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管立人

作品数:63 被引量:310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9篇利什曼病
  • 21篇原虫
  • 21篇利什曼原虫
  • 19篇白蛉
  • 17篇皮肤
  • 17篇皮肤利什曼病
  • 12篇内脏利什曼病
  • 11篇大沙鼠
  • 9篇鞭毛
  • 7篇前鞭毛体
  • 6篇黑热病
  • 5篇生物学
  • 5篇自然感染
  • 4篇病理
  • 4篇病理学
  • 3篇致病力
  • 3篇组织病理
  • 3篇组织病理学
  • 3篇无鞭毛体
  • 2篇单克隆

机构

  • 49篇中国预防医学...
  • 14篇中国疾病预防...
  • 14篇新疆地方病防...
  • 2篇山东省寄生虫...
  • 2篇甘肃省疾病预...
  • 2篇新疆石油管理...
  • 1篇东京大学
  • 1篇美国芝加哥大...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南京军区南京...
  • 1篇徐州医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苏州市疾病预...
  • 1篇四川省医学科...
  • 1篇江苏省寄生虫...

作者

  • 63篇管立人
  • 23篇许永湘
  • 18篇杨元清
  • 13篇左新平
  • 13篇瞿靖琦
  • 10篇柴君杰
  • 10篇吴嘉彤
  • 9篇王革
  • 6篇杨玥涛
  • 6篇沈炳贵
  • 5篇包意芳
  • 5篇汪俊云
  • 4篇高春花
  • 3篇任灏远
  • 2篇张超威
  • 2篇王兆俊
  • 2篇刘丕宗
  • 2篇王捷
  • 2篇贾家祥
  • 2篇顾灯安

