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少帆

作品数:16 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汕头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血管
  • 3篇动脉
  • 3篇血管成像
  • 3篇影像
  • 3篇主动脉
  • 3篇主动脉夹层
  • 3篇夹层
  • 3篇X线
  • 3篇X线计算
  • 3篇X线计算机
  • 3篇成像
  • 3篇磁共振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动脉瘤
  • 2篇多层螺旋CT
  • 2篇多层螺旋CT...
  • 2篇新辅助化疗
  • 2篇血管造影
  • 2篇造影
  • 2篇乳腺

机构

  • 9篇汕头市中心医...
  • 4篇中山大学
  • 3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汕头大学

作者

  • 15篇林少帆
  • 11篇林黛英
  • 8篇吴先衡
  • 3篇林顺发
  • 3篇郑旭峰
  • 3篇郑旭峰
  • 2篇郑少燕
  • 2篇黄朝华
  • 2篇陈少贤
  • 1篇柯锐钿
  • 1篇张庆武
  • 1篇张鑫佳
  • 1篇江森
  • 1篇杨江爽
  • 1篇林时勖
  • 1篇李彩霞
  • 1篇翁泽生
  • 1篇陈瑟燕
  • 1篇曾向廷
  • 1篇吴敏

传媒

  • 2篇放射学实践
  • 1篇药物与人
  • 1篇上海医学影像
  • 1篇医学综述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新医学
  • 1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暨南大学学报...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年份

