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龙 作品数:22 被引量:105 H指数:6 供职机构: 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2011-2016年昆明市手足口病病原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2019年 目的阐明2011-2016年昆明市手足口病病原学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6年12月昆明市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标本,使用实时定量荧光PCR(real-time PCR)方法检测手足口病病毒核酸。用SPSS 20.0软件分析计数结果。结果2011-2016年检测粪便、肛拭子及咽拭子等标本共计6373份,其中人肠道病毒通用型(human enterovirus universal, EV-U)阳性4679份,阳性率73.42%。昆明市手足口病病原由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 EV-A71)、柯萨奇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 CV-A16)及其他肠道病毒组成,其优势病原不断变化,2011-2016年优势病原依次为EV-A71型、CV-A16型、其他肠道病毒、CV-A16型、其他肠道病毒、CV-A16型;病原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7.591,P<0.001)。粪便标本阳性率(81.84%)较肛拭子(60.65%)及咽拭子(32.40%)高(χ^2=836.895,P<0.001),重症手足口病标本的EV-A71型检出最多,占重症阳性标本的50.53%(431/853)。发病高峰在 4-7月,占病例标本总数的53.68%(3 421/6 373),由单峰分布演变为双峰变化。主城区的官渡、西山、五华、盘龙病例较多,不同地区手足口病病例标本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090.546,P<0.001)。发病年龄集中在6岁以下,其中1~3岁年龄段的病例最多;男、女发病比例为1.46∶1,男女病原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67,P=0.186)。结论昆明市手足口病呈现明显季节性、年龄特征及一定的地区分布规律;病原以EV-A71型和CV-A16型为主,其他肠道病毒的构成比逐渐上升;EV-A71型是引起重症病例的主要病原,应重点防控。 李文龙 刘艳艳 简千棋 马丽波 刘如锦 侯敏 李旭关键词:手足口病 REAL-TIME PCR 肠道病毒 病原学监测 一种病毒冷藏转运装置 一种病毒冷藏转运装置,包括转运箱;密封盖,所述密封盖铰接安装在所述转运箱的顶部;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设置在所述密封盖上;螺纹安装块,所述螺纹安装块固定安装在所述连接杆的底端;螺纹凹槽,所述螺纹凹槽开设在所述转运箱的顶部;横... 简千棋 李文龙 马丽波 朱心 杨瑶 刘如锦 刘艳艳文献传递 2014-2018年昆明市重症手足口病病原柯萨奇病毒A6型的流行与遗传变异特点 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了解2014-2018年昆明市重症手足口病患者感染的柯萨奇病毒A6(Coxsackievirus A6,CV-A6)型流行情况及其全长VP1区基因特征。方法收集2014-2018年昆明市重症手足口病病例资料及标本1064份,采用Real Time RT-PCR方法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分析其流行特征。利用随机数表随机选取63例重症CV-A6阳性标本,对其进行完整VP1区基因序列测定,使用Mega6.0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并比较其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及氨基酸变异情况。结果2014-2018年昆明市重症手足口病例中共检出肠道病毒阳性标本666份,其中CV-A6阳性195份。5年中重症手足口病例报告数呈下降趋势,但每年均有重症CV-A6病例报告,发病高峰期在4~7月,呈单峰模式,6月达最高峰。感染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2.55∶1,≤2岁儿童居多(73.33%),且重点集中在官渡和西山两区。63个CV-A6毒株均位于D3基因亚型D3a进化分支,与国内多地区CV-A6处于共循环状态。该分支分为3个进化小分支,D3a.1包含2014-2016年的所有毒株及少量2017年、2018年毒株;D3a.2包含绝大多数2017年及2018年毒株,D3a.3只有1株2014年昆明株。VP1区氨基酸在多个位点上与原型株存在特异突变,氨基酸变异已呈现年度间规律性。结论CV-A6是引起昆明市重症手足口病主要抗原之一,持续开展CV-A6分子流行病学检测,对昆明市手足口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刘艳艳 向以斌 李文龙 简千棋 马丽波 刘如锦 杨瑶 朱心 侯敏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三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通过比较国标法、real—timePcR法和LAMP方法,得到适合基层实验室快速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方法。方法:分别用国标法、real-timePcR法和环介导的等温扩增(100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法检测李斯特菌,并进行方法比较。结果:三种方法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结果一致.国标法整个检测过程需5~7d;real—timePCR法实验条件要求高,成本高,检测需1.5~2.5d;LAMP法实验条件低,成本低,检测时限与real—timePCR相同。