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师江澜

作品数:29 被引量:311H指数:10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海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2篇农业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0篇土壤
  • 7篇秸秆
  • 6篇小麦
  • 6篇还田
  • 4篇有机碳
  • 4篇土壤有机
  • 4篇轮作
  • 4篇秸秆还田
  • 4篇黄土高原
  • 4篇关中平原
  • 3篇玉米
  • 3篇土壤有机碳
  • 3篇轮作体系
  • 3篇GIS
  • 2篇植被
  • 2篇碳库
  • 2篇碳库管理指数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地利用变化
  • 2篇土壤钾

机构

  • 29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鲁东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陕西省循环农...

作者

  • 29篇师江澜
  • 14篇田霄鸿
  • 6篇杨改河
  • 5篇李硕
  • 4篇史纪安
  • 4篇吴发启
  • 4篇李秀双
  • 3篇杨正礼
  • 3篇王得祥
  • 3篇李有兵
  • 3篇王淑娟
  • 2篇刘建忠
  • 2篇李轶冰
  • 2篇姜振辉
  • 1篇范秀荣
  • 1篇温晓霞
  • 1篇刘京
  • 1篇杨香云
  • 1篇宁鹏
  • 1篇袁榴艳

传媒

  • 6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土壤学报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草业科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南方农业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2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关中平原麦玉轮作体系作物秸秆不同还田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库变化特征被引量:11
2021年
为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以陕西关中平原连续11年麦玉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为基础,选择5种还田模式,即秸秆均不还田(CK)、小麦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WH-MC)、小麦玉米秸秆均粉碎还田(WC-MC)、小麦高留茬-玉米秸秆不还田(WH-MN)和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WC-MN),测定不同模式土壤有机碳(SOC)、活性碳组分和无机碳(SIC)在0~40 cm土层的分布。结果表明:与CK相比,WH-MC和WC-MC的SOC储量分别增加28.1%和22.2%,SIC储量分别增加20.4%和17.3%;与试验初始土壤碳储量相比,各还田模式SOC固持量变化为-0.84~6.55 t·hm^(-2),SIC固持量为-0.26~8.61 t·hm^(-2);土壤总固碳效率为7.5%,维持土壤初始碳储量水平的最小碳投入量为4.65 t·hm^(-2)·a^(-1);与CK相比,WH-MC和WC-MC显著提升0~20 cm土层活性碳组分含量。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还田模式下土壤碳库变化主要受秸秆投入量的影响。来源于灌溉水和植物残体的Ca^(2+)、Mg^(2+)与SOC矿化产生的CO2可共沉淀形成CaCO3,可能是本研究SIC增加的主要机制。从提高土壤碳固持角度来看,小麦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为最佳还田模式。
李雨诺樊媛媛曹彬彬田霄鸿师江澜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土壤无机碳
基施氮肥及灌浆前期喷施锌肥对小麦籽粒富锌及蛋白组分含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叶面喷锌(Zn)是提高小麦籽粒锌含量进而解决人体缺锌问题的有效农艺措施。探明不同施氮(N)量下叶面喷锌后小麦全粒及面粉中的富锌效果及对蛋白组分含量的影响。【方法】基于长期定位试验,于2018-2020年连续进行了两年裂区田间试验。以基施不同用量氮肥(N_(0)、N_(120)、N_(240),施N量分别为0、120、240 kg·hm^(-2))为主区,副区为灌浆前期喷施锌肥处理(Zn_(0)、Zn_(1),分别为喷H_(2)O、喷0.4%ZnSO_(4)·7H_(2)O),测定了灌浆前期和成熟期各部位锌含量、叶片等营养器官中锌向籽粒的转移量及分配、籽粒和面粉中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结果】与N_(0)相比,N_(120)和N_(240)处理籽粒产量显著提高,增幅达88%-114%,但N_(120)和N_(240)处理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叶面喷锌均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和面粉锌含量且籽粒达富锌标准,而不受施氮量的影响,其中,N_(120)、N_(240)处理小麦籽粒锌含量分别比N_(0)处理提高0.95和1.12倍。与N_(0)相比,施用氮肥均提高了小麦灌浆前期叶片等营养器官中氮、锌向籽粒的转移量,但降低了二者的转移比例,其中氮转移比例由60.2%下降至48.6%,锌由55.4%下降至42.3%。无论喷锌与否,氮、锌向籽粒的转移量及成熟期籽粒中氮、锌含量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且喷锌时氮、锌协同效应更为显著。