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韫
- 作品数:22 被引量:70H指数:5
-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大兴安岭北部试验林火干扰下土壤密度的时空变化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火干扰下寒温带针叶林土壤密度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旨在更好地认识火干扰后森林土壤密度的时空动态规律,为火烧迹地改造和生态恢复提供参考。【方法】在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杜香-杜鹃-落叶松林地内,进行严密监控下的秋季林火点烧试验。采用网格法布设固定样地,在火烧前后连续定点观测土壤密度的时空动态。【结果】林火干扰后:(1)各时段重度火烧区土壤密度较轻、中度火烧区高5%~10%,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时间序列上土壤密度的变化模式因火烧强度而异,其中轻度火烧区土壤密度因火烧立即下降而后逐渐升高,中度火烧区土壤密度未因火烧立即产生实质性变化而后持续升高,重度火烧区(及3个火烧强度区综合分析)表现为火烧后土壤密度立即升高并持续增强。(3)土壤密度(或土壤密度变化)空间格局与火烧强度空间格局极显著正相关,火烧强度的作用效果在火烧后立即显现,其相关程度在融雪季、雨季/生长季进一步加深。【结论】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恢复初期,因火烧强度差异导致的土壤密度变化方向的初始差异在雨季/生长季消失(均表现为升高),中、重度火烧区土壤密度显著升高。
- 张韫李传波崔晓阳
- 关键词:土壤密度
- 红松、白桦幼期对NH4+/NO3-氮源利用特点及其对生态恢复的影响机制
- 红松(Pinus Koraiensis)是我国温带林区森林群落的优势种和建群种,又是极具经济价值的用材树种。由于长期以来大规模的掠夺式开发,目前除极少数自然保护区外,原始红松林已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温带阔叶次生林。从红...
- 张韫
- 关键词:红松幼苗生态恢复
- “土壤与土壤资源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探讨
- 2016年
- "土壤与土壤资源学实验"课程是高等林业及涉林农业院校林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湿地科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实践类专业基础课。东北林业大学"土壤与土壤资源学实验"课程通过构建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教学团队,理顺知识衔接,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条件等措施,提高了"土壤与土壤资源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土壤与土壤资源学实验"课程的健康发展。
- 张韫崔晓阳桑英郑红
- 关键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
- 白桦幼苗NH_4^+/NO_3^-吸收特征的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白桦幼苗氮吸收特征。结果表明:白桦早期对NO3---N呈偏向选择吸收,供氮强度和光强增加使苗木氮吸收总量、NH4+--N吸收量、NO3---N吸收量增加。根系是白桦早期还原NO3-的主要部位;根系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因供NO3-强度和光强的增加而增强。较低供氮水平下,NH4+优势处理苗木的营养液pH值下降,NO3-优势处理苗木的营养液pH值上升;氮吸收量增大导致NH4+优势处理苗木的营养液pH值下降程度深化,而供NO3-营养液pH值却未因此进一步升高;较高光强下,各处理苗木营养液pH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 张韫崔晓阳
- 关键词:NH4^+硝酸还原酶PH值
- 新农科背景下林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 2022年
- 新农科背景下,继承传统野外实践教学体系精髓,兼顾大类招生“厚基础,宽口径”原则,建设一流课程,培养一流人才,东北林业大学林学专业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安全性、实践性、目标性、阶段性原则的基础上,制定更为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毕业要求、调整野外实践教学计划,加强野外实践教学安全建设、基地建设、课程建设,构建并实践成果导向人才培养模式,顺利通过林学专业认证。
- 张鹏孙龙张韫杨光孟琳
- 关键词:林学野外实践教学体系
- 长白山野生经济植物中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变异因素被引量:5
- 2003年
