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英 作品数:69 被引量:304 H指数:9 供职机构: 汕头市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汕头市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SWI图像与常规MRI图像。结果 40例脑血管病变(包括20例脑血管病合并出血及20例脑血管畸形),SWI均清晰显示病变边界及形态异常血管,尤其对海绵状血管瘤显示敏感,而常规MRI仅清楚显示24例,另外16例陈旧性出血病变未能显示;12例脑外伤,SWI均显示损伤部位及合并出血,而常规MRI有4例共8处病变未显示;38例脑肿瘤,SWI较常规MRI序列对病变边界及瘤内出血显示更加清楚。结论 SWI序列在显示脑血管病,脑血管畸形,脑创伤,颅脑肿瘤内出血较常规MRI敏感,对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有较高应用价值。 吴先衡 陈少贤 林斯宏 周研 林黛英 曾向廷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脑血管病 脑外伤 脑肿瘤 磁敏感加权成像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CT表现及其与小细胞肺癌的鉴别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的CT表现及其与小细胞肺癌(SCLC)的鉴别要点。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LCNEC及34例SCLC患者的CT影像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 30例LCNEC常表现为双肺上叶80%,体积较大(>4cm者70%),边界清楚(70%),浅分叶(86%),平扫及增强扫描密度不均匀(73%、100%),轻到中度强化(90%),坏死常见(100%),且为多发或弥漫坏死(80%),肿瘤内部血管多变细、模糊(85%),常合并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的肿大(60%)及坏死(77%);而空洞(6%)、支气管血管征(3%)少见。LCNEC相比SCLC沿支气管血管束生长,肺门及纵隔侵犯,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融合比率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LCNEC具有一定CT特征,与SCLC相比存在一定鉴别点。 陈夏浦 陈伟松 孙建鸿 马树华 吴先衡 林黛英关键词: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小细胞肺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双能量CT碘图成像与^(18)FDG PET/CT在肺癌患者中的诊断效能及临床治疗指导价值研究 2022年 目的:探讨双能量CT碘图像与^(18)FDG PET/CT在肺癌患者中的诊断效能及临床治疗指导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7月均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肺癌患者92例作为对象,确诊前均行双源双能量CT成像与^(18)FDG PET/CT检查,分析肺癌原发病灶及淋巴结在^(18)FDG PET/CT与双源CT双能量成像的诊断效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所有原发灶及胸部淋巴结^(18)FDG PET/CT中SUVmax、SUVmean与双源双能量CT动脉期碘浓度值及碘覆盖之间存在的关系。结果:92例肺癌患者均经病理组织检查确诊,双能量CT碘图像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5.87%(P<0.05);^(18)FDG PET/CT诊断符合率为96.74%(P>0.05);ROC曲线结果表明:双能量CT碘图成像联合^(18)FDG PET/CT用于肺癌原发病灶及淋巴结中诊断灵敏度高于单一双能量CT碘图成像、^(18)FDG PET/CT(P<0.05);特异度低于单一双能量CT碘图成像合、^(18)FDG PET/CT(P<0.05);肺癌患者中病灶组织NICVP、SUVmax、SUVmean水平均高于阳性胸部淋巴结(P<0.05);NIC_(VP)、CT_(A)及CT_(V)水平低于阳性胸部淋巴结(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肺癌患者SUVmax、SUVmean水平与NIC_(VP)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与NIC_(VP)、CT_(A)及CT_(V)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双能量CT碘图成像与^(18)FDGPET/CT用于肺癌患者中存在相关性,能替代^(18)FDG PET/CT,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汪丹凤 林黛英 吴俊铠 张晓琴 庄荞玮关键词:肺癌 胶质瘤磁敏感成像表现及与病理对照 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作用。方法: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术前均行MRI平扫、增强和SWI检查,11例患者行MRS检查。