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捷
- 作品数:31 被引量:134H指数:8
- 供职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脱氧核糖核酸酶1基因表达研究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研究脱氧核糖核酸酶 1(deoxyribonuclease ,DNASE1)基因表达及 m RNA剪接形式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 E)的关联性。 方法 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real- time PCR)方法检测 DNASE1的 m RNA表达水平 ,以毛细管电泳技术分析 m RNA编码区替代剪接体 ,结合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单倍型了解基因结构对表达的影响。 结果 SL E患者 DNASE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 (P<0 .0 0 1) ,未发现 SL E疾病活动性指数积分与基因表达水平存在相关性 ,但性别分析显示女性患者 DNASE1基因表达水平高于男性患者 (P<0 .0 1)。 8名正常人与 18例患者的毛细管电泳结果显示 ,患者与正常人替代剪接谱系不同 ,且 380 bp处存在明显条带 ,具有不同单倍型的 SL E患者替代剪接谱系亦有差异。 结论 SL E患者 DNASE1基因表达异常 ,并存在与正常人不同的 m RNA剪接体。 DNASE1基因与 SL
- 冯学兵沈南陈顺乐华晶孙莉钱捷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基因表达
- 干扰素诱导蛋白3基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意义及其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干扰素诱导蛋白3(IFIT3)基因mRNA的实时定量表达水平与SLE疾病特异性和病情活动度的相关性,同时构建IFIT3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GFP-IFIT3以备研究其免疫学功能。方法收集144例SLE患者、27例非SLE患者与59名正常对照人群的临床资料,取外周血抽提总RNA并逆转录成cDNA,运用SYBRgreen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患者组和对照组的IFIT3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并与病情活动度进行分组比较,分析其意义。用gateway基因克隆技术,将含有IFIT3开放阅读框(ORF)序列的穿梭质粒与GFP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GFP-DEST53连接为重组子,构建IFIT3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GFP-IFIT3,并进行酶切电泳和测序鉴定。结果①SLE患者组的IFIT3mRNA-ΔΔCT值显著高于非SLE对照组(P=0.012)和正常对照组(P=0.000)。②SLE活动组的IFIT3mRNA-ΔΔCT值显著高于SLE非活动组(P=0.036),SLE患者组的IFIT3mRNA-ΔΔCT值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积分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性(P=0.005)。③构建的重组真核表达pGFP-DEST53质粒经酶切电泳和测序鉴定,分子大小与序列均正确。结论作为干扰素诱导表达的基因,IFIT3mRNA定量表达水平的升高对SLE患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同时对SLE患者的病情活动度和病情严重度的判断有一定价值。成功构建了IFIT3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GFP-IFIT3,为以后研究其免疫学功能提供了基础。
- 汤建平黄向阳陈晓翔李挺陆瑜钱捷吕良敬李春明沈南顾越英
- 关键词: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真核表达载体
- PBX1基因3'末端SNP rs3185695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相关研究
- 目的:研究1号染色体1q23区SLE(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基因前B淋巴细胞白血病转录因子 PBX1(pre-B-cell leukemia transcription factor 1)的3’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
- 黄新芳沈南梁栋毛寒倩钱捷陈顺乐鲍春德顾越英王元
- 文献传递
- 系统性红斑狼疮凋亡相关基因Fas sFas mRNA表达研究被引量:11
- 2000年
