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维杰

作品数:122 被引量:351H指数:11
供职机构: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0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2篇哲学宗教
  • 31篇文化科学
  • 8篇自然科学总论
  • 5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82篇心理学
  • 77篇心理
  • 72篇理学
  • 41篇文化
  • 12篇品性
  • 10篇文化品性
  • 9篇道德
  • 8篇教学
  • 7篇视域
  • 7篇教育
  • 7篇科学心理学
  • 7篇积极心理
  • 7篇积极心理学
  • 7篇方法论
  • 6篇心理学研究
  • 6篇知心
  • 6篇社会
  • 6篇教学模式
  • 6篇高校
  • 5篇应用心理学

机构

  • 93篇黑龙江大学
  • 30篇鲁东大学
  • 10篇吉林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泉州师范学院
  • 2篇牡丹江师范学...
  • 2篇齐齐哈尔医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吉林师范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哈尔滨学院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河北省教育科...

作者

  • 121篇孟维杰
  • 9篇吕晓峰
  • 5篇马甜语
  • 4篇张晓书
  • 3篇葛鲁嘉
  • 2篇翟贤亮
  • 2篇路平
  • 2篇严明
  • 2篇赵丹
  • 1篇张宝歌
  • 1篇汪新建
  • 1篇陆开宗
  • 1篇武淑清
  • 1篇赵晓光
  • 1篇刘骏
  • 1篇谢念湘
  • 1篇王殿春
  • 1篇高淑艳
  • 1篇徐莉
  • 1篇宁凯

传媒

  • 9篇自然辩证法通...
  • 9篇阴山学刊
  • 9篇心理研究
  • 8篇心理学探新
  • 7篇心理科学
  • 7篇黑龙江教育(...
  • 5篇哲学动态
  • 5篇社会科学战线
  • 4篇南京师大学报...
  • 4篇林区教学
  • 3篇内蒙古师范大...
  • 3篇黑龙江高教研...
  • 3篇山东师范大学...
  • 2篇教育探索
  • 2篇理论探讨
  • 2篇江西师范大学...
  • 2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黑龙江教育(...
  • 1篇哈尔滨学院学...