与灌浆前期相比,成熟期小麦籽粒和面粉中储藏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显著增加,约占蛋白含量的80%-84%。施氮对籽粒和面粉中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提升幅度高于清蛋白和球蛋白,且以谷蛋白最大,而喷锌不影响籽粒和面粉中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但在Zn_(1)条件下,施氮对籽粒和面粉中谷蛋白含量的提高幅度高于Zn_(0)条件下,分别提升37.5%和38.1%。【结论】叶面喷锌能够实现籽粒富锌,但不影响籽粒和面粉中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表明籽粒和面粉中存在足够的用于锌储存的蛋
吴天琪李雅菲师江澜宁鹏田霄鸿
关键词:小麦锌含量蛋白组分
冷硝酸浸提法对表征富钾石灰性土壤有效钾的适用性研究
2016年
通过研究西北黄土区富钾石灰性土壤中钾素形态及各形态之间的关系,为“冷硝酸浸提土壤有效钾法”在富钾石灰性土壤上的适用性提供理论依据。以关中平原麦玉轮作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多年定位试验农田土壤为供试材料,用2 mol·L-1冷硝酸浸提测定土壤有效钾,并以常规方法测得土壤钾素的其他7种组分,通过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揭示上述8种组分间的关系。在麦玉轮作体系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耕层土壤中各组分钾素含量均存在较大变异性,变异系数1.9%-33.8%,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差异不显著;冷硝酸浸提钾的含量分别约为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1.43和0.30倍,且与土壤速效钾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r=0.82);主成分分析表明,冷硝酸浸提钾与土壤速效钾同在第一主成分中,且均具有较高载荷;通径分析表明,冷硝酸浸提钾主要由土壤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以及非交换性钾3种化学形态组成,其含量来自土壤交换性钾的贡献最大,与速效钾类似。冷硝酸浸提法可以作为表征石灰性富钾土壤有效钾水平的可靠方法,土壤交换性钾是土壤有效钾主要供方。
李秀双师江澜李硕田霄鸿
关键词:富钾有效钾
添加石灰和秸秆对土有机碳固持的影响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研究作物秸秆与石灰配施对土壤CO2排放、土壤有机碳(SOC)固持、土壤无机碳(SIC)转化的影响机制,以及SOC固持对初始SOC含量的响应。【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及稳定同位素技术(13C),选用经16年不同碳氮水平管理,且长期进行冬小麦-夏休闲种植的2个供试土壤样品:S0N0土壤(不进行秸秆还田+不施用氮肥)和S1N1土壤(高量秸秆还田+高量施用氮肥:240 kg·hm-2),将S0N0土壤和S1N1土壤分别在添加秸秆(12g·kg-1)或不添加秸秆以及添加石灰(3 g·kg-1)或不添加石灰的情况下于25℃黑暗条件中培养120 d。【结果】未添加秸秆和石灰时,S1N1土壤的CO2累积释放量比S0N0土壤高出42.9%;添加等量秸秆不仅提高了S0N0土壤和S1N1土壤的CO2累积释放量(81.6%,70.4%),而且S0N0土壤CO2累积释放量的增加幅度高于S1N1土壤,这说明秸秆的添加对初始SOC含量低的土壤即S0N0土壤的原SOC矿化影响更大。但是无论添加秸秆与否,石灰的加入使S0N0土壤和S1N1土壤的CO2累积释放量分别降低了428.11和528.52 mg·kg-1。与空白土壤相比,添加秸秆使S0N0土壤和S1N1土壤的SOC含量分别提高了2.95和3.19 g·kg-1;但是与单独添加秸秆相比,同时添加秸秆和石灰使S1N1土壤的SOC显著降低了1.36 g·kg-1,而对S0N0土壤的SOC含量没有影响。利用13C稳定同位素技术发现,添加秸秆能促使新形成SOC;其中,S0N0土壤中新形成的SOC含量比S1N1土壤高出0.77 g·kg-1;然而与单独添加秸秆相比,同时添加石灰和秸秆后新形成的SOC与其相差无几,说明石灰的加入对秸秆的腐解不会造成影响。在S0N0土壤和S1N1土壤中,添加秸秆使SOC净固持量分别提高了3 066.3和2 480.53 mg·kg-1;同时添加石灰和秸秆对S0N0土壤的SOC净固持量无显著影响,但是S1N1土壤的SOC净固持量则呈现下降的趋势。石灰的加入使S0N0土壤和S1N1土壤的CO2释放量分别降低了469和529 mg·kg-1,同时使SIC含量分别提�
曹彬彬朱熠辉姜禹含师江澜田霄鸿
关键词:土壤碳土壤呼吸施用石灰同位素技术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被引量:16
2002年
通过对黄土高原生态植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提出了应遵循自然规律 ,发掘生态功能强的植物种类 ,创建良好的混交植被结构 ,强化投入、管理和生态教育等相应对策。提出应变“以经济效益为主”为“突出生态效益 ,进行经济效益时空补偿”
师江澜杨正礼
关键词:黄土高原植被恢复
一种锌与农药配合喷施小麦籽粒富锌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锌与农药配合喷施小麦籽粒富锌方法,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于开花后7d喷施锌、农药及生物刺激素混合液,探讨在锌、农药及生物刺激素配合喷施后小麦籽粒富锌效果,为切实实现高效的籽粒富锌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发...
师江澜李雅菲王少霞费沛雯田霄鸿