- 目的 从转录水平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凋亡相关基因Fas、sFas表达情况 ,探索凋亡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荧光标记RT PCR半定量方法 ,以 β actin为内参照 ,对 5 0例SLE、2 4例RA和 2 4名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sFasmRNA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 SLEFas、sFas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 ( 3 2± 1 8vs 2 1± 0 6,P <0 0 0 1和 1 2± 0 7vs 0 5 8±0 2 7,P <0 0 0 0 1) ,并且表达量与病情活动度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5 2 18,P =0 0 0 7和 0 4 188,P =0 0 3 7) ,而RA仅sFas表达增高 ( 0 9± 0 5vs 0 5 8± 0 2 7,P <0 0 1)。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存在异常 ,提示凋亡在SLE发病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和意义。
- 孙保东沈南裴军陈顺乐王元钱捷
- 关键词:红斑狼疮SLEFAS基因
- Bcl-2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9
- 2002年
- 目的 明确中国人群中Bcl 2基因多态性是否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相关 ,检测Bcl 2与IL 10易感等位基因间是否存在协同作用。方法 通过荧光标记微卫星分型技术对 2 32个SLE核心家系及 10 6例正常对照进行Bcl 2微卫星的基因分型。结果 (1)两组对象Bcl 2等位基因和主要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意义 (P值分别为 0 0 0 1和 0 0 0 3) ;(2 )Bcl 2等位基因存在传递不平衡 ,Bcl 2 195bp等位基因从父母优势传递给患病子代 (传递∶不传递 =12 2∶82 ,P =0 0 0 5 1) ;(3)同时携带Bcl 2 195bp和IL 10G138bp易感等位基因的个体较单独携带Bcl 2 195bp或IL 10G138bp的个体 ,患病的危险性增加 (OR值分别为 3 0 0 ,1 77和 1 0 7)。结论 Bcl 2基因多态与SLE发病相关 ,其可能直接参与SLE发病或与附近某个易感位点存在连锁不平衡。Bcl 2与IL 10易感等位基因在决定SLE易感中存在协同作用。
- 吴慧沈南顾越英周惇钱捷王元鲍春德陈顺乐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BCL-2基因白细胞介素10等位基因基因多态性
- 干扰素诱导表达的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体E和干扰素诱导蛋白1基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情活动性的关系被引量:16
- 2004年
-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中干扰素诱导表达的淋巴细胞抗原 6复合体E(LY6E)基因与干扰素诱导蛋白 1(IFIT1)基因的实时定量表达水平与SLE疾病特异性和病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 14 4例SLE患者、2 7例非SLE患者与 5 9名正常对照人群的临床资料 ,取外周血抽提总RNA并逆转录成cDNA ,运用SYBRgreendyeⅠ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PCR)在ABIPRISM 790 0H基因测序仪上检测患者组和对照组的LY6E和IFIT1mRNA定量表达水平 (以 -ΔΔCT值表示 )的差异 ,并与病情活动度进行分组比较 ,分析其意义。结果 ( 1)SLE患者总体的LY6EmRNA -ΔΔCT值 ( 5 5± 2 0 )显著高于非SLE患者 ( 3 4± 1 7,P =0 0 0 0 )和正常人 ( 4 5± 1 6 ,P =0 0 0 1)。 ( 2 )SLE活动组的LY6E和IFIT1的mRNA -ΔΔCT值 ( 6 2± 1 8,6 5±2 6 )均显著高于SLE非活动组 ( 4 4± 1 8,4 1± 2 6 ) (均P =0 0 0 0 )。 ( 3)SLE患者组的LY6E和IFIT1mRNA -ΔΔCT值与SLEDAI积分、符合SLE分类标准的条数之间有相关性 (P <0 0 0 1)。结论 作为干扰素诱导表达的基因 ,LY6EmRNA定量水平的升高对SLE患者的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 ,LY6EmRNA和IFIT1mRNA的实时表达水平对SLE患者的病情活动度判断均有较大价值 。
- 汤建平顾越英沈南叶霜钱捷华晶陈兴国陈顺乐鲍春德王元张巍
- 关键词:干扰素淋巴细胞活动性
- FasL诱导EAE小鼠淋巴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4年
