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小明

作品数:24 被引量:271H指数:11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1篇大豆
  • 19篇玉米
  • 15篇玉米-大豆
  • 14篇套作
  • 8篇氮素
  • 8篇作物
  • 5篇氮素吸收
  • 4篇栽培
  • 4篇窄行
  • 4篇农作
  • 4篇农作物
  • 4篇农作物栽培
  • 4篇作物栽培
  • 4篇宽窄行
  • 4篇宽窄行种植
  • 4篇干物质
  • 4篇干物质积累
  • 4篇大豆产量
  • 3篇施氮
  • 3篇套作大豆

机构

  • 24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射洪县农业局
  • 1篇雅安三九中药...

作者

  • 24篇刘小明
  • 22篇雍太文
  • 21篇杨文钰
  • 17篇杨峰
  • 16篇王小春
  • 10篇刘文钰
  • 10篇宋春
  • 9篇刘卫国
  • 7篇徐婷
  • 6篇周丽
  • 5篇董茜
  • 4篇苏本营
  • 3篇廖敦平
  • 3篇蒋利
  • 2篇董倩
  • 2篇卓富彦
  • 2篇庞家燕
  • 2篇魏璇
  • 1篇陈平
  • 1篇张群

传媒

  • 3篇大豆科学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中国油料作物...
  • 2篇作物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作物杂志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1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15)N研究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氮素利用特征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明确不同氮水平下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中氮素利用特征。【方法】通过^(15)N标记试验,研究了2种氮水平和3种种植模式下作物氮素吸收、土壤氮素残留与损失及大豆生物固氮量的影响。【结果】套作系统内(IMS)玉米植株总氮吸收量和^(15)N吸收量显著高于玉米单作(MM);IMS内的大豆总氮吸收量低于大豆单作(MS),而IMS内大豆的^(15)N吸收量较MS显著增加,且IMS内大豆的固氮比例及固氮量较MS显著增加。IMS中玉米和大豆对^(15)NH_4^+总吸收量显著高于^(15)NO_3^-,且其土壤中的^(15)N残留量^(15)NH_4^+均低于^(15)NO_3^-,^(15)N主要残留于0~40 cm土壤中。此外,IMS的^(15)N回收率显著高于各单作,^(15)N损失率低于各单作处理,且IMS的^(15)N回收率^(15)NH_4^+显著高于^(15)NO_3^-,^(15)N残留率^(15)NO_3^-显著高于^(15)NH_4^+,而^(15)N损失率无显著差异。【结论】与相应的单作相比,玉米-大豆套作显著提高了^(15)N回收率、残留率,降低了^(15)N损失率,增强了大豆生物固氮作用,是一种资源高效、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农业种植模式。
陈平刘小明宋春王小春王小春刘卫国杨峰杨文钰
关键词:氮素残留氮素吸收
减量施氮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作物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被引量:40
2014年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种植方式(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套作)和施氮水平(0、180、240 N kg·hm-2)对玉米和大豆产量、养分吸收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玉米籽粒产量、地上部植株N、P、K吸收量及收获指数略有降低,而大豆籽粒产量、地上部植株N、P、K吸收量及收获指数显著提高.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套作优势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与当地农民常规施氮量(240 kg·hm-2)相比,减量施氮(180kg·hm-2)处理下玉米和大豆产量、经济系数,以及N、P、K吸收量和收获指数、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显著提高,土壤氮贡献率降低;与不施氮相比,减量施氮降低了玉米带土壤的全N、全P含量,提高了大豆带土壤的全N、全P、全K含量和玉米带土壤的全K含量.减量施氮水平下,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周年籽粒总产量、地上部植株N、P、K总吸收量均高于玉米和大豆单作,土地当量比(LER)达2.28;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比玉米单作高20.2%,比大豆单作低30.5%,土壤氮贡献率比玉米和大豆单作分别低20.0%和8.8%.玉米-大豆套作减量一体化施肥有利于提高系统周年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雍太文刘小明刘文钰苏本营宋春杨峰王小春杨文钰
关键词:养分吸收氮素利用效率
一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播密协调的栽培方法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栽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播密协调的栽培方法。该方法为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大豆于每年6月下旬~7月中旬播种于玉米宽行内,每亩种植9500~11500株大豆。本发明提供的栽培方法可有效稳...
雍太文徐婷杨文钰刘小明王小春杨峰刘卫国
文献传递
一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播密协调的栽培方法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栽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播密协调的栽培方法。该方法为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大豆于每年6月下旬~7月中旬播种于玉米宽行内,每亩种植9500~11500株大豆。本发明提供的栽培方法可有效稳...