由两位高年资神经放射诊断医师对SWI肿瘤内的低信号进行评分,并与病理学结果对照分析。结果:14例高级别胶质瘤中12例瘤内出现不同程度多发斑片状、索状低信号,病理学证实为瘤内出血及瘤内血管;11例低级别胶质瘤中3例瘤内未出现明显低信号,6例瘤内出现少许斑点、线状低信号,病理证实为瘤内血管,2例瘤内可见少量斑片状低信号,病理证实为瘤内出血。高级别组胶质瘤内低信号评分值高于低级别组(P<0.05)。结论:不同级别胶质瘤在磁敏感加权成像表现有明显差异,SWI有助于术前对胶质瘤分级进行评估。 吴先衡 林时勖 陈少贤 林斯宏 曾向廷 林黛英 沈金辉 许海雄 刘明发关键词:脑肿瘤 磁敏感加权成像 原发性气管或肺恶性血管球瘤的临床特点 2018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气管或肺恶性血管球瘤(MGT)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报道本院1例原发性气管MGT,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检索已发表的原发性气管或肺MGT的案例,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气管镜表现、病理学表现尤其是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患者男性,咳嗽、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气管内MGT,气管镜下射频消融+冷冻治疗,患者拒绝化疗,双肺转移,术后2个月死亡。检索到16篇文献共17例原发性气管或肺MGT,其中5例原发于气管,12例原发于肺。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气管镜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尤其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气管MGT的治疗首先考虑外科手术节段切除,其预后尚可。肺MGT的治疗有肺叶切除术或气道介入治疗,其预后均较差。目前原发于气管或肺MGT的治疗,需早期治疗,由于气道介入及化疗的疗效不确切,治疗仍需首先考虑外科手术切除。结论原发性气管或肺MGT为罕见病,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无特征性表现,极易漏诊、误诊,最终需依靠活检进行病理学分析尤其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以明确诊断,其治疗方法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黄斌 陈法桂 梁健欣 蔡俊福 王少洪 林黛英 谢灿茂关键词:原发性 气管 恶性血管球瘤 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与肿瘤危险程度的相关性评价 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以及与肿瘤危险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并与肿瘤危险程度分级进行对照。结果极低危险组4例,低度危险组18例,中度危险组17例,高度危险组14例。性别、年龄与肿瘤的危险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的大小、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有无转移灶与肿瘤的危险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的生长部位、生长方式及与胃肠道是否相通与危险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的大小、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有无转移可以判断肿瘤的危险程度,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意义。 林黛英 吴先衡 汪丹凤 林志畑 张海贤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MRI退缩模式及与病理反应的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 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退缩模式的MRI评估及与病理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69例确诊乳腺癌并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的患者治疗前后的MRI资料,评估基线MRI肿瘤形态、治疗后MRI退缩模式,并与NAC后病理反应对照。结果 最常见的基线MRI形态是孤立性肿块占58. 0%(98/169),此类型以向心性退缩为主(53. 1%,52/98),其次是碎裂成多结节(24. 5%,24/98);第二常见MRI基线形态是成组病变(16. 6%,28/169),并以碎裂成多结节为主(89. 3%,25/28)。最常见的病理反应是Miller-Payne分级3级(约49. 7%,84/169),MRI退缩模式呈向心性退缩为主。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 CR)占24. 9%(42/169),但其中只有13例术前影像学诊断完全缓解(radiologic complete response,r CR),29例(占69. 0%) p CR术前MRI误诊残余癌,其中2例为向心性退缩,27例为碎裂型退缩。