文献传递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对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的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筛选相对较优的秸秆还田模式,为关中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二熟轮作体系下大规模实行机械化秸秆还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在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二熟耕作制度下,小麦秸秆设高留茬还田(WH)、粉碎还田(WC)和不还田(WN)3种还田方式,玉米秸秆设深松还田(MM)、旋耕还田(MC)和不还田(MN)3种还田方式,通过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得到9种秸秆还田模式,分别为WH-MM、WH-MC、WH-MN、WC-MM、WC-MC、WC-MN、WN-MM、WN-MC、WN-MN,测定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定量评价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养分和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较大,尤其是速效氮,其变异系数最高,达32.38%,是反映土壤质量变化最为敏感的指标。秸秆还田后其自身所含有机碳矿化以CO_2形式释放于大气,进入土壤较少,因此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小,为5.31%。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经计算可知,小麦秸秆高留茬还田-玉米秸秆旋耕还田(WH-MC)模式的土壤质量综合得分最高,达0.751 0,其小麦籽粒和秸秆产量较高,土壤质量相对较优。【结论】综合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WH-MC是关中地区相对较优的秸秆还田模式组合。
李有兵李硕李秀双姜振辉师江澜田霄鸿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质量评价主成分分析小麦-玉米轮作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评述被引量:96
2006年
概括总结了近六十多年来保护性耕作在关键技术、配套机具、技术效益以及推广应用等方面所取得进展,评述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今后我国应把保护性耕作区划、不同生态经济区的农机与农艺技术体系、发展模式及其技术规程作为研究的重点与核心。
师江澜刘建忠吴发启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配套机具
关中平原作物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被引量:50
2015年
以关中平原持续4年的小麦、玉米(麦玉)秸秆还田中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麦玉秸秆9种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含量和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LOC/TOC)、总有机碳储量(SCS)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玉秸秆还田均可显著提高土壤(0~30 cm)TOC、LOC含量和SCS,且土壤有机碳主要集中于耕层(0~20 cm);麦玉秸秆双季还田的TOC、LOC含量和SCS显著高于单季还田和双季均不还田,其中,与双季均不还田相比,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玉米秸秆深松还田的TOC、LOC含量和SCS提高幅度最显著.在0~10和10~20 cm土层中,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玉米秸秆深松还田的CPMI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小麦秸秆粉碎还田较其不还田可使CPMI提高19.1%和67.9%,玉米秸秆深松还田较其不还田可提高22.6%和32.4%.相关性分析显示,CPMI较LOC/TOC更能有效表征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的固持和转化关系.从提高本地区土壤有机碳固持量角度来看,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玉米秸秆深松还田为最佳还田方式.
李硕李有兵王淑娟师江澜田霄鸿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碳储量
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免耕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差异分析被引量:19
2006年
毛乌素沙地南缘农田不同耕作措施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方式相比,在土壤理化性质方面,免耕处理的表层土壤持肥保水能力降低,土壤表层容重增加,而土壤有机质有所富积,玉米成熟期推迟5~10 d,易受霜冻危害;翻耕+覆膜处理能明显提升玉米生长早期的地温,土壤持水能力好,养分稳定,玉米成熟期提前5d左右.在产量方面,翻耕+覆膜处理比常规种植增产13.74%,而免耕种植仅减产1.66%,免耕种植的经济效益可观.
刘建忠师江澜雷金银高国雄吴发启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保护耕作土壤容重玉米产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