传媒

  • 26篇地方病通报
  • 22篇中国寄生虫学...
  • 5篇国际医学寄生...
  • 2篇中国寄生虫病...
  • 1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国外医学(寄...
  • 1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上海实验动物...
  • 1篇中国兽医寄生...
  • 1篇寄生虫病与感...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7
  • 3篇2003
  • 4篇2001
  • 4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8
  • 4篇1997
  • 8篇1996
  • 4篇1995
  • 3篇1994
  • 5篇1993
  • 4篇1992
  • 4篇1991
  • 5篇1990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例输入性皮肤利什曼病的诊断与病原体鉴定被引量:19
2011年
目的对两例疑似皮肤利什曼病进行病原学诊断,并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虫种进行鉴定。方法两例皮肤病患者,分别曾在阿尔及利亚(病例1)和沙特阿拉伯(病例2)务工,表皮均有多个面积较大的溃疡。取皮损处组织涂片、染色、镜检,皮损处组织液置NNN培养基培养,查找原虫。取含利什曼原虫的培养液,离心收集原虫,用2对利什曼原虫种特异性引物ITS1-ITS2和K13A-K13B分别扩增利什曼原虫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和动基体DNA的基因片段,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Blast序列分析。结果病例1患者的皮损组织涂片镜检未查见利什曼原虫,皮损处组织液经NNN培养基培养10 d后查见前鞭毛体;病例2患者的皮损组织涂片镜检发现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皮损处组织液培养8 d后查见前鞭毛体。引物ITS1-ITS2从分离于2例患者的利什曼原虫均扩增出约330 bp的片段,与硕大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major)相应序列同源性均为100%;引物K13A-K13B均扩增出约120 bp的片段,与硕大利什曼原虫相应序列同源性均为96%。4个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JF831924~JF831927。结论两例皮肤病患者均确诊为输入性皮肤利什曼病,病原体均为硕大利什曼原虫。
杨玥涛张敏高春花石锋管立人汪俊云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虫种鉴定
陇南、川北山区黑热病的调查报告被引量:15
1990年
自1985~1989年10月,在陇南和川北山区的10个县内,散在发生黑热病1133例,而且疫区有逐渐蔓延趋势。患者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傍山的村落,5岁以下儿童占75%,男多于女,汉、回、藏、羌4个民族均有发病。病犬是当地主要传染源,据调查,犬感染率为7.7~16.6%,病人与病犬分布一致。传播媒介为中华白蛉。1978年前由于彻底灭犬,使病人数大为降低,但后来随养犬数量增多,病犬与病人俱增;仅靠治疗病人,不能降低发病率;杀虫药滞留喷洒杀灭白蛉,能使病人数“缓慢下降”。对该地区今后防治工作进行了讨论。
李一明管立人
关键词:黑热病利什曼原虫中华白蛉
五种驱避剂对亚历山大白蛉效果的研究被引量:5
1990年
1986~1987年在新疆吐鲁番市煤窑沟,首次应用5种驱避剂对当地传播黑热病媒介野栖的亚历山大白蛉,进行了室内和野外驱蛉效果试验。实验室所用雌性白蛉3301只,野外受试者306人次。当剂量为0.25μl/cm^2时,液剂的驱蚊露(MRP)、N’N-二乙基间甲苯甲酰胺(DETA)、蚊怕水(MRL)、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保护时间分别为7.5h、5h、3.75h、1.25h和1h;剂量为0.75mg/cm^2时,清凉油剂的DETA、DMP和DBP的保护时间分别为5.5h、3.5h和3h。实验室和野外驱蛉效果相一致。5种驱避剂的效果依次为MRP>DETA>MRL>DMP>DBP。5种驱避剂对皮肤无任何副作用,使用方便。这对保护野外作业人员,具有实用意义。
贾家祥管立人许永湘王革郝克凤
关键词:驱避剂黑热病
克拉玛依地区的利什曼病——Ⅴ.白蛉生态的调查研究被引量:9
1991年
本文报道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蛉种组成、蛉的栖性、活动、吸血和生殖等生态习性调查研究的结果,为确定当地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以及人群中的皮肤型利什曼病的传播媒介、媒介能量等,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材料。
管立人许永湘贾稼祥左新平王革侯岩岩
关键词:利什曼病生态学白蛉
克拉玛依地区的利什曼病 Ⅲ.大沙鼠体内利什曼原虫的形态及其对实验动物致病力的研究被引量:6
1990年