  • 3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评估主动脉夹层内膜破口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主动脉夹层(AD)内膜破口的评估价值;并研究血压水平与AD内膜初始破口大小的关系。方法收集经MSCT检查诊断为AD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35例患者按照假腔内有无血栓形成、内膜初始破口是否清晰及内膜瓣是否全程清晰3种属性分别分组,对3种属性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可能影响内膜初始破口观察的因素,并研究血压水平与AD内膜初始破口大小的关系。结果内膜初始破口显示清晰28例,观察不清7例。内膜初始破口大小为0.10~5.30 cm,平均(1.46±1.36)cm。内膜瓣显示情况与假腔内血栓形成关系密切(rs=0.573,P=0.001);内膜初始破口与内膜瓣显示情况关系密切(rs=0.739,P=0.001);内膜初始破口显示情况与假腔内血栓形成有关联(rs=0.372,P=0.041)。AD内膜初始破口大小与收缩压大小无关(rs=-0.010,P=0.961);内膜初始破口大小与舒张压大小也无关(rs=-0.070,P=0.746);内膜初始破口大小与血压分级同样不存在相关关系(rs=-0.019,P=0.930)。结论 MSCT在AD内膜破口的评估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假腔内血栓形成是引起内膜初始破口观察不清的主要原因,AD内膜初始破口大小与血压水平无关。
林少帆吴先衡林黛英黄朝华陈瑟燕林顺发
关键词:主动脉疾病血管内膜
双源CT双能量减影法与单源CT减影法在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减影法与单源CT减影法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3个动脉瘤)的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和DSA、手术资料,以其中行双源CT双能量减影法的15例结果为双源组,行单源CT减影法的19例结果为单源组,比较两种方法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及放射线剂量。结果:双源组19个颅内动脉瘤中,诊断与DSA或手术所见符合17个,部位或瘤体大小不符3个,双源CT双能量减影法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85%。单源组23个动脉瘤中,诊断与DSA或手术所见符合18个,部位或瘤体大小不符合5个,单源CT减影法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78%。两种方法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漏诊。双源组15例患者的放射线剂量为(1 259±161)mGy cm,有效剂量(2.90±0.37)mSv;单源组19例患者的DLP检查平均放射线剂量为(2 605±425)mGy cm,有效剂量(5.99±0.98)mSv。双源组放射线剂量明显低于单源组(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减影法与单源CT减影法均能有效检出动脉瘤,但双源CT双能量减影法的放射线剂量相对较少,更具安全性,是诊断颅内动脉瘤诊断的较佳方法。
翁泽生袁丹吴先衡林黛英林时勖黄朝华林志畑林少帆张鑫佳
关键词: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血管造影术前诊断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MRI退缩模式及与病理反应的相关性探讨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 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退缩模式的MRI评估及与病理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69例确诊乳腺癌并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的患者治疗前后的MRI资料,评估基线MRI肿瘤形态、治疗后MRI退缩模式,并与NAC后病理反应对照。结果 最常见的基线MRI形态是孤立性肿块占58. 0%(98/169),此类型以向心性退缩为主(53. 1%,52/98),其次是碎裂成多结节(24. 5%,24/98);第二常见MRI基线形态是成组病变(16. 6%,28/169),并以碎裂成多结节为主(89. 3%,25/28)。最常见的病理反应是Miller-Payne分级3级(约49. 7%,84/169),MRI退缩模式呈向心性退缩为主。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 CR)占24. 9%(42/169),但其中只有13例术前影像学诊断完全缓解(radiologic complete response,r CR),29例(占69. 0%) p CR术前MRI误诊残余癌,其中2例为向心性退缩,27例为碎裂型退缩。分析29例患者中13例可见不同程度原位癌,其余还有炎症或炎性肉芽肿5例,增生或其他良性肿瘤4例。结论 MRI提示r CR与病理p CR一致性较高,其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低,仍有一部分p CR病例因病变区域内不同程度原位癌、炎性反应/肉芽肿或者其他良性病变强化而误诊为肿瘤残留。向心性退缩病变MRI能较准确检测肿瘤残留强化灶;而非向心性退缩病变对残余肿瘤的判断及大小检测方面存在一定混淆因素。
郑少燕林少帆陈少贤曾向廷林黛英吴先衡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磁共振成像
MRI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评估价值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MRI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确诊乳腺癌并行新辅助化疗(NAC)的患者治疗前后的MR资料,未见强化病灶认为是放射学完全缓解(rCR),并与术后病理对比。结果168例病例中,38例为PCR,其中MRI诊断为rCR有17例,肿瘤呈肿块型向心性退缩,而有21例PCR病例术前诊断为非rCR,肿瘤呈非向心性退缩呈斑点强化影。130例非PCR病例中,有128例MRI术前诊断非rCR,2例诊断为rCR。MRI评估PCR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PCR预测值PPV和非PCR预测值NPV分别为估计分别为45%、98%、86%、89%、86%。所有患者中rCR和PCR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相关性。结论MRI预测乳腺癌NAC后PCR的准确性与肿瘤基线形态学特点及退缩模式有关,MRI能较准确评估肿块型向心性退缩乳腺癌的PCR。
郑少燕陈少贤林少帆林黛英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磁共振成像
进展期胃癌与胃淋巴瘤的CT鉴别诊断及其判别模型的初步建立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探讨CT在进展期胃癌(AGC)与胃淋巴瘤(GL)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初步建立AGC与GL的判别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0例AGC及23例GL患者的CT资料,总结AGC与GL的CT鉴别诊断要点,并采用逐步判别分析及分批筛选变量的方法,初步建立两者的CT判别模型。结果:①AGC最常累及胃窦,GL最常累及胃体及胃窦;累及多部位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3)。②弥漫性胃壁增厚和节段性胃壁增厚在两组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局限性胃壁增厚多见于AGC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③GL组胃壁厚度大于AGC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胃壁厚度鉴别AGC与GL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P=0.001),以14.5 mm为阈值鉴别诊断AGC与GL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6%、56.0%,Youdern指数为0.386。④形态固定、胃腔局限性狭窄多见于AGC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⑤AGC组多表现为明显强化,GL组多表现为轻度/中度强化,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GC组多见不均匀强化,GL组多见均匀强化,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⑥AGC组多见白线征,GL组多见胃黏膜面细线样强化,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0)。⑦AGC组多见胃浆膜面脂肪间隙模糊,GL组多见浆膜面脂肪间隙清晰,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⑧AGC组与GL组均可见腹腔内淋巴结异常,腹主动脉下部旁淋巴结异常GL组相对多见于AG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淋巴结坏死只见于AGC患者(12%),GL患者未发现淋巴结坏死。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分批筛选)筛选出胃壁厚度、胃腔形态、强化程度、黏膜面细线样强化等4个最有效的指标,初步建立AGC与GL的CT判别模型,交互验证法验证结果显示判别函数对AGC与GL的总体正确判别率为91.8%。结论:多种CT征象在AGC与GL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经逐步判别分析法(分批
