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嘉
- 作品数:21 被引量:133H指数:5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下肢骨折手术“驱血”时突发肺栓塞死亡一例被引量:5
- 2016年
- 患者,女,81岁,157cm,47kg,因"右侧胫骨平台骨折"入院。ASAⅠ级,脊柱侧弯病史。术前各项检查无明显异常。患者入手术室后面罩吸氧,SpO297%,BP 155/75mm Hg,HR 100次/分,行桡动脉穿刺,监测动脉压(ABP)。
- 蒋嘉吴安石岳云
- 关键词:肺栓塞下肢骨折长骨骨折罗库溴铵溶栓药物
- 肩关节镜手术患者灌注液渗漏压迫气道致术后负压性肺水肿1例被引量:2
- 2013年
- 患者,男性,年龄50岁,身高178cm、体重90kg,ASA分级I级。主因右肩袖损伤入院,拟在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下行关节镜下肩峰成型、肩袖重建术。
- 蒋嘉周权张永谦吴安石岳云
- 关键词:肩关节镜手术负压性肺水肿灌注液气道渗漏
- 胸腔镜肺部手术后恶心呕吐严重程度与术后恢复质量及活动能力的相关性
- 2024年
- 目的评估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严重程度与术后恢复质量及早期活动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择期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125例,男80例,女45例,年龄18~64岁,BMI 18~35 kg/m^(2),ASAⅠ—Ⅲ级。采用PONV影响量表评估术后第1天PONV的严重程度,根据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三组:无PONV组(n=87)、轻度PONV组(n=38)和中重度PONV组(n=7)。采用15项恢复质量(QoR-15)量表评估术后第1天的恢复质量,6分钟步行试验(6-MWT)评估术后第2天的活动能力。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PONV严重程度与术后恢复质量及活动能力的相关性。结果校正后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无PONV患者比较,轻度和中重度PONV患者术后第1天QoR-15量表评分分别降低4.5分(95%CI-8.9~-0.04分,P=0.048)和15.8分(95%CI-24.8~-6.8分,P=0.001);轻度(MD=-27.4 m,95%CI-70.1~15.4 m,P=0.207)和中重度PONV(MD=-57.0 m,95%CI-145.7~31.6 m,P=0.204)与术后第2天6-MWT距离缩短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在肺部手术患者中,PONV严重程度的增加与更差的恢复质量存在相关性。积极地预防和治疗PONV可能有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
- 闫翔蒋嘉傅毅立魏昌伟
- 关键词:肺部手术术后恶心呕吐胸腔镜
- 不同镇痛方法对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疼痛和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62
- 2014年
- 目的比较不同镇痛方法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疼痛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择期单侧TKA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硬膜外镇痛组(CEA组)、静脉镇痛组(CIA组)和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CFN组);术中均采用全身麻醉。记录术前、术毕1、6h、1、2、3、4和5d静息时和术前、术毕2、3、4、5d活动时的VAS评分,记录患者曲马多用量、患者镇痛满意率、功能锻炼角度、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采用膝关节手术患者评分(KSS)表对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及术后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结果与术前比较,静息时术毕6h、1dCEA组和CIA组VAS评分明显升高,术毕1h、3~5dCEA组和CFN组VAS评分明显降低,且术毕1、2dCFN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活动时术毕2dCFN组,术毕3dCEA组和CFN组,术毕4、5d三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三组术后1个月、3个月临床评分和术后3个月功能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CIA组比较,静息时术毕1、6h、1~3d和活动时术毕2dCEA组和CFN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3个月CFN组功能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CFN组比较,活动时术毕3~5dCEA组和CIA组VAS评分、术后1个月CEA组和CIA组临床评分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2~4天主动功能锻炼、CFN组被动功能锻炼的角度明显大于CEA和CIA组,且术后第2~4天CEA组主动功能锻炼角度明显大于CIA组(P〈0.05)。CFN组曲马多额外使用次数为(0.6±0.5)次,明显低于CEA组(1.0±0.9)次和CIA组(1.4±0.5)次(P〈0.05)。CIA组患者镇痛满意率为10例(50.0%),明显低于CEA组18例(90.0%)和CFN组18例(94.7%)(P〈0.05)。CFN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1例(5.3%),明显少于CEA组的7例(35.0%)和CIA组的10例(50.0%)(P〈0.05),而CIA组嗜睡发生8例(40.0%),明显高�
- 蒋嘉温洪周权吴安石岳云
-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股神经阻滞镇痛
