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嘉彤
- 作品数:38 被引量:83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新疆奇台及阜康两地利什曼原虫致病力的研究
- 1996年
- 本文对新疆奇台及阜康两地大沙鼠与白蛉体内利什曼原虫引起的BALB/c小鼠及背纹仓鼠组织病变作了观察。结果发现其损害与克拉玛依地区利什曼原虫所致的相似,从而在致病力方面进一步证实了两地原虫均为都兰利什曼原虫的鉴定。在实验条件下,组织病理学的原虫阳性检出率远较涂片的为高。BALB/c小鼠皮肤血管内原虫的发现,为都兰利什曼原虫全身性转移的途径,提供了组织病理学的依据。
- 杨元清管立人吴嘉彤
- 关键词:利什曼原虫致病力组织病理学
- 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逆转的实验观察
- 2010年
- 目的寻找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逆转剂。方法将健康昆明小鼠72只(雌、雄各半)每只腹腔注射0.2ml伯氏疟原虫ANKA株氯喹敏感系(chloroquine sensitive,CS)或由其选育的高抗氯喹系(chloroquine resistance,CR),按下述随机分组后灌胃给药治疗,观察各组疗效。(1)小鼠感染CS疟原虫30min后随机均分为4组,每组6只,给D-6182{(Z,Z)-N,N,N-三甲基-2,3-双[(1-氧代-9-十八碳烯酸)-氧代]-1-丙胺基盐酸盐}、C-2832[胆崮醇-3-N-(二甲胺基乙基)氨甲酸酯]、Ket(酮替酚)、0.1%西黄蓍胶(对照组),连续灌药5d。于D1至D7每天每鼠取尾血涂片作常规镜检,确定各实验组的原虫血症。(2)小鼠感染CR疟原虫后第3天随机均分为8组,每组6只,给D-6182、C-2832、Ket组、氯喹组、0.1%西黄蓍胶对照组及给予D-6182、C-2832、Ket后2h再加灌服小剂量12mg/(kg·d)氯喹(5%ED90),连续5d。每鼠于D4至D7每天取尾血涂片作常规镜检,确定各实验组的原虫血症,并计算各组的原虫减虫率。结果(1)感染伯氏疟原虫CS株的小鼠,分别灌服80ms/(kg·d)D-6182、120ms/(kg·d)C-2832或10ms/(kg·d)Ket连续5d,各给药组与对照组小鼠的原虫感染率自D1至D4逐日上升,至D4达峰值,D5时对照组小鼠原虫感染率继续上升,而各给药组维持在D4的峰值水平。(2)感染伯氏疟原虫CR株的小鼠给适宜剂量的C-2832、D-6182或Ket后2h加灌服小剂量氯喹12mg/(kg·d)(5%ED90),此后连续5d(D3-D7),于D4原虫减虫率可达到97.77%、99.28%或96.73%,而在D7可达到99.81%、98.87%或100.00%。结论C-2832和D-6182两种化合物对伯氏疟原虫CR株感染小鼠的氯喹抗性具有逆转作用,其逆转能力与Ket相当。
- 吴嘉彤兰勤娴王琴美潘星清
-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逆转剂
- 吡喹酮对NIH小鼠体内原头节及不同发育期细粒棘球蚴作用的组织学观察
- 1991年
- 为观察吡喹酮对NIH小鼠体内不同发育期细粒棘球绦虫幼虫的作用,故在感染原头节后当天、14、30、60、120及240天,给NIH小鼠以吡喹酮500mg/kg/d×14治疗,结果表明,该药对原头节的效果,以感染当天给药的最好,与感染后14天给药的相比较,P<0.01;对细粒棘球蚴的作用,以感染后30天及60天的较好,与感染后120及240天的相比较,P均<0.005,但在感染后30天与60天给药组间,则无明显的差别。
- 杨元清吴嘉彤张超威焦佩英肖树华柴君杰张文林
- 关键词:吡喹酮NIH小鼠细粒棘球蚴
- 卡氏肺孢子虫在大鼠肺内的发育及其引起的病理变化被引量:13
- 2000年
- 郭俭杨元清吴嘉彤施晓华
- 关键词:卡氏肺孢子虫病理肺组织
- 吡喹酮长程疗法对NIH小鼠体内细粒棘球蚴的组织学影响
- 1992年
- 本文应用组织学的方法,观察了吡喹酮引起的NIH小鼠体内细粒棘球蝴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剂量为500mg/kg/d ,连续给药15及90天时,生发层变性及坏死的发生率依次分别为41.3%及36.5%和23.5%及70.7%,两组间坏死率的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01);原头节变性及死亡的发生率依次分别为37.9%及1O.3%和28.4%及65.4%,两组间死亡率的差别亦有高度显著性(P<0.001)。连续治疗30~90天,少数细粒棘球蚴的角质层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破裂及炎性细胞侵入,部分受损生发层的表面还有炎性细胞的粘附。
- 杨元清吴嘉彤张超威焦佩英肖树华柴君杰
