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勇

作品数:33 被引量:113H指数:6
供职机构: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4篇肿瘤
  • 11篇颌面
  • 10篇病理
  • 9篇细胞
  • 6篇牙源性
  • 6篇牙源性肿瘤
  • 6篇源性
  • 6篇源性肿瘤
  • 6篇颌面部
  • 6篇颌面骨
  • 6篇面部
  • 6篇面骨
  • 5篇X线
  • 4篇增殖
  • 4篇涎腺
  • 4篇免疫
  • 4篇口腔
  • 4篇病理学
  • 3篇统计分析
  • 3篇组织化学

机构

  • 33篇华西医科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1篇泸州医学院
  • 1篇上海铁道大学
  • 1篇日本广岛大学
  • 1篇海口市人民医...

作者

  • 33篇卢勇
  • 19篇周志瑜
  • 13篇何志秀
  • 8篇吴兰雁
  • 7篇雷荀灌
  • 4篇蔡益新
  • 4篇王炼
  • 3篇廖小宜
  • 3篇吴红兵
  • 2篇王虎
  • 2篇刘吉余
  • 2篇陈红英
  • 2篇夏雨禾
  • 2篇宣鸣
  • 2篇马文波
  • 2篇贾问炬
  • 2篇杨橙
  • 2篇杨橙
  • 1篇史宗道
  • 1篇杨怀涛

传媒

  • 12篇华西口腔医学...
  • 7篇口腔颌面外科...
  • 3篇中华口腔医学...
  • 2篇口腔医学纵横
  • 2篇国外医学(口...
  • 2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上海口腔医学
  • 1篇现代口腔医学...
  • 1篇泸州医学院学...