年份

  • 1篇2024
  • 6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7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11篇2012
  • 8篇2011
  • 12篇2010
  • 9篇2009
  • 5篇2008
  • 10篇2007
  • 9篇2006
  • 10篇2005
1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具身道德的认知转向与文化维度被引量:7
2020年
本文主张将具身认知引入道德中来,关注道德认知、身体和文化环境的动态交互作用。道德不再只有单纯的象征性或客观化的功能,而是加入自身行动体验的参与,这与传统道德的规范刻板完全不同。文章分析了具身、道德认知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要通过多种途径的道德实践来进行感悟与反思,增强个体的道德感受力。
孙雨孟维杰
关键词:道德认知社会文化环境
现代心理学自然科学品性探析被引量:3
2007年
心理学在一百余年发展历程中以研究方式的自然主义、研究风格的本体论、研究精神的简约性、研究理念因果性、研究方法实证性等理念和精神,建构起自然科学品性。尽管心理学长期以来获得了科学的名分与尊严,但是,它以对科学主义的执意追求,对理性精神的无限张扬,对本身研究生态效度的忽视,对逻辑语词的过于关注,导致现代心理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代心理学研究重心和空间的变化与转移,呼唤着心理学理解框架的重新建构,呼唤着重新理解奠基于文化土壤中的心理学。
孟维杰
关键词:现代心理学
我国地方课程的政策演化与发展策略被引量:3
2010年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提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要求,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要发展地方课程,应采取以下策略:更新观念,提升地方课程意识;国家课程体系应预留空间;地方行政部门和校长应大力支持;改革考试评价体制,促进地方课程发展。
武淑清孟维杰
关键词:地方课程课程政策
自卑补偿的自我观——与翟贤亮等同志商榷被引量:1
2013年
关于阿德勒的自卑与补偿理论体系,西方研究者通常将自卑作为其他心理变量的调节变量或影响因素而加以研究讨论,国内心理学工作者主要是从理论探讨和实证探索两个方面对自卑开展研究的。有研究者从自卑补偿分类体系中的补偿行为实施者维度提出他人补偿理论,作为补偿行为实施者的另一个元素。现从东、西方社会文化的自我观,他人补偿的"替代"方式和基于自我概念的他人补偿三个角度对他人补偿理论提出质疑,并针对自卑的补偿,结合阿德勒的自卑与补偿理论,提出自卑补偿的自我观。
王磊孟维杰
关键词:自卑感社会文化自我概念
跨文化研究:心理学发展新契机被引量:4
2004年
西方心理学的缺陷在于其强硬立场和高傲姿态,拒绝包括文化在内的外来资源介入所带来的学术上借鉴;本土心理学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西方心理学文化缺失不足,但又易于陷入封闭性和保守性,无力于拓展文化边界。跨文化研究以文化品格为前提,取文化比较之长,舍心理学无文化之短,有望为开辟心理学研究新视野、新方向和新途径提供契机。
严明孟维杰
关键词:跨文化研究西方心理学本土心理学
从“无身”到“有身”:认知观的逻辑线索与检讨被引量:13
2016年
本文主张具身认知思潮的演变其实是认知观的嬗变历程。认知观本身是有关身心关系的一种理解、诉求和主张。这种理解、诉求和主张表达了认知科学对身心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思路或尝试。遵循着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的演变历程,可以窥见心智加工与身体之间关系的嬗变,即从分离到契合,这反映出认知科学在人类自身心智的信息处理研究的拓展,从文化层面,也折射出认知观背后文化意识的缺失、研究立场的不定、还原论风险及研究路向的变数等问题。
刘金忠孟维杰
关键词:身体心智文化自觉
明晰荣辱观心理机制 构建大学校园道德秩序
2010年
从心理学层面,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可归为道德主体向内的羞耻心和向外的荣誉感,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解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心理机制是重新审视荣辱观作为一种价值理性,它关于社会生活"应当怎样"的道德智慧与愿景表达的理论依据的理解。从这个层面来说,荣辱观能为今天的大学校园道德秩序和伦理生活重建提供方法论意义。
孟维杰吕晓峰
关键词:荣辱观心理机制道德秩序
大学生课堂敬畏感问卷编制研究
2017年
本文以黑龙江大学随机抽取的114名大学生为被试,构建大学生课堂敬畏感影响因素模型并以此为基础编制问卷,检验其信效度。通过人物访谈、开放式课堂问卷等方法形成初步问卷,使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探索性因素表明,大学生课堂敬畏感影响因素由学习意志力、学习环境、师生关系、学习价值认知、课堂行为、自控力、敬畏感感知7个因素组成。
赵丹孟维杰
关键词:敬畏感自控力
神话的原型生态意义新探被引量:1
2011年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认为,远古人类所得的经验和印象会按习得性遗传的规律遗传下来,构成人类集体潜意识,原型是其主要内容。而神话作为原型意象的主要载体,从古至今对人类一直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荣格对现代人的精神问题的诸多思考,探讨神话在潜意识层面上对这一问题的作用,对于研究解决现代人的精神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
欧阳韵竹孟维杰
关键词:集体潜意识原型意象神话现代人
常识性心理学与科学心理学关联的批判性反思被引量:5
2007年
今天心理学在科学化道路上已经越走越远,渐渐远离了人类日常生活,彰显着浓郁的自然科学品性,成为心理学家孤芳自赏的一种标签。常识性心理学可使人的心灵活动得到素朴、直观理解,是常识心理学而非心理科学使得人们的日常心理生活成为可能。常识性心理学不应该是“落后”或“非科学”心理学的代名词,而应该是科学心理学的一种学术资源。“共在”是常识性心理学与科学心理学之间由分离到对话的关系的写照。
孟维杰
关键词:科学心理学共在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