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宁宁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磁共振
  • 2篇运动皮质
  • 2篇皮质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脑梗死患者
  • 2篇静息态
  • 2篇梗死
  • 2篇功能磁共振
  • 2篇FMRI研究
  • 2篇成像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动功
  • 1篇影像
  • 1篇影像诊断
  • 1篇运动功能恢复
  • 1篇脂肪栓塞
  • 1篇栓塞
  • 1篇皮质下
  • 1篇卒中

机构

  • 4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张敬
  • 4篇刘宁宁
  • 3篇汪洋
  • 2篇薛蓉
  • 2篇孟亮亮
  • 2篇秦文
  • 2篇林琳
  • 2篇于春水
  • 1篇张云亭

传媒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皮质下脑梗死患者初级运动皮质结构损伤和运动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结构损伤和功能代偿脑区的相关性,为阐述脑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运动功能恢复较好的慢性期单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28例(脑梗死组),健康体检者25例(对照组),功能MRI采用组块设计,进行患手虚握运动以及高分辨率结构像采集,采用统计参数图比较2组脑灰质体积和执行运动任务时脑激活的不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侧半球M1区(感兴趣区1)及丘脑灰质体积减少。患手运动时,脑梗死组患侧半球M1区(感兴趣区2)及颞上回激活增强。感兴趣区1和感兴趣区2重叠,重叠区占灰质体积减少脑区(感兴趣区1)的21.9%。结论 M1结构损伤区及其周围正常脑区均参与运动功能的恢复,而与感觉功能有密切关系的M1区背侧的持续性激活增强可能对运动功能的恢复起更主要的作用。
林琳汪洋孟亮亮秦文刘宁宁薛蓉于春水张敬
关键词:脑梗死运动皮质磁共振成像
脑脂肪栓塞的影像诊断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脑脂肪栓塞(CFE)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CFE患者的CT和MRI资料。结果:7例外伤后第1天颅脑CT检查均未发现病灶,1例伤后第4天颅脑CT检查显示脑内多发边界不清低密度灶。6例伤后第1天颅脑MRI检查显示脑内多发等T1、长T2信号病灶,于DWI上呈均一高信号。CFE病灶主要位于两侧半卵圆中心、基底节-丘脑区、两侧额、顶、枕叶皮层和皮层下区;病灶常多发,对称分布,呈细小点状或小片状,分布密集。结论:CFE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病史可早期做出诊断。
刘宁宁张敬张云亭
关键词:脑脂肪栓塞CTMRI骨折
基底节区缺血性卒中患者初级运动皮层结构和功能连接相关性的fMRI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VBM)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方法(resting state-functionalMRI,rs-fMRI),研究慢性期缺血性卒中者初级运动皮层(M1)的结构损伤与功能连接的相关性。方法采用3.0TMR扫描仪对28例运动功能恢复良好的慢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和25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行全脑高分辨率解剖像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原始数据用Matlab 7.8、统计参数图(SPM)8、REST软件进行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缺血性卒中组患侧M1区、丘脑的灰质体积减少。患侧M1区与其自身功能连接增强,但两者不完全重叠,连接增强区主要位于结构损伤区的背内侧。患侧M1区与双侧前岛叶、眶额回、额下回、前扣带回、左侧缘上回的功能连接减弱。结论 VBM及静息态功能连接联合的方法从形态学及功能学的角度更清楚地阐释恢复期缺血性卒中者的神经调节机制。
汪洋张敬林琳孟亮亮刘宁宁秦文于春水薛蓉
关键词: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VBM运动皮质
脑梗死患者M1任务态功能连接及静息态ReHo的fMRI研究
目的 采用fMRI任务态及静息态相结合方法,分析两侧M1区在任务态下功能连接的改变以及静息态下ReHo的改变,阐明脑梗死后M1区功能改变的特点及对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为深入探讨脑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内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汪洋刘宁宁张敬
关键词:功能磁共振脑梗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