分析29例患者中13例可见不同程度原位癌,其余还有炎症或炎性肉芽肿5例,增生或其他良性肿瘤4例。结论 MRI提示r CR与病理p CR一致性较高,其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低,仍有一部分p CR病例因病变区域内不同程度原位癌、炎性反应/肉芽肿或者其他良性病变强化而误诊为肿瘤残留。向心性退缩病变MRI能较准确检测肿瘤残留强化灶;而非向心性退缩病变对残余肿瘤的判断及大小检测方面存在一定混淆因素。 郑少燕 林少帆 陈少贤 曾向廷 林黛英 吴先衡关键词: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磁共振成像 第二代双源CT大螺距肺动脉成像中双流注射法的价值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大螺距联合双流注射法在肺动脉成像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8月汕头市中心医院拟诊为肺动脉栓塞的67例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33例,年龄23~81岁,平均(59.7±15.2)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34例)采用大螺距联合双流注射法方案,B组(33例)采用传统小剂量团注常规扫描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对比剂用量、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差异。结果:A组对比剂用量(18.73±2.61) m L,B组对比剂用量4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辐射剂量、上腔静脉CT值均低于B组(P<0.001),A组肺动静脉分离及上腔静脉硬束伪影评分均优于B组(P<0.001)。结论:第二代双源CT大螺距联合双流注射法可获得理想的肺动脉成像质量并大幅度降低对比剂用量和辐射剂量。 陈夏浦 林婵君 罗元烨 郑旭峰 林黛英 马树华关键词:X线计算机 肺动脉栓塞 双源CT在痛风结石检测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通过双源CT应用双能量痛风结石识别技术显示痛风结石,研究双能量痛风结石检测对临床痛风诊断的敏感性。方法:以76例临床有关节痛并怀疑为痛风的患者为病例组,收集其临床检查资料,并行双侧膝关节、踝关节、脚趾关节的双源CT双能量扫描,另设对照组40例因临床需要行双侧膝关节、踝关节、脚趾关节的非痛风患者,将采集数据导入GOUT痛风结石识别软件分析,由两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进行读片与分析,获得患者检查部位是否存在绿色结晶沉积、沉积部位、结石数量等数据。将病例组阳性病例与临床体格检查发现病例及对照组数据的对比,病例组所有病例最终经临床按美国风湿病学会于1977年制定的诊断标准为金标准确诊,确定双源CT双能量痛风结石识别技术对痛风结石诊断的敏感性。结果:通过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76例临床怀疑痛风患者中共发现72例有痛风结石存在,临床最终确诊病例67例,诊断敏感性为93%。对照组未发现痛风结石。结论:双源CT应用双能量痛风结石识别技术能提高临床痛风结石诊断的敏感性。 林黛英 林志畑 张鑫佳 吴先衡关键词:痛风结石 尿酸盐沉积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普通型COVID-19与轻症甲型H1N1流感肺炎病人的临床特征和CT表现比较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分析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和轻症甲型H1N1流感病人临床特征和CT表现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普通型COVID-19病人(COVID-19组)[平均(36.44±14.68)岁]和20例轻症甲型H1N1流感肺炎病人(H1N1组)[平均(51.45±22.72)岁]的临床和CT影像特征,包括病变密度、直径、部位及受累肺叶,以及病变内部特征、肺外表现的发生率及数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或t检验比较2组间临床资料和CT影像特征的发生率;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间不同特征的病灶数量。结果 COVID-19组病人首次CT检查时间较H1N1组短(分别为2.52±2.40、4.20±3.14 d,P<0.05),平均年龄、体温、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CRP)均低于H1N1组(均P<0.05)。2组病人CT影像均以GGO或GGO伴实变影表现为主,COVID-19胸部CT显示肺内实变影发生率及数量均低于H1N1组(均P<0.05),但外周混合磨玻璃影、直径为1~3 cm的病灶数量多于H1N1组(均P<0.05)。2组病人其他临床及CT影像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普通型COVID-19和甲型轻症H1N1流感病人的发病年龄和发热温度有一定差异,普通型COVID-19的CT影像上更多见1~3 cm的病变,多见分布于肺野外周的混合GGO,实变影少见。 黄瑞滨 苏树燕 杨志企 肖健宁 林黛英 伍康伟 庄儒耀 周小辉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