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辛建
- 作品数:34 被引量:54H指数:4
- 供职机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四川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婚启见证国难
- 2006年
- 黄辛建
- 关键词:《中央日报》《大公报》抗日战争《申报》
- 唐与吐蕃首次遣使互访史实考略被引量:4
- 2012年
- 在整个吐蕃时期,吐蕃和唐朝一直保持着频繁的使者往来。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吐蕃遣使入唐,唐太宗随之遣冯德遐赴藏抚慰,唐蕃之间长达200多年的官方交往由此开启。唐蕃首次遣使往来是在赞普弃宗弄赞平息部落叛离,于633年迁都逻些后,内部局势稳定,积极向外拓展的大背景下展开的,为文成公主入藏作了积极的铺垫,为此后藏汉两族人民之间更进一步地频繁往来,开辟了宽广的道路。
- 陈松黄辛建
- 关键词:唐朝考述
- 钟云舫与锦城江楼联
- 2007年
- 成都望江楼公园的崇丽阁中高挂着一副名为“锦城江楼联”的长联,作者为人称“联圣”的晚清江津秀才钟云舫。此联是作者在清末特殊的情势下作出的不朽长联,寓含着作者的呼声。通过对此联背后故事的解读,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和欣赏它。
- 黄辛建
- 关键词:钟云舫晚清
- 论志书在抗击自然灾害中的价值
- 2010年
-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志书,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延续的独有载体,对历史上各地发生的自然灾害有较为详实和全面地记载,应当充分重视和全面挖掘志书在抗击自然灾害中的价值。真正发挥志书在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的重要价值。
- 黄辛建胡红娟
- 关键词:志书自然灾害传承
- 从遣子入侍看唐对吐蕃吸纳中原文明的争议被引量:2
- 2012年
- 唐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继承并发展了秦汉以来历代王朝的羁縻制度,并广泛运用于边疆地区。与和亲一样,遣子入侍及各类书籍、工匠技艺、谷物种子等的输出,是中原文明向外输出的重要元素,更是唐朝羁縻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唐王朝对是否输出中原文明虽存在争议,但却始终保持着积极、开放的态度。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吐蕃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源源不断地吸纳中原文明,促进了汉蕃文化的良性互动和吐蕃文明的形成,并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藏族文化。
- 黄辛建
- 关键词:民族政策中原文明
- 抗战时期的防空学校被引量:2
- 2010年
-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利用其强大的空军,狂炸中国后方不设防城市,始为平津,继而京沪、苏浙、闽皖,再到武汉,最后到抗日大后方的四川等地,其目的在于"摧毁我后方,绝我资源,动摇我士气"[1].为保证大后方的安全与稳定和抗战的顺利进行,国民政府共设立了积极防空和消极防空二道防线来抵御日机的空袭.所谓积极防空,"即利用我绝对优势之空军,歼灭敌机,或以我之各种高射部队,于敌机来袭时摧毁之于市区外围者也",主要装备有"战斗机、高射炮、高射小炮、高射机枪、阻塞气球等".
- 黄辛建王建国
- 关键词:抗战时期防空WAR大后方高射机枪高射炮
- 藏彝走廊中的岷江上游地区民族演变与历史文化特点
- 2013年
- 岷江上游地区位于藏彝走廊的东缘,辐射范围包括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地区。历史上,该区域先后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与变革,民族间的冲突、抗衡和交融格外激烈,并最终在这一区域形成了藏族、羌族、汉族和回族等多民族多元文化共处的格局。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东缘高山峡谷地带的龙门山断裂带和横断山区东缘,该区域不但林业、水利和旅游文化资源丰富,而且也是汉藏文化的交汇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特点。
- 黄辛建
- 关键词:藏彝走廊岷江上游
-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问题研究--以四川省马尔康县为例被引量:4
- 2009年
- 近十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水平稳步提升。但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仍然存在师生比偏高、软硬件建设滞后、三低一高现象突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可采取合并学校、优化师资队伍、实行全体寄宿制、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等措施,积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地区农村教育良性发展。
- 马洪江陈松黄辛建
-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
- 我国首批西藏方志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被引量:20
- 2009年
- 著于清季康末乾初藏乱频仍之际的首批藏志,是清政府加大治藏力度的产物,其中通志两类8种、厅县志2种,计有10种。首批藏志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突出,可信度高,影响极为深远,是了解18世纪初叶西藏政治、地情、风俗、民生的珍贵材料,也是清代早期乃至清代民国藏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 肖幼林黄辛建彭升红
-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制度的历史合理性——以少数民族科举照顾政策为视角被引量:5
- 2011年
- 在少数民族人才选拔方面予以照顾,并不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事物,而是早在科举时代就已产生并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评选监督惩罚体制。少数民族高考加分制度批判地继承了少数民族科举照顾政策,具有历史合理性,是中国特殊国情下的必然产物。与少数民族科举照顾政策以地域为核心不同,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更注重少数民族个体本身,是建立在对少数民族身份基础上的照顾制度,必须长期坚定不移执行下去。
- 甲任黄辛建
-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考移民高考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