结论:LAMP~检测单增李斯特菌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高效和低成本,适合基层实验室应急检测和现场监测使用。 张烜榕 颜军 李文龙 侯敏 蒋玉佳 卜舒 李桂满关键词:国标法 LAMP PCR 2021年昆明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和肠道病毒病原谱特征 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了解昆明市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流行病学和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病原谱特征。方法通过中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21年昆明市HFMD病例信息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采集部分HFMD病例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virus A16,CVA16)、CVA6和其他EV,采用一步法RT-PCR对其他EV进行扩增和基因型鉴定;构建各基因型EV与参考株的VP1区全基因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亲缘性。结果2021年昆明市HFMD报告发病率为103.72/10万(8804例),其中0-4岁、5-9岁、10-14岁、≥15岁分别为8724.75/10万、1649.25/10万、29.08/10万、9.35/10万,主城区、郊县分别为524.10/10万、965.68/10万。HFMD病例标本的EV检测阳性率为63.15%(538/852);在538株EV中,CVA16、CVA6、EV71、CVA4、CVA2、CVA10、埃可病毒18型(Echovirus 18,E18)、CVA9、E30、CVA5、CVA12、E21、未分型EV分别占38.66%(208株)、30.86%(166株)、2.97%(16株)、2.97%(16株)、1.30%(7株)、1.12%(6株)、0.74%(4株)、0.37%(2株)、0.37%(2株)、0.19%(1株)、0.19%(1株)、0.19%(1株)、20.07%(108株)。CVA16、CVA6、EV71和CVA4的优势亚型分别为B1a、D3a、C4a和C2亚型,其中CVA16 B1a亚型、EV71与东南亚国家流行株的亲缘关系密切,CVA6、CVA4与中国其他地区流行株的亲缘关系密切。结论2021年昆明市<5岁儿童和郊县HFMD发病率高;HFMD的EV病原谱呈多样性,优势基因型从既往的EV71转变为CVA16、CVA6和CVA4。 刘艳艳 姜黎黎 李文龙 简千棋 马丽波 刘如锦 杨瑶 朱心 伏晓庆 侯敏关键词: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 病原谱 基因特征 云南省2例人感染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分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2例人感染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Eurasian avian-like H1N1 swine influenza viruses,EAH1N1 SIVs)分子特征及遗传进化特征,为流行性感冒(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5年云南省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从流感样病例标本中分离到的2株EAH1N1 SIVs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DNAStar、MEGA6.0等软件进行分子特征分析和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 云南省2015年2例人感染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株EAH1N1 SIVs A/Yunnan-Wuhua/SWL1869/2015(H1N1)和A/Yunnan-Longyang/SWL1982/2015(H1N1)均与湖南株A/Hunan/42443/2015同源性较高,同源性分别为97.6%~99.1%和97.9%~99.4%,是EAH1N1 SIVs与A(H1N1)pdm09重配病毒,为G5基因型。受体结合位点分析表明,2株病毒结合α-2,6半乳糖苷唾液酸人受体,为低致病性流感病毒。糖基化位点分析结果显示,2株病毒在HA上有7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可能影响与疫苗株抗原的匹配性。耐药性分析表明2株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药物敏感,但对烷胺类药物耐药。结论 EAH1N1 SIVs对人类健康威胁较大,加强流感监测工作,密切追踪流感病毒的变异情况,能及早发现EAH1N1 SIVs及其他致病性和传播力增强的流感病毒。 李多 李多 伏晓庆 罗春蕊 赵晓南 徐闻关键词:受体 耐药性 遗传进化分析 2019年昆明市A型流感病毒H3N2亚型基因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昆明市暴发流感疫情A(H3N2)亚型流感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及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基因特征,为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昆明市暴发的7起疫情病例及哨点医院监测病例分离得到的19株A(H3N2)亚型流感毒株进行测序,采用MegAlign分析同源性,采用Jmodeltest、PhyML 3.1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MEGA X分析突变位点。