- 对长白山不同垂直景观带141个野生植物样品中Fe、Zn、Se、Ge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区供试野生经济植物含Fe1003 24±674 54μg/g、Zn69 28±46 06μg/g、Se0 111±0 071μg/g、Ge2 63±2 40μg/g。平均来说,植物的Fe、Zn含量都是较丰富的,而Se、Ge则含量不高。不同植物样品中微量元素含量差异相当大,各元素的总体变异系数(Cv)高达0 64~0 91。这种差异主要来自生物性因素(种间差异、部位差异);环境因素(母岩、土壤、气候)也有显著影响,不同垂直景观带间有显著差异。就供试植物样品总体而言,不同元素间都表现出正相关趋势,其中Fe与Zn、Zn与Se、Zn与Ge、Se与Ge之间的正相关皆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根据相对富集系数(Re)和生物吸收系数(Ac),筛选出了"微量元素相对富集型"药用和食用植物若干种。
- 崔晓阳宋金凤张韫
- 关键词:野生经济植物微量元素
- 原始阔叶红松林、次生林土壤矿质氮特征及树种吸收反应被引量:9
- 2014年
- 以原始阔叶红松林、次生林土壤NH+4-N与NO-3-N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顶盖埋管法,研究2个林地土壤矿质氮供应水平与组成的差异动态。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NH+4-N含量均高于次生林,5、6、7月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NO-3-N含量低于次生林,其他时段高于次生林;观测期内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NH+4-N始终占优势,5、6、7月次生林土壤NO-3-N占优势,其他时段NH+4-N占优势。以红松、白桦分别作为顶级群落优势树种与退化演替群落先锋树种的代表植物,根据各器官氮含量动态与生长动态,对2个树种氮素获取行为模式进行连续研究。结果表明:红松、白桦氮吸收动态与原始阔叶红松林、次生林土壤矿质氮含量动态相似;4—10月红松持续平缓地吸收土壤氮素,5—8月白桦大量吸收土壤氮素并在6月中下旬达到吸收峰期。
- 郝敬梅张韫崔晓阳彭红梅
- 关键词:原始阔叶红松林次生林矿质氮
- 有机酸释放暗棕壤磷素养分中显色时间对磷测定的影响
- 2014年
- 向磷标准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草酸和柠檬酸溶液,并用不同浓度草酸/草酸盐和柠檬酸/柠檬酸盐浸提暗棕壤,分别用森林土壤磷测定的标准方法(简称"土显法")、水和废水中磷的钼蓝比色法(简称"水显法")做显色的时间序列,探讨上述过程中显色时间对磷测定的影响,确定磷的最佳测定方法和显色时间。结果表明,用"水显法"测定时,较低浓度(柠檬酸≤0.6mmol/L,草酸≤0.4mmol/L)有机酸不影响磷标准溶液显色;较高浓度时(柠檬酸≥7.2mmol/L、草酸≥2.8mmol/L)影响严重,延长显色时间对消除影响已不起作用;上述浓度内,延长显色时间能有效消除其影响,且有机酸浓度越高所需时间越长。用"土显法"测定时,影响磷标准溶液显色的有机酸浓度低于"水显法",所以,"水显法"测定效果强于"土显法",特别是较高浓度有机酸处理下。用草酸/草酸盐和柠檬酸/柠檬酸盐浸提A1层和B层暗棕壤时,对于浸出液中磷的测定,"水显法"效果也明显强于"土显法",应优选"水显法"测磷,当有机酸浓度≤10.0mmol/L时直接测定,20mmol/L时则稀释2倍后测定,显色时间均定为15min。
- 孙金兵宋金凤张韫崔晓阳黄文斌马瑞
- 关键词:有机酸暗棕壤显色时间
- 土壤学实践类教学课程建设
- 2015年
- 土壤学实验实习课程是高等林业及涉林农业院校林学、水土保持、生态学、湿地等专业的实践类专业基础课。本文提出根据专业特点设置教学内容;实施“个性化供试材料”、“ 野外原位剖面”的教学内容改革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程知识内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资源使用效率。
- 张韫
- 关键词:土壤学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 试验林火干扰下大兴安岭北部落叶松林土壤含水率的时空变化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跟踪量化轻、中、重度火干扰下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含水率,定点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与火烧强度干扰差异,深入探讨其形成机制;旨在清楚地认识高寒区火干扰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初期土壤水分变化对植被恢复的影响力,并为其调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网格法确定固定点位并实施林火干扰试验,根据火烧强度等级划分轻、中、重度火烧区,烘干法跟踪监测火烧前、火烧后、翌年融雪季后、翌年生长季土壤含水率。【结果】林火干扰后:(1)轻、中、重度火烧区土壤含水率立即下降,春旱时段进一步大幅下降,生长季迅速回升;(2)生长季前重度火烧区土壤含水率显著低于轻、中度火烧区,生长季火烧强度干扰差异消失;(3)生长季前,土壤含水率及其相对变化率的空间格局与火烧强度空间格局极显著负相关。【结论】寒温带针叶林火干扰生态系统恢复初期,春旱时段重度火烧迹地土壤含水率可能限制植被更新和再生,应加强集水保水技术调控。
- 张韫张韫崔晓阳崔晓阳
- 关键词:土壤含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