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俊华

作品数:110 被引量:464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科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2篇期刊文章
  • 2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4篇交通运输工程
  • 52篇机械工程
  • 40篇动力工程及工...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化学工程
  • 2篇经济管理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理学
  • 1篇冶金工程

主题

  • 47篇柴油
  • 45篇柴油机
  • 25篇汽油
  • 18篇汽油车
  • 18篇颗粒物
  • 16篇汽车
  • 13篇蒸发排放
  • 12篇发动机
  • 10篇排放特性
  • 10篇燃油
  • 9篇轻型
  • 9篇芳香烃
  • 8篇多环芳香烃
  • 8篇ESC
  • 7篇污染
  • 7篇污染物
  • 6篇炭罐
  • 6篇尾气
  • 6篇颗粒物排放
  • 5篇氮氧化物

机构

  • 108篇中国汽车技术...
  • 21篇天津大学
  • 9篇武汉理工大学
  • 4篇河北工业大学
  • 4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天津职业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上海大众汽车...
  • 1篇天津职业技术...
  • 1篇天津市内燃机...
  • 1篇广西玉柴机器...
  • 1篇中国质量认证...
  • 1篇中国合格评定...
  • 1篇北京福田康明...
  • 1篇潍柴动力股份...
  • 1篇东风朝阳朝柴...
  • 1篇道依茨一汽(...

作者

  • 110篇高俊华
  • 21篇张仲荣
  • 19篇王凤滨
  • 13篇景晓军
  • 11篇刘双喜
  • 9篇付铁强
  • 9篇包俊江
  • 9篇陆红雨
  • 9篇高继东
  • 9篇熊兴旺
  • 8篇于津涛
  • 7篇尹超
  • 6篇秦孔建
  • 6篇崔正来
  • 5篇宋崇林
  • 5篇邢居真
  • 5篇史永万
  • 5篇高海洋
  • 4篇李腾腾
  • 4篇李孟良