结果2019年昆明市流感暴发疫情集中在冬春季节的学校,来源于疫情和哨点医院的毒株均高度同源,同位于3C.2a1b.1b分支,与位于3C.3a1分支的2019年疫苗株A/Kansas/14/2017偏离。从疫情病例分离得到的13株毒株与从哨点医院监测病例分离得到的5株毒株分别在HA1抗原决定簇A区与B区增加T135K、S137F、K144S与S159Y、K160T突变位点,其中2株从疫情病例分离得到的毒株在抗原决定簇A区额外增加I140M突变位点,可能逃逸抗体识别,其中T135K、S137F位于130环,可能改变病毒与受体细胞的结合特性。在抗原决定簇B区增加158 NYTY糖基化位点,可能阻挡抗体识别病毒。所有分离株在NA抗原决定簇增加T329S突变位点。结论昆明市流感防控应该加强冬春季人员集中场所的监测,及时发现免疫逃逸和毒力增强的变异株,更新疫苗组分。 简千棋 马丽波 朱心 杨瑶 刘艳艳 刘如锦 侯敏 李文龙关键词:神经氨酸酶 系统进化树 云南省昆明地区2021年柯萨奇病毒A10型VP1区基因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对云南省昆明地区2021年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患儿粪便样本中提取的柯萨奇病毒A10型(coxsackievirus A10,CVA10)VP1区基因特征进行分析。方法从2021年昆明地区各县市区送检的手足口病患儿粪便标本中直接提取病毒RNA,先用肠道病毒EV U/EV-A71/CVA16三重核酸检测试剂盒和CVA6/CVA10病毒双通道核酸检测试剂盒进行核酸检测,检出的CVA10病毒再用486/488和487/489引物分两段扩增CVA10 VP1区全序并测序,用Sequencher 4.8软件对序列进行拼接和编辑,得到CVA10 VP1区全序列。将测得的序列与文献中的序列进行比对,用Mega 5.2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基因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21年从852份手足口病患儿粪便标本中共检测到331株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总阳性检出率为38.85%(331/852),其中,23株(6.95%,23/331)为CVA10。VP1区基因分析结果表明,23株CVA10病毒株均为基因型E,是昆明地区特有的基因型,为国内首次报道。CVA10病毒VP1区共有894个碱基,编码298个氨基酸。与原型株Kowalik进行氨基酸变异分析,结果表明,298个氨基酸位点中,昆明株分别有30~32个位点发生变化。结论云南省昆明地区2021年手足口病病原中的CVA10毒株均为基因型E,是中国新发现的基因型,应进一步加强对CVA10的基因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李桂满 刘艳艳 李文龙 简千棋 马丽波 刘如锦 杨瑶 朱心 侯敏 田炳均关键词:手足口病 VP1区 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2020年昆明市6起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病原学监测及CV-A6分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了解云南省昆明市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特征,分析主要病原柯萨奇病毒A6型(Coxsackievirus A6,CV-A6)的流行特征。方法采集昆明市2020年6起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中19个病例的粪便样本,用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肠道病毒并测定VP1基因序列,比较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并进行氨基酸位点变异及基因进化分析。结果19份粪便样本中有18份检出肠道病毒核酸,其中14份为CV-A6阳性,测序成功13份,均为D3基因亚型D3a进化分支。13株CV-A6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7.2%~100.0%,氨基酸同源性为98.7%~100.0%,12株与2020年曲靖株(LC626198、LC626200)亲缘关系较近,1株与2019年眉山株(MW178716)亲缘关系较近。测序成功的13株CV-A6VP1区氨基酸变异主要在S97N、A128V、E129G、F130S、T131P和S139R等位点,未出现V174I变异。结论2020年昆明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主要病原是CV-A6,属于D3基因亚型D3a进化分支。 刘艳艳 易忠仁 刘如锦 李文龙 简千棋 马丽波 杨瑶 朱心 颜军关键词:手足口病 聚集性疫情 SARS-CoV-2 Omicron变异株TaqMan探针法荧光定量RT-PCR的建立及应用 2023年 目的开发和评估一种快速、简单和经济的替代测序的Omicron变异株荧光定量RT-PCR(RT-qPCR)。方法针对SARS-CoV-2 ORF1ab保守区域、Omicron变异株S基因高频共同突变位点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 建立Omicron株RT-qPCR检测方法, 用经全基因组测序确定型别的样本进行验证, 并对该方法的特异度和敏感度进行评估。结果本研究建立的RT-qPCR分型法可以将Omicron变异株与包括早期A型流行株、Alpha和Delta变异株在内的SARS-CoV-2毒株进行区分, 结果与全基因组测序结果一致, 符合率为100.00%(28/28);与其他6种呼吸道病毒及柯萨奇病毒A组16型无交叉反应;该方法RNA标准品在109~103拷贝/μl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 检测敏感度为103拷贝/μl。结论本研究设计的针对Omicron变异株的RT-qPCR敏感度高且特异度好, 在任何可以进行PCR检测的实验室中都容易开展, 可极大地促进对Omicron变异株的传播监测。 孙艳红 李文龙 陈瑶瑶 伏晓庆 赵晓南 李多关键词:RT-QP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