- 为了解FasL在诱导EAE淋巴细胞凋亡中发挥的作用 ,我们用髓鞘碱性蛋白 (MBP )致敏小鼠 ,建立动物模型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膜炎 (EAE )。分析了EAE动物淋巴细胞膜上Fas及FasL分子的表达水平 ,检测了分泌的细胞因子 ;用FasL分子诱导了EAE淋巴细胞凋亡。结果表明 ,应用MBP致敏KM小鼠 ,成功地建立了EAE模型 ,KM小鼠的发病率为6 8 3% ,发病程度为 1~ 2分 ;小鼠特异性淋转比对照组高 ,并与发病评分成正比 ;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提示以Th2为主 ;EAE淋巴细胞Fas和FasL的表达及凋亡显著高于对照组 ;FasL诱导淋巴细胞凋亡剂量依赖曲线表明 ,在一个较小的浓度范围内呈现正相关 ,若加入单抗可部分阻断FasL诱导的凋亡。结果提示Fas FasL在EAE动物淋巴细胞凋亡中起了重要作用。
- 陈兴国沈南张冬青李宁丽叶霜陈晓翔钱捷周光炎顾越英
- 关键词:FASL凋亡淋巴细胞
- 应用荧光定量PCR验证干扰素诱导表达基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表达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验证由基因芯片发现的干扰素 (IFN)诱导基因表达谱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类风湿关节炎 (RA)和正常人中的表达。方法 测定 4 0例SLE患者、2 8例RA患者和2 9名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Ly6e、IFIT1、OAS2IFNw、IFNa13表达 ,初步分析外周血分离出来的T、B及单核细胞中这些基因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人相比 ,SLE组的Ly6e、IFIT1、OAS2基因表达显著增高 ,其中Ly6e、OAS2基因的表达较RA组也显著增高 ,但IFNw、IFNa13基因表达反而降低 .这组基因在单核细胞的表达最高。结论 IFN诱导的基因在SLE患者中呈高表达 。
- 华晶沈南陈顺乐黄新芳冯学兵钱捷张巍
- 关键词:荧光定量PCR干扰素基因系统性红斑狼疮
- 中国人群16号染色体q12区存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基因被引量:17
- 2003年
- 目的 明确 16号染色体与中国人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 E)相关性 ,并对其进行易感基因定位以期发现疾病候选基因。方法 以 16号染色体遗传距离 5 7.79~ 6 5 .1c M的 5对微卫星标记 ,对 15 7个 SL E患者家系 DNA进行扩增 ,产物经 377DNA测序仪电泳 ,所得数据由Genescan软件收集 ,并以 ETDT及 Genehunter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在阳性位点处寻找疾病候选基因以实时 PCR进行基因表达研究。结果 D16 S4 0 9及 D16 S5 17与 SL E存在传递不平衡 ,其中尤以 D16 S5 17最为显著 (P<0 .0 0 0 1)。D16 S5 17中 ,2 71bp等位基因优先传递给患病子代 ,2 77bp等位基因则优先传递给正常子代。对候选基因的研究显示 OAZ(OL F1/ EBF- associated zinc finger protein)基因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结论 中国人群 16 q12区 (5 8.4 6 c M)与 SL E发病相关联。OAZ是该区域可能的疾病基因 。
- 冯学兵沈南陈顺乐钱捷吴慧鲍春德王元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16号染色体微卫星
- 在中国人群中鉴定发现PBX1基因为1q23-24区域新的狼疮易感基因被引量:9
- 2003年
- 目的 用连锁不平衡 (linkagedisequilibrium)的方法对 1号染色体狼疮易感区域进行进一步的精细定位 ,并由此定位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候选基因。方法 用 9对高密度的微卫星标记对 1q2 3 2 4易感区域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 ;用延伸型传递不平衡试验 (ETDT)、GeneHunter和家系为基础的相关分析 (FBAT)软件分析连锁不平衡的结果 ;用TaqMan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候选基因mRNA的表达量 ;用等位基因分型PCR对候选基因内的 4个SNP分型。结果 ①发现微卫星标记D1S2 6 2 8(P =0 0 0 0 987,Pc=0 0 0 12 )和D1S2 6 73(P =0 0 0 70 82 ,Pc =0 0 104 )的等位基因存在整体的显著传递不平衡 ) ;②发现D1S2 6 2 8 119bp (Pc =0 0 0 12 ;传递∶不传递 =91∶4 5 ,P =0 0 0 0 1)和D1S2 6 73 10 3bp (Pc =0 0 10 4 ,传递∶不传递 =10 9∶6 7,P =0 0 0 16 )等位基因从杂合子父母优势传递给受累后代 ;③在中国汉族红斑狼疮核心家系中单倍型D1S2 6 2 8(119bp) D1S2 6 73(10 3bp) (传递∶不传递 =4 3∶18,P =0 0 0 14 )和单倍型D1S2 6 2 8(119bp) D1S2 6 73(10 7bp) (传递∶不传递 =2 9∶12 ,P =0 0 0 79)存在传递不平衡。在中国汉族SLE患者中PBX1的mRNA的表达量显著下降 (P <0 0 0 0 1)。
- 沈南吴慧陈顺乐梁栋顾越英钱捷鲍春德王元
- 关键词:狼疮易感基因系统性红斑狼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