- 术中调节全身炎性反应对预防性镇痛的影响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观察老年骨科患者术中使用乌司他丁调节全身炎性反应对预防性镇痛的影响。方法80例老年骨科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及随机数余数分组方法被随机分入全麻+乌司他丁组(A组)、全麻+硬膜外麻醉组(B组)、全麻+乌司他丁复合硬膜外麻醉组(C组)、或单纯全麻组(D组)。A组在切皮前予乌司他丁20万u,然后以20万U/h持续泵入至手术结束;B组于硬膜外腔间断予1%罗哌卡因5ml-10ml;C组联合A组和B组方案;D组不予其他干预。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疼痛情况、并测量IL-6、IL-10的浓度。结果4组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患者的IL石、IL-10浓度在术前是相似的;术后II.石水平:A组(14.84%)和C组(25.92%)下降,B组变化不大(下降3.34%),D组升高(23.12%)。第1次额外使用镇痛药的时间A组和D组明显早于B组和C组(P〈0.01),PCA的实际按压次数D组明显多于其他3组(P〈0.05)。术前4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安静状态下,4组均达到了满意镇痛,但是D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始终高于其他3组;活动状态下,除D组外,其他3组都逐步达到了满意镇痛。结论术中使用乌司他丁调节全身炎性反应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术后疼痛,联合硬膜外麻醉能产生更佳的结果。
- 蒋嘉岳云
- 关键词:乌司他丁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超前镇痛白细胞介素
- 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 2007年
-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分娩镶痛已经逐渐被广大产妇及其家属接受。随着新技术和药物的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分娩镇痛方法用于临床。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 周春晶蒋嘉马冬梅岳云
- 关键词:镇痛分娩
- 膝关节置换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的短期临床效果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通过术后不同镇痛方式的对比研究,探讨简单、规范、有效的围手术期镇痛方案。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共248人,随机分为阻滞组(124人)及静脉组(124人)。阻滞组在术前进行股神经穿刺并留置导管,术后48 h内持续镇痛、后期(至术后7天)负荷剂量镇痛;静脉组留置静脉自控镇痛泵至术后48 h,后期采取肌肉注射药物镇痛。观察指标包括:术后6、12、24、48 h以及3~7 d的膝关节疼痛程度(静息、活动);术后3~7 d患侧膝关节活动度;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12、24、48 h,阻滞组的疼痛程度平均小于静脉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 d的静息痛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阻滞组的活动痛疼痛程度平均小于静脉组,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阻滞组术后3~7 d膝关节的活动度明显大于静脉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静脉组出现副反应的比率明显大于阻滞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围手术期多模式联合镇痛已经成为共识;股神经阻滞镇痛在围手术期临床效果明显,具有操作方便、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利于锻炼等优点。
- 潘江张博曲铁兵蒋嘉林源王志为任世祥温亮
- 关键词:围手术期镇痛股神经阻滞
- 麻醉技术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安全应用
- 2008年
- 在精神科的日常工作中,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是一项有效,常用的措施,它是将麻醉技术应用于电休克技术的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MECT所涉及的麻醉技术和药物并不复杂,主要包括静脉麻醉药,肌松药,抗胆碱药,可能的麻醉性镇痛药和镇静药及必要的监护措施。由于精神科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其与麻醉药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的心律失常和禁食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将从MECT的适应证、禁忌证。实施过程,特别是MECT中所涉及的麻醉药物及相关问题与应对措施进行综述。
- 蒋嘉周春晶岳云
-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麻醉技术静脉麻醉药
- 静脉给予麻醉性镇痛药物行分娩镇痛的临床进展
- 2007年
-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分娩镇痛已经逐渐被广大产妇及其家属接受。许多临床医生尝试着将麻醉性镇痛药物应用于临床静脉分娩镇痛。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 周春晶马冬梅蒋嘉岳云
- 关键词:静脉镇痛分娩
- 肺保护通气策略在全身麻醉手术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3
- 2016年
- 背景全身麻醉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呼吸系统,其中,机械通气是最主要的因素,能够导致容积伤、气压伤、肺不张及生物伤等肺损伤。对此,人们提出了很多肺保护通气策略,已被证明这些策略对于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是有益的。目的详细阐述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原理及其在全身麻醉手术中的应用进展。内容阐明小潮气量、呼气末正压通气(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肺复张策略(recruitment maneuver,RM)、open-lung策略、反比呼吸、降低FiO2、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高频振荡通气、压力控制通气(pressure-controlled ventilation,PCV)的肺保护作用机制、临床使用现状及其相关风险。趋向如何在手术麻醉中合理地、个性化地联合使用这些方法达到肺保护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 蒋嘉岳云
- 关键词:通气肺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