林少帆林黛英吴先衡杨江爽郑旭峰吴耀滨
关键词:胃癌胃淋巴瘤
逐步判别分析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CT鉴别诊断因素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探讨基于逐步判别分析法评估CT检查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本院CT检查及组织学证实的85例125枚甲状腺结节的CT检查资料。其中恶性结节65个,良性结节60个。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甲状腺结节各相关指标(X1性别,X2年龄,X3结节位置,X4结节形态,X5结节边界,X6结节包膜,X7结节内囊性成分,X8微小钙化,X9增强扫描结节边缘模糊/范围缩小,X10甲状腺边缘中断征,X11淋巴结异常)进行分析,建立判别函数,并采用交互验证法验证判别函数的诊断效能。结果:逐步判别分析法筛选出结节形态、边界、增强扫描结节边缘模糊/范围缩小、甲状腺边缘中断征及淋巴结异常共5个独立预测因素。根据这些因素建立判别函数,甲状腺恶性结节的判别式为Y1=-28.687+6.266X4+6.346X5+8.143X9+16.637X10+8.434X11;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判别式为Y2=-68.726+9.443X4+9.505X5+12.530X9+28.221X10+11.879X11。交互验证法结果显示判别函数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总体诊断符合率为92%。结论:基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CT检查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建立的判别函数,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准确性较好,可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方法,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林少帆林黛英吴先衡杨江爽郑旭峰吴耀滨
关键词:甲状腺甲状腺结节
迭代重建技术在新生儿急诊头颅CT检查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迭代重建(IRIS)技术在新生儿急诊头颅CT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40例临床怀疑颅内出血并接受急诊头部CT常规剂量平扫的的足月新生儿,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法(FBP组)及IRIS法(IRIS组)进行重建;比较两组图像的噪声、SNR及灰白质CNR,并以4分分级法对两组图像的主观噪声、颅底伪影、灰白质对比及病变显示进行主观评价。结果 IRIS组的图像噪声(1.13±0.15)明显低于FBP组(1.70±0.17,P<0.05),IRIS组的SNR(18.26±3.18)及CNR(6.97±2.42)均高于FBP组(12.58±1.86,4.41±1.52,P均<0.05)。IRIS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积分明显高于FBP组(P<0.05)。结论应用IRIS技术可明显改善急诊新生儿头颅CT检查中的图像质量。
杜光舟林黛英吴先衡黄朝华张鑫佳林少帆冯方文
颅内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估(附62例报道)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62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进行MSCTA检查,并与DSA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和分析。结果在62例患者中,MSCTA检出动脉瘤共6个,7例未检见动脉瘤,其中9例为多发动脉瘤,2个瘤灶者7例,3个瘤灶者2例。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者26个,大脑中动脉15个,颈内动脉12个,大脑前动脉4个,后交通动脉4个,小脑后下动脉3个,基底动脉2个。最大瘤体直径为18mm,最小瘤体直径2mm。经DSA和手术对照,MSCTA诊断准确55例,漏诊3例,动脉瘤位置判断不准3例,假阳性1例。MSCTA诊断动脉瘤敏感性88.3%,特异性100%,准确率91.7%,阳性预测值97.0%,阴性预测值71.4%。结论MSCTA可安全、快捷、无创性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瘤体(形态、大小、指向、轮廓)、瘤颈宽度、载瘤动脉及与颅骨之间的关系,推荐作为颅内动脉瘤检查的主要方法之一。
柯锐钿林顺发江森林少帆吴敏李彩霞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术
CT影像组学模型对食管癌术后个体化辅助治疗的评估价值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构建及验证基于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切除术后的无病生存期(DFS)模型,并进一步其评估术后辅助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放射科医师手工勾画患者治疗前CT图像上的肿瘤感兴趣区后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Cox回归筛选关键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同时,通过临床特征筛选及建立临床模型,结合以上模型后得到影像组学-临床模型。采用一致性指数(C指数)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影像组学模型由10个影像组学特征构成。病理淋巴结分期为DFS独立的临床风险因素。影像组学-临床模型表现出对肿瘤进展高低风险人群的良好区分度,训练集C指数为0.744,95%置信区间(CI)为0.689~0.799,验证集C指数为0.774,95%CI为0.676~0.872。高风险组中位DFS明显小于低风险组其中训练集(16个月vs 39个月,P<0.001);验证集(11个月vs 24个月,P<0.001)。同时,在训练集的低风险患者中,手术后辅助治疗患者与单纯手术患者的DFS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DFS分别为34.4个月,32.5个月,P=0.816)。结论:本研究构建并验证了基于治疗前CT图像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DFS的影像组学-临床模型,该模型具有评估术后肿瘤进展低风险人群的辅助治疗的价值。
莫笑开林少帆伍光恒陈焯枝郑旭峰胡泽桓肖健宁林黛英张水兴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计算机断层扫描
主动脉夹层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主动脉血管成像的最佳扫描技术,评价MSCT 在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诊断中的应用价...
林少帆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多层螺旋CT血压水平分支血管肾动脉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