传媒

  • 26篇汽车工程
  • 10篇汽车技术
  • 5篇燃烧科学与技...
  • 5篇内燃机工程
  • 5篇小型内燃机与...
  • 4篇车用发动机
  • 4篇汽车工程师
  • 3篇小型内燃机与...
  • 3篇内燃机学报
  • 3篇天津汽车
  • 3篇2010中国...
  • 3篇2009中国...
  • 2篇武汉理工大学...
  • 2篇世界汽车
  • 2篇2005中国...
  • 2篇中国内燃机学...
  • 2篇中国汽车工程...
  • 1篇拖拉机与农用...
  • 1篇天津大学学报...
  • 1篇内燃机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7篇2013
  • 7篇2012
  • 16篇2011
  • 11篇2010
  • 21篇2009
  • 1篇2008
  • 6篇2007
  • 6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1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汽油车排气颗粒物中多环芳香烃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4辆满足国Ⅳ排放标准的汽油车排气颗粒物中的16种多环芳烃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汽油车中4环PAHs含量最大,2环PAHs含量最小;排放量最大的2种PAHs为荧蒽和芘;从不同PAHs的毒性当量因子来看,汽油车尾气的毒性高于柴油机尾气,而缸内直喷汽油车尾气的毒性高于气道喷射汽油车。
骆路胜高俊华张仲荣
关键词:汽油车排气微粒多环芳香烃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高压共轨柴油机燃用F-T柴油的性能与排放特性试验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研究了高压共轨柴油机分别燃用国Ⅲ柴油、纯F-T柴油和两者混合油共6种燃油时性能和排放特性。进行了外特性和稳态ESC与瞬态ETC排放试验,并对颗粒物中的可溶性有机物(SOF)和多环芳烃(PAHs)两种成分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燃料中F-T柴油比例的提高,发动机输出转矩增大,燃油经济性提高;而稳态和瞬态循环下,CO、NOx、颗粒物和颗粒物中的SOF和PAHs均降低。
王凤滨高俊华景晓军
关键词:高压共轨柴油机F-T柴油动力性燃油经济性
新型耐强酸陶瓷催化转化器中铑元素的溶出方法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铑在常态下难溶于王水等强酸,使用酸性溶液对耐强酸基体的车用陶瓷催化转化器中铑的完全溶出非常困难。采用微波消解法,研究了消解过程中酸的用量比例、消解温度及消解时间对铑溶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酸的用量比例对铑的溶出率影响不明显,溶解时间和消解温度对铑的溶出有显著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建立了一种新型耐强酸陶瓷催化转化器中铑元素的微波消解溶出方法,在消解时间为60 min,消解温度为212℃的条件下,铑的溶出率提高了25%。
姚慧张仲荣高俊华
关键词:分析化学微波消解催化转化器耐酸性
F-T汽油对国Ⅴ直喷汽油轿车排放性能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以一辆满足国Ⅴ排放标准的新生产轿车为试验样车,在NEDC测试循环下,车辆分别燃用国Ⅴ汽油和F-T汽油,应用全流稀释排放测试系统进行了气态污染物排放、颗粒物质量排放和颗粒物数目排放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燃用国Ⅴ汽油,燃用F-T汽油后THC排放和CO2排放分别降低了14.3%和2.8%,CO和NOx的排放分别增加26.8%和104.8%,颗粒物质量排放量(PM)和粒数排放量(PN)分别下降了26.5%和39.1%。研究分析表明,满足国Ⅴ排放标准的轻型汽车在不进行人为调整的条件下,具有较好的F-T汽油使用适应性,且燃用F-T汽油比燃用国Ⅴ汽油具有更好的燃油经济性以及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
秦宏宇胡葳高俊华
汽油车低温冷起动和常温冷起动排放特性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5
2007年
针对国Ⅲ标准中新规定的-7°的低温冷起动测试,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比较了低温冷起动(Ⅵ型试验)和常温冷起动(Ⅰ型试验)整个排放过程中CO、HC和CO2的排放差异。对两种温度条件下的催化器入口温度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对排放特性的比较,简述了汽油车低温冷起动排放控制方法。
李晶华高俊华
关键词:汽油车冷起动排放特性
轻型汽油车不同工况下NMOG的排放特性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在四驱底盘测功机上利用超低轻型汽油车定容取样分析系统和羰基类采样分析设备,该文对轻型汽油车不同工况下非甲烷有机气体(NMOG)的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包括NEDC、WLTP和FTP75三种基本工况。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工况下,污染物种类数量关系为NEDC>WLTP>FTP75,NMOG的排放质量大小关系为NEDC>FTP75>WLTP;且无论哪种工况,第一阶段NMOG的排放所占总工况的质量比均大于该工况的其他阶段;轻型汽油车在三种工况下,均有NMHC、甲醛、乙醛、丙酮生成,且是占NMOG排放物比重较大的四种主要污染物。
丁嘉磊张铁臣张铁臣高俊华
关键词:污染物
汽油车颗粒物排放特性被引量:16
2010年
在底盘测功机上按NEDC循环工况,使用轻型汽油车、轻型柴油车排放测试系统以及电子低压冲击仪(ELPI)对满足国Ⅲ、国Ⅳ的气道喷射和缸内直喷汽油车进行了冷起动和热起动条件下的颗粒物排放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国Ⅲ汽油车冷起动排出的颗粒物数目和粒径比其他汽油车都高,而国Ⅳ直喷汽油车排出的颗粒物的表面积浓度和质量浓度最大。各种汽油车排放的粒子数浓度的数量级相同,均为106,热起动下的颗粒物排放比冷起动减少40%。汽油车的粒径浓度90%以上都分布在0.007~0.378μm,表面积浓度90%以上都分布在0.055~9.83μm,颗粒物质量浓度99%分布在0.091~9.83μm。ELPI计算和颗粒测试系统测量的结果都证明,气道喷射汽油车在EUDC循环下颗粒物质量排放比ECE循环高。试验结果也发现,ELPI计算的颗粒物质量与法规测试系统测量的颗粒物质量之间存在差异。
高俊华李洧高继东刘双喜秦孔建
关键词:动力机械工程汽油车微粒
汽车材料中多溴联苯和多溴联苯醚的分析方法被引量:1
2011年
为避免汽车材料中多溴联苯(PBBs)和多溴联苯醚(PBDEs)对人体的危害,文章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了PBBs和PBDEs分析方法的研究。通过对色谱柱选择、进样口温度、柱温箱温度及离子源温度等色谱和质谱条件的试验,得出了适合PBBs和PBDEs的分析方法。使用该方法,能够对PBBs和PBDEs进行准确定量,样品加标回收率在66%~130%,精密度小于8.45%,分析误差小于5%。
高翔高俊华张仲荣
关键词:汽车材料多溴联苯多溴联苯醚
循环测量工况下汽油车颗粒物排放试验研究被引量:15
2009年
利用电子低压冲击仪对4辆采用不同技术的国Ⅳ排放汽油车进行了颗粒物分布特性的试验研究。试验按照国Ⅳ测试循环(NEDC)在转鼓试验台上进行,测量了冷启动下排气中颗粒物的特性分布。试验结果表明:汽油机排气中包含有大量的超细颗粒物,其中以0.02~0.5μm的粒子居多;颗粒物排放主要在NEDC循环的冷启动阶段和加速过程中产生;汽油直接喷射车辆颗粒物数量比气道汽油喷射的高。
王凤滨包俊江乔维高高俊华
关键词:汽油车颗粒物排放
采用电控直列泵+冷却EGR技术的国Ⅲ柴油机排放性能的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研究了采用电控直列泵+冷却EGR技术的国Ⅲ柴油机强制关闭EGR阀对ESC、ETC和ELR循环排放的影响。分析了在调整喷油提前角后的ESC循环试验结果。比较了满足国Ⅲ排放法规的直列泵、电控单体泵和高压共轨3种技术的ESC循环的油耗率。研究结果表明,国Ⅲ柴油机在关闭EGR阀后NOx大幅上升,超过了法规限值;虽通过调整喷油提前角可达到国Ⅲ排放的要求,但油耗率上升,动力性下降;与其它技术相比,采用电控直列泵+冷却EGR技术时国Ⅲ柴油机ESC循环油耗率最低。
邢居真包俊江钟绍华高俊华
关键词:柴油机燃油系统EGR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