在新疆克拉玛依的小拐和白碱滩两地,从20只大沙鼠的耳组织徐片上查出9只有利什曼原虫的感染。经测量69个原虫,平均大小为4.71±0.71×2.35±0.44μm,t试验结果显示,该地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较沙鼠利什曼明显为小,与硕大利什曼原虫的形态比较,也有显著不同。 动物实验感染结果表明,该地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在接种到BALB/c小鼠的足垫皮下后。可使小鼠产生皮肤溃疡和转移性皮肤损害,小鼠最后死于全身性感染。在远交系小鼠(昆明株)的足垫组织内,利什曼原虫可引起足垫局部短期肿胀,旋后消退,在外观正常的足垫皮下组织内,原虫可持续7个月以上。当原虫被注入黑线仓鼠的睾丸内后,产生睾丸局部感染,利什曼原虫主要寄生在鼠睾间质部位的巨噬细胞内,在曲细精管内的一些塞氏细胞中也有原虫寄生,偶而也发生转移性皮损。在长爪沙鼠耳组织内,原虫能持续14个月以上,并且可使鼠耳发生溃疡。 上述各项观察和实验结果表明,克拉玛依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在形态大小、对4种实验动物所致的病变都与沙鼠利什曼原虫不同,对自然宿主大沙鼠的耳组织和远交系小鼠的致病力又与硕大利什曼原虫相异。作者认为,该地大沙鼠耳组织感染的利什曼原虫可能是一个新种(或新亚种),宜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来确定它分类上的地位。
管立人杨元清许永湘吴嘉彤柴君杰王革
关键词:利什曼原虫致病力形态学
新疆白蛉生物学研究进展被引量:6
1999年
本文对新疆白岭的生物学,重点是对内脏利什曼病和皮肤利什曼病的三种媒介白蛉的季节消长,栖息习性,活动(包括吸血活动),趋光性,寿命,生殖、孳生地以及白岭与利什曼原虫的相容性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各项研究结果对于阐释新疆利什曼病的若干流行规律,制订防治策略及措施,具有实际意义。最后,对新疆南部古老绿洲地带内脏利什曼病媒介白蛉的防制进行了讨论。
管立人柴君杰左新平
关键词:白蛉生物学
快速ELISA法诊断犬内脏利什曼病及应用价值的研究被引量:1
1991年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用PVC薄膜作载体、将前鞭毛体可溶性抗原包被在PVC凹板上,采用HRP-SPA作第二抗体及无毒的TMB作底物的快速ELISA方法,该法简便、经济、实用。与经典ELISA平行对照检测24份骨髓穿刺证实的内脏利什曼病犬血清,结果:快速ELISA法阳性符合率为100%(24/24),而经典ELISA法为95.83%(23/24);对47份采自非流行区的正常犬血清,两法均仅有1例呈假阳性反应,占2.13%;用快速ELISA法检测实验感染了旋毛虫、肺吸虫、钩虫、弓形虫等犬血清共26份,均未见交叉反应。用该法又调查了四川汶川县黑热病重流行区的124份犬血清,同时进行骨髓涂片检查,结果快速ELISA查出阳性犬39只,占31.45%(39/124),骨髓涂片查见利什曼原虫者有24只,占19.35%(24/124),这24只犬血清对快速ELISA法均呈阳性反应。
王秀珍黎世涛尹治成周肇西管立人许永湘
关键词:利什曼病ELISA
克拉玛依地区的利什曼病Ⅻ.利什曼原虫单克隆抗体对大沙鼠及白蛉体内利什曼原虫的检测
1993年
本文报道建立的抗杜氏利什曼L.donovani,抗硕大利什曼L.major,抗热带利什曼L.tropica及抗新疆克拉玛依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的4种单克隆抗体(McAb),以免疫荧光法的交叉反应显示出有较强的特异性,应用McAb的dot-ELISA试验,对新疆大沙鼠体内分离的利什曼原虫及白蛉自然感染的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进行检测,证实新疆克拉玛依鼠体、蛉体的利什曼原虫仅与当地大沙鼠体内利什曼原虫制备的McAb呈阳性反应。
许永湘瞿靖琦管立人包意芳杨玥涛
关键词:利什曼原虫单克隆抗体白蛉
克拉玛依大沙鼠体内利什曼原虫对BALB/c小鼠的致病力及宿主细胞反应的组织学观察被引量:1
1993年
本文对BALB/c小鼠在接种克拉玛依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后一年内发生的组织病理变化作了系统的观察。结果发现该虫能引起接种部位皮肤的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坏死、脓肿或溃疡形成,继而是纤维母细胞、胶原及网状纤维增生并包围虫群。该虫还能在小鼠的尾、左后肢及两前肢足垫、耳、鼻、肝、脾及淋巴结内的病灶中发现。作者认为该虫不但能引起局部皮肤的严重病变,而且还能不断发生远处转移而产生全身性损害,病灶中的宿主细胞反应,胶原及网状纤维含量等的变化,对促成原虫引起病变的局限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杨元清管立人吴嘉彤张超威
关键词:利什曼原虫致病力
克拉玛依地区的利什曼病ⅩⅢ.大沙鼠体内利什曼原虫的鞭毛体形态上的一种特征的记述
1993年
将克拉玛依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接种BALB/c小鼠的足垫皮下后133~161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小鼠皮下组织内无鞭毛体的形态,发现在形态完整(鞭毛、鞭毛袋、动基体和细胞核位于同一切面上者)的81个无鞭毛体中有15个虫体(18.5%)的鞭毛从鞭毛袋内明显伸出体外,伸出部分的鞭毛长度平均为0.54μm。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则未见此种现象。
沈炳贵管立人
关键词: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透射电镜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