年份

  • 2篇2000
  • 4篇1999
  • 6篇1998
  • 5篇1997
  • 5篇1996
  • 4篇1995
  • 1篇1994
  • 3篇1993
  • 3篇1992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造釉细胞纤维瘤的临床、X线、病理分析被引量:2
1998年
目的:研究造釉细胞纤维瘤的临床、X线、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本文报告14例,分析、总结该瘤的临床、X线、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与结论:该瘤的组织来源及复发、恶变等生物学行为进行了讨论。
吴兰雁卢勇何志秀王虎周志瑜
关键词:牙源性肿瘤X线病理
用PCNA和AgNoRs评价颊癌生长前沿细胞增殖活性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探讨颊癌生长前沿细胞的增殖活性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用抗PCNA和AgNoRs染色分析叙例有、无转移颊癌中生长前沿区细胞和中央区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生长前治区细胞的增殖活性高于中央区(P<0.05),有转移组前治区细胞的增殖活性高于无转移组(P<0.05)。结论:检测颊癌生长前治区细胞的增殖活性,有助于预测颇癌的浸润转移能力,判断患者的预后。
龚莉何志秀卢勇周志瑜杨橙
关键词:增殖细胞核抗原颊癌AGNOR染色淋巴结转移
恶性造釉细胞瘤和造釉细胞癌的病理学研究被引量:5
1997年
为探讨恶性造釉细胞瘤和造釉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两个名称的自然历史和意义,我们对24例恶性造釉细胞瘤(造釉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了研究,并对两个名称各自的实质进行了探讨。结果:其组织病理特点为滤泡周边细胞增生,可呈乳头状突向间质,核增大中度异型,核深染或呈空泡状,核分裂相增加,星网状细胞消失被肉瘤样细胞取代。其中19例5~30年随访结果为:11例生存;3例1次复发,3例2次复发(其中1例复发后死亡),1例4次复发后死亡,1例13年无复发死于它病。结果提示:“恶性造釉细胞瘤”这一名称更为科学。
周志瑜卢勇
关键词:颌面部肿瘤造釉细胞瘤病理学
成釉细胞纤维肉瘤间叶细胞的电镜和免疫组化研究被引量:1
1999年
为探讨成釉细胞纤维肉瘤( A F S)间叶细胞的本质及特征, 作者采用免疫组化和电镜技术,对3例 A F S间叶细胞进行了研究,并与6例成釉细胞纤维瘤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A F S的间叶细胞主要由成纤维细胞构成,此外尚有少许未分化间叶细胞和组织细胞, 偶见肌纤维母细胞。成纤维细胞仅表现 Vim entin 阳性。肌纤维母细胞呈 Vim entin, H H F35及 α S M A 阳性。组织细胞 P G M1 和kp1标记均阳性, 可能是炎症或免疫反应的产物。与成釉细胞纤维瘤比较, A F S间叶细胞具备较高的 P C N A 阳性标记率, 提示 A F S的增生活性较高。
王炼卢勇高田隆赵明吴兰雁周志瑜二阶宏昌
关键词:牙源性肿瘤AFS间叶细胞
颊癌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mRNA的表达 Ⅰ.Northern斑点杂交研究被引量:5
1997年
通过Northern斑点杂交技术研究52例颊癌及相关组织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和nm23-H2mRNA的表达。结果发现:颊癌组织中nm23-H1和nm23-H2mRNA表达比正常颊粘膜、白斑、癌旁粘膜均有不同程度增高。颊癌有转移组中nm23-H1mRNA表达比无转移组明显降低,转移灶中nm23-H1mRNA的表达更低(P<0.05)。11例有转移颊癌患者中有9例(81.8%)为nm23-H1低表达;而19例无转移颊癌,有15例(78.9%)为高表达(P<0.05)。nm23-H2mRNA表达在有无转移组患者中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提示,在颊癌的转移过程中,nm23-H1比nm23-H2起着更重要的作用。nm23-H1mRNA表达可作为预测有无颊癌淋巴结转移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卢勇李昌隆周志瑜温玉明温玉明李龙江陈红英李龙江
关键词:口腔肿瘤颊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
可吸收DL-聚乳酸夹板行颌面部骨折内固定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5
1996年
对DL-聚乳酸(PDLLA)夹板在8只狗的下颌骨、颧弓骨折内固定的疗效,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大体、组织学、四环素荧光活体骨标记、X线摄片,观察骨折4,8,12,28周时的内固定效果;PDLLA板的组织相容性及其在体内的降解,并与微型钢折内固定比较。结果表明:1.超高分子PDLLA板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在下颌体、颧弓骨折内固定中可获得良好固位,达到与微型钢板相同的内固定效果。2.PDLLA板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不引起周围组织的炎症和异物反应。3.PDLLA板植入后脆性逐渐增加,术后3月仍呈原有外形,但重量下降,术后7月已降解为碎片和小颗粒,重量丧失70%以上,但何时完全吸收有待更远期观察。
郑谦魏世成赵宗林李万山胡开进卢勇王翰章邓先模熊成东罗福成罗朝英
关键词:颌面部骨折骨折固定术内固定
颌面骨纤维骨病变──272例临床病理研究被引量:1
1995年
对272例颌面骨纤维骨病变(FOL)进行了临床、病理研究,偏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国人最常见的FOL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43.1%和骨化性纤维瘤39.1%,牙骨质-分结构不良仅4例;显微镜下,病变由纤维性间质及其衍生的矿化物构成,矿化物形态一样,互相移行,有板层骨小粱、编织骨小梁、类圆形骨小体、均质片块及营养不良性钙化等,偏光镜也难以确切区分。骨形成蛋白(BMP)主要位于部分间质和新形成的矿化物中,同病变的矿化物形成活性有关。FOL的组织病在学形态交叉重叠多,强调临床、X线、病理三结合诊断。
卢勇周志瑜何志秀雷荀灌张贤良
关键词:颌面骨组织病理学
颌面骨纤维骨病变的X线分析研究
1995年
对206例资料齐全的颌面骨纤维骨病变进行了X线研究,总结了X线特征,如生长方式属膨胀性或延伸性,病变弥散或局限,边界是否清楚,牙及牙楷骨受累情况等。按形态和密度分为囊性改变(单囊22例,多囊性35例);实质性改变(毛玻璃型46例,硬化型23例,混合型80例)。按性质可归为非肿瘤性(84例)和肿瘤性改变(122例)二类。分析其特征,探讨三结合诊断的标准。
雷荀灌卢勇周志瑜何志秀吴红兵
关键词:颌面骨X线病理学
15例良性牙骨质母细胞瘤的临床、X线和病理三结合分析
1992年
从临床、X线、病理三方面分析了15例BCB的特征,并对4例作BMP—McAh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BCB多见于15—25岁,多位于前磨牙和磨牙区,X线表现为附着牙根,周围绕以“包膜”的斑点状或致密团块,镜下由牙骨质样物质和牙骨质母细胞构成,BMP—McAb染色牙骨质母细胞和新形成、未钙化的牙骨质样物质呈强阳性。本文着重讨论了BCB和BOB的鉴别,强调BCB的诊断必须遵循三结合原则。
卢勇周志瑜雷荀灌付开元何志秀张贤良
幼年大鼠颞下颌关节盘增龄变化的组织学和扫描电镜研究被引量:2
1997年
应用组织学和扫描电镜的方法分别对3~9周龄和5~8周龄的SD雄性大鼠颞下颌关节盘进行观察。发现关节盘生长改建活跃,由幼稚细胞结缔组织向致密结缔组织以及纤维性软骨逐渐变化,关节盘的变化与髁突生长具有协调性和适应性;关节盘上腔面的波纹突起有部位性和时间性的差异。
陈丹鹏王昕罗颂椒赵美英卢勇蔡益新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关节盘增龄变化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