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寄

作品数:17 被引量:26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语言文字
  • 5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翻译
  • 2篇意识形态
  • 2篇译述
  • 2篇致良知
  • 2篇身份
  • 2篇晚清
  • 2篇晚清翻译
  • 2篇文学翻译
  • 2篇良知
  • 2篇化境
  • 2篇汉语
  • 2篇风尚
  • 2篇《林纾的翻译...
  • 1篇代文
  • 1篇导言
  • 1篇动词
  • 1篇对外汉语
  • 1篇对外汉语教学
  • 1篇多词动词
  • 1篇心境

机构

  • 17篇南京大学
  • 3篇常州纺织服装...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南京邮电大学
  • 1篇闽南师范大学

作者

  • 17篇李寄
  • 3篇王云霞
  • 1篇谢忠明
  • 1篇易前良

传媒

  • 2篇文艺争鸣
  • 2篇外语研究
  • 2篇外国语文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孔子研究
  • 1篇江苏外语教学...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河海大学学报...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上海翻译(中...
  • 1篇贵阳学院学报...
  • 1篇教育文化论坛
  • 1篇外国语文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2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3
  • 1篇1999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论英语的间介性
1999年
自60年代初以来,一些语言学家如Bolinger(1961a,1961b),Quirk(1965),Ross(1973),Lakoff(1973,1977),Mohan(1977),Givon(1984),Zwicky(1984,1986,1987,1989,1990,1992)等受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连续体(continuum)概念及模糊集论(fuzzy set theory)的启发。
李寄
关键词:可接受性语言现象多词动词语言研究语言层面语言学家
九华悟道——论王阳明“致良知”的时间和机缘
2017年
"致良知"是王阳明晚年为学宗旨。对于"致良知"的时间和机缘,学界只是笼统地声称其酝酿生成于宸濠、忠泰之变时期。通过对第一手资料——《江西诗》的爬梳和细读,我们发现"致良知"酝酿成熟于阳明第二次游历九华山期间。我们把阳明九华"致良知"之悟凝练为"九华悟道"。本文首先考证阳明九华之旅的次数和时间,指出阳明第二次游历九华山是在正德十五年三月,而非该年正月。正月,阳明只是在江上遥望九华。其次,通过对九华之旅前后诗歌主题和基调的对比,揭示在此次之旅中阳明已从宸濠、忠泰之变的灰暗心境突围而出,为"致良知"的成熟提供了条件。最后,通过细读阳明九华之旅留下的诗歌,我们发现九华的神奇给予阳明以深邃的启悟,神秘的体验赋予他极度的自信。"致良知"思想最终成熟。
李寄
关键词:自信
钱钟书“化境”论之“媒”字的当代训释——兼论《林纾的翻译》有关的亮点和盲点被引量:1
2022年
钱钟书的“化境”论体大虑深,“化”“媒”“诱”“讹”等关键字意蕴十分丰富,对它们分别进行深度诠释是深化“化境”论研究的可能路径之一。鉴于此,基于《林纾的翻译》的文本细读,本文对“媒”字进行了深度诠释。本文参照钱先生创辟的“一字数训”的文艺训诂法,建构了“一字训数词”的当代译学训释模态,对“媒”字“并行分训”:“做媒”“媒人”“文字媒介”“出版媒体”。“媒”的这些方面涉及翻译的诸多基本问题。同时以“歧出分训”论析翻译作用的“媒合”和“媒怨”、译者身份的“良媒”和“劣媒”。“并行分训”和“歧出分训”的共时运用可以对“媒”字圆观通览,洞幽烛微。我们希望本文能够为“化境”论研究的深化提供新的思路,并加深人们对当代中国特色译学建构的认识。本文兼论《林纾的翻译》与“媒”字有关内容的亮点和个别盲点。
李寄
论傅雷的后期翻译被引量:2
2011年
论文论述了傅雷后期(1949~1966)的翻译。在翻译路线上,傅译中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作品占压倒性优势;傅雷采用了传统白话为语体。傅雷的后期翻译受到了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和出版体制的制控。论文还呈现了傅雷苦闷孤独的心境,并进而探讨傅雷的身份以及绝望弃世的原因。
王云霞李寄
关键词:文学翻译意识形态身份
论傅雷的后期翻译被引量:1
2009年
傅雷的职业翻译生涯始自1932年,翻译前后长达34年,以1949年为界可以很便当地分为前后两期。前后期刚好各17年。翻译路线与翻译文体的变化不仅与傅雷个人的翻译理念、审美趣味、心境和情绪有关,而且受到了其时主流意识形态和出版体制的制控。本文论述傅雷后期翻译,并呈现后期傅雷苦闷孤独的心境,进而探讨傅雷的身份以及他绝望弃世的原因。
谢忠明李寄
关键词:心境
鲁迅与《药用植物》的翻译被引量:3
2011年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翻译《药用植物》,体现了他对自然科学持续终身的重视。在鲁迅的翻译生涯中,《药用植物》并不突出,但却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鲁迅对中医及其整个传统文化的态度。同时,即便在这种药物学的翻译中,鲁迅特有的翻译理念和翻译方式,也有鲜明的表现。
李寄
关键词:药用植物鲁迅翻译
《林纾的翻译》理论导言的修改对“化境论”译学思想的影响--以新籍版本学为视角
2024年
本文首先简明陈述了新籍版本学的要义,为论析《林纾的翻译》版本嬗变及其理论导言文稿的修改提供理论视角。其次,挑选了5个最重要的版本,对它们的基本情况作了概要说明。再次,以文稿的增补、删节、改动、注释调整为正文,集中论析了文稿修改的得失及其对“化境论”译学思想的影响。研究发现文稿从一版发凡起例的卓越译学著作,逐渐升华为五版开宗立派的中国现代译学经典。钱钟书对文稿的修改可以为当代译学著述提供宝贵的启示。最后,本文呼吁译学界同仁把翻译研究与版本学结合起来,二者结合会带来新的视角和新的收获。
李寄
晚清译述风尚及其成因探讨被引量:1
2006年
晚清翻译是继汉唐佛典翻译之后异域文化的第二次大规模输入,将其定位为“译述”较为适宜。本文梳理了晚清译述风尚从形成到式微的过程,并从译者对佛典翻译的承继以及潜伏其后的文化心态等几个方面剖析了晚清译述风尚形成的深层原因。
易前良李寄
关键词:晚清翻译译述
论傅雷的后期翻译被引量:1
2010年
在翻译路线上,傅雷的翻译中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作品占压倒性优势;傅雷采用了传统白话为语体,他的后期翻译(1949-1966)受到了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和出版体制的控制,呈现了傅雷苦闷孤独的心境。
王云霞李寄
关键词:文学翻译意识形态身份
鲁迅前期翻译的归化策略被引量:4
2007年
归化与异化是当下翻译研究首要的一对关键词。关于归化与异化,德国阐释派哲学家施莱格尔马赫在《论不同的翻译策略》中有过形象的阐释:“只有两种翻译策略。要么译者尽可能不打扰作者,让读者趋进作者。要么尽可能不打扰读者,让作者趋进读者。”所谓“不打扰读者”,指把外国文本、外国文化归化于目的语文化价值体系。归化策略背后的意识形态是民族中心主义。
李寄
关键词:归化策略翻译研究文化价值体系民族中心主义翻译策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