- 关键词:吡喹酮细粒棘球蚴
- 克拉玛依地区的利什曼病 Ⅲ.大沙鼠体内利什曼原虫的形态及其对实验动物致病力的研究被引量:6
- 1990年
- 在新疆克拉玛依的小拐和白碱滩两地,从20只大沙鼠的耳组织徐片上查出9只有利什曼原虫的感染。经测量69个原虫,平均大小为4.71±0.71×2.35±0.44μm,t试验结果显示,该地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较沙鼠利什曼明显为小,与硕大利什曼原虫的形态比较,也有显著不同。 动物实验感染结果表明,该地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在接种到BALB/c小鼠的足垫皮下后。可使小鼠产生皮肤溃疡和转移性皮肤损害,小鼠最后死于全身性感染。在远交系小鼠(昆明株)的足垫组织内,利什曼原虫可引起足垫局部短期肿胀,旋后消退,在外观正常的足垫皮下组织内,原虫可持续7个月以上。当原虫被注入黑线仓鼠的睾丸内后,产生睾丸局部感染,利什曼原虫主要寄生在鼠睾间质部位的巨噬细胞内,在曲细精管内的一些塞氏细胞中也有原虫寄生,偶而也发生转移性皮损。在长爪沙鼠耳组织内,原虫能持续14个月以上,并且可使鼠耳发生溃疡。 上述各项观察和实验结果表明,克拉玛依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在形态大小、对4种实验动物所致的病变都与沙鼠利什曼原虫不同,对自然宿主大沙鼠的耳组织和远交系小鼠的致病力又与硕大利什曼原虫相异。作者认为,该地大沙鼠耳组织感染的利什曼原虫可能是一个新种(或新亚种),宜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来确定它分类上的地位。
- 管立人杨元清许永湘吴嘉彤柴君杰王革
- 关键词:利什曼原虫致病力形态学
- 吡喹酮、甲苯达唑及阿苯达唑对细粒棘球蚴作用的组织化学比较被引量:6
- 1990年
- 本文比较了吡喹酮、甲苯达唑及阿苯达唑对NIH鼠体内细粒棘球蚴组织化学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药物治疗3~14天,均能迅速引起生发层内糖原、AKP、ACP及ATP酶的减少、减弱或消失,以甲苯达唑组的为最明显,阿苯达唑及吡喹酮的较轻,但对生发层内DNA、RNA、蚤白质结合的酪氨酸、色氨酸、组氨酸以及碱性蛋白质的影响仅见于7及14天。亦以甲苯达唑组的较为显著。停药后,上述变化的恢复时间,吡喹酮及阿苯达唑的分别为14~30及30天,而甲苯达唑组的则需90天。
- 杨元清张超威肖树华尤纪青吴嘉彤柴君杰张文林
- 关键词:细粒棘球蚴组织化学吡喹酮
- 吡喹酮、甲苯达唑及阿苯达唑对感染鼠体内外细粒棘球蚴作用的组织学比较
- 1990年
- 本文比较了吡喹酮、甲苯达唑及阿苯达唑对体内、外细粒棘球蚴组织学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药物均能引起生发层表面粗糙、间质疏松、空泡变性、生发细胞结构模糊、核伊红深染及细胞崩解等病变,均以甲苯达唑组的为最重,发生率亦较高,而吡喹酮与阿苯达唑组的相似,均较轻,发生率亦较低,停药后,一些生发层的损害逐渐恢复正常,以吡喹酮及阿苯达唑组的较迅速,而甲苯达唑组的则较缓慢。
- 杨元清张超威肖树华吴嘉彤尤纪青柴君杰张文林
- 关键词:细粒棘球蚴吡喹酮组织学
- 肝毛细线虫在上海地区沟鼠肝内的再次发现
- 1989年
- 肝毛细线虫在国内的鼠类中分布较广。最近,我们在上海市区捕杀的部分沟鼠中,亦发现有这种寄生虫的感染,鉴于肝毛细线虫病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特报道如下。一、材料来源、方法和结果:由寄研所动物房提供捕杀的沟鼠11只,其中4只(36%)的肝脏色泽暗红、质地中等,表面分布着散在或密集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灰黄色或黄白色结节,结节周围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取结节压片镜检。
- 杨元清张超威吴嘉彤
- 关键词:肝毛细线虫结节周围动物房组织病理学观察肝小叶
- 实验大鼠胰管内查见华枝睾吸虫寄生一例
- 1994年
- 实验大鼠胰管内查见华枝睾吸虫寄生一例杨元清,张超威,吴嘉彤,常正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华校睾吸虫(Clinorchissinensis)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在我国的分布范围甚广,在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分类上属于第一类病原[‘’。主要感染...
- 杨元清张超威吴嘉彤常正山
- 关键词:实验大鼠胰管华枝睾吸虫寄生虫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