黑色素瘤的病例系统复习 ,病理医师重新阅片 ,对其中漏诊、误诊及未明确诊断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全部眼球病理标本中临床或病理诊断为色素膜黑色素瘤合计 6 1例 ,其中临床诊断 38例 ,病理诊断 5 4例 ,临床病理诊断相符合 31例 ,不符合 30例。临床误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 7例 ,病理检查其中 4例视网膜下出血 ,2例慢性色素膜炎 ,1例 Coat's病。漏诊 12例 ,临床诊断为青光眼 8例 ,视网膜脱离、视网膜母细胞瘤、渗出性视网膜炎及全眼球炎各 1例 ,病理诊断脉络膜黑色素瘤 10例 ,虹膜睫状体及睫状体脉络膜黑色素瘤各 1例。未明确诊断 11例 ,临床诊断为球内占位性病变及球内肿瘤 ,病理诊断脉络膜黑色素瘤 9例 ,睫状体黑色素瘤及睫状体脉络膜黑色素瘤各 1例。 郑磊 仲明 张建华 刘志勇 桑延智 韩传贵关键词:误诊 近视人群LASIK术前眼表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近视人群结膜囊、睑缘带菌及药物敏感状况,指导LASIK手术抗生素的应用。方法收集200例(400眼)LASIK术前患者用药前和使用泰利必妥眼液或托百士眼液后1、3、5 天的结膜囊及睑缘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 张建华 陈倩 高鹏 郑磊 王红英文献传递 LASIK术后1~2年角膜前后表面形状及前房深度的变化 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利用OrbscanⅡ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1~2年的角膜前后表面和前房深度值,探讨LASIK的相对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3年我院行LASIK的110例患者共210眼,按屈光度不同分成3组Ⅰ组<-6.0D,Ⅱ组-6.25D~-10.0D,Ⅲ组>-10.25D,每组各70只眼。利用OrbscanⅡ检查的结果,比较3组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图的数据,测量中央前房深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角膜前表面高度图的后表面顶点距理想球面的距离(diff值)Ⅰ组为(-0.011±0.007)mm,Ⅱ组为(-0.021±0.009)mm,Ⅲ组为(-0.032±0.012)mm,3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角膜后表面高度图的后表面顶点距理想球面的距离(diff值)Ⅰ组为(0.051±0.015)mm,Ⅱ组为(0.075±0.018)mm,Ⅲ组为(0.076±0.018)mm,Ⅰ组与Ⅱ组、Ⅰ组与Ⅲ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Ⅱ组与Ⅲ组差异无显著性。中央前房深度Ⅰ组为(3.408±0.335)mm,Ⅱ组为(3.487±0.314)mm,Ⅲ组为(3.388±0.339)mm,Ⅰ组与Ⅱ组、Ⅰ组与Ⅲ组差异无显著性,Ⅱ组与Ⅲ组差异有显著性。全部病例均无进行性角膜后圆锥及圆锥角膜。结论LASIK手术角膜瓣下保留250μm以上的角膜基质,是相对安全的。OrbscanⅡ随访角膜前后表面的形态和中央前房深度,对于LASIK术后随访和手术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鞠燕 张建华 郑磊 孙时英 彭亚军 仲明 李春武 柳林关键词:角膜磨镶术 激光原位 角膜地形图 前房 兔角膜成纤维细胞培养及其生长抑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999年 目的了解丝裂霉素C(MMC)及透明质酸(HA)对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术后及正常兔角膜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对兔角膜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观察MMC及HA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MMC及HA对兔角膜成纤维细胞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从细胞生物学角度揭示MMC及HA作为能有效抑制体外培养角膜成纤维细胞增殖的药物,作为PRK及其它眼科手术后用药的可能性,以期有助于防止或减少手术并发症。 张建华 王康孙 廉景才 廉景才 郑磊 桑延智关键词:角膜 成纤维细胞 PRK MMC HA LASIK术前眼表细菌培养及围手术期用药分析 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观察分析近视人群结膜囊、睑缘带菌及药物敏感状况,指导LASIK手术前后抗生素的应用。方法收集200例(400眼)LASIK术前患者用药前和使用泰利必妥滴眼液或托百士滴眼液后1d、3d、5d的结膜囊及睑缘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再按照性别、年龄、角膜接触镜配戴史及用药情况进行分组统计。结果用药前结膜囊及睑缘细菌培养阳性89眼,均为革兰阳性球菌,阳性率22.25%,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占80.9%,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2.4%,溶血性葡萄球菌占6.7%.带菌率与配戴角膜接触镜及性别无关,与年龄有关,年龄大者带菌率高。药物敏感试验本组细菌对丁胺卡那、庆大霉素、利福平、妥布霉素及氧氟沙星的敏感性优于其他抗生素。用药后结膜囊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睑缘细菌培养阳性率2.2%.结论LASIK围手术期局部合理应用抗生素,对于防治LASIK术后感染是有效且必要的。 张建华 郑磊 高鹏 陈倩 王倩 雷蕾 王红英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细菌培养 药敏实验 预防性用药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早期眩光对暗视下对比敏感度的影响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早期眩光对暗视下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方法采用MesotestⅡb对比敏感度仪,检测72例行LASIK患者术后3个月的对比敏感度,并比较有和无眩光两种情况对暗视下对比敏感度的影响。结果无眩光时,未通过各测试等级的患者数较术前增加,但仅第4级(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眩光时,各测试等级未通过患者数较术前明显增加,第6级(1∶5)、第7级(1∶2.7)、第8级(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暗视下有眩光时,对比度降低2个等级以上的患者数明显多于无眩光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ASIK术后早期有眩光时暗视下对比敏感度明显降低。 郑磊 张建华 王倩 雷蕾 王红英 高鹏 冯华章 樊琪 林燕丹 姚琪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眩光 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7 2008年 屈光回退一般来说是指角膜屈光手术一段时间后,屈光力逐渐向术前同种屈光力转变,而术后早期的裸眼视力往往正常。屈光回退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有关,高度近视、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高眼压、干眼等都可以导致屈光回退。本文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屈光回退发生的相关因素作一综述。 王倩 张建华关键词:屈光回退 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