雍太文徐婷杨文钰刘小明王小春杨峰刘卫国
文献传递
施氮方式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作物产量及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5
2014年
氮肥的过量施用和低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减少氮肥的投入量,发挥氮肥的增产效益,本研究对玉米-大豆套作模式的施氮量和施肥距离进行优化调整。通过两年田间试验,探讨了减氮36%(RN36%)、减氮18%(RN18%)和习惯施氮(CN)3种施氮水平和距离窄行玉米0 cm (D1)、15 cm (D2)、30 cm (D3)、45 cm (D4)4种施肥距离对作物产量和玉米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籽粒灌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氮相比,减氮18%处理的玉米花后干物质转移量、转移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提高了22.65%、18.75%和15.90%,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提高了9.79%和10.76%;玉米、大豆产量及系统周年产量提高了4.95%、7.07%和5.35%;各施肥距离间,以距离窄行玉米15-30 cm的施肥效果最佳。减氮18%时, D2处理下玉米的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穗粒数及百粒重比玉米常规穴施(D1)处理分别提高了10.32%、10.92%、9.08%和4.75%;玉米、大豆产量和系统总产最高。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减氮18%和距离窄行玉米15-30 cm施肥有利于增加玉米花后干物质的积累,促进干物质向籽粒中转运,增大灌浆速率,增加百粒重和穗粒数,提高玉米产量和大豆产量,以实现系统周年作物增产。
董茜雍太文刘小明刘文钰徐婷宋春王小春杨文钰
关键词:籽粒灌浆
一种玉米套作大豆的一体化施肥方法
本发明属于农作物栽培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玉米套作大豆的一体化施肥方法。本发明提供的玉米套作大豆的一体化施肥方法,玉米、大豆采用宽窄行种植,玉米于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大豆于每年6月上中旬播种;于玉米播种时施一次肥,...
雍太文杨文钰董倩王小春刘小明刘卫国杨峰
不同种子处理对苗期干旱胁迫条件下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为选择大豆苗期干旱胁迫条件下适宜的种子处理技术,以南豆12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在苗期轻度干旱胁迫(A1)、中度干旱胁迫(A2)和正常供水(A3)3种水分处理下,研究种衣剂包衣(B1)、烯效唑干拌种(B2)、根瘤菌拌种(B3)和种子不处理(B4)4种种子处理方式对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水分胁迫较正常供水处理大豆的株高降低,第1节间长度缩短,茎粗增加,倒3叶叶面积减小,对产量和品质无显著影响。种子处理较不处理显著提高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以B2处理的大豆单株籽粒、蛋白质和粗脂肪产量最高,其次为B1。在苗期适度干旱胁迫下烯效唑干拌种显著降低了大豆的株高,缩短第1节间长度,增加茎粗和倒3叶叶面积,提高了大豆产量,改善了大豆品质;在轻度干旱胁迫下,烯效唑干拌种的大豆单株籽粒、蛋白质和粗脂肪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4.59%、34.85%和28.70%,在中度干旱胁迫下,则分别提高29.36%、31.93%和24.11%。
雍太文刘小明肖秀喜刘文钰徐婷杨洋杨文钰
关键词:大豆干旱胁迫种子处理农艺性状
一种根箱培养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根箱培养装置,包括立体框架、左侧插板、右侧插板、背侧插板、正面插板和底板,其中,所述左侧插板插入固定在所述立体框架的左侧,所述右侧插板插入固定在所述立体框架的右侧,所述背侧插板插入固定在所述立体框架的...
雍太文宋春蒋利杨文钰周丽刘小明王小春杨峰刘卫国
文献传递
减量施氮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下作物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22
2015年
为探索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中作物对N素吸收的差异特性,揭示减量施N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N高效利用机理。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小区套微区多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玉米-大豆套作(IMS)及不施N(NN)、减量施N(RN:180 kg N/hm2)、常量施N(CN:240 kg N/hm2)下玉米、大豆的生物量、吸N量、N肥利用率及土壤N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与MM(SS)相比,IMS下玉米茎叶及籽粒的生物量、吸N量降低,15N%丰度及15N吸收量增加,大豆籽粒及植株的生物量、吸N量及15N吸收量显著提高;IMS下玉米、大豆植株的N肥利用率、土壤N贡献率、土壤15N%丰度降低,15N回收率显著增加。施N与不施N相比,显著提高了单、套作下玉米、大豆植株的生物量、吸N量、15N丰度及15N吸收量;RN与CN相比,IMS下,RN的玉米、大豆植株总吸N量提高13.4%和12.4%,N肥利用率提高213.0%和117.5%,土壤总N含量提高12.2%和11.6%,土壤N贡献率降低12.0%和11.2%,玉米植株15N吸收量与15N回收率提高14.4%和52.5%,大豆的则降低57.1%和42.8%,单作与套作的变化规律一致。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中作物对N素吸收存在数量及形态差异,减量施N有利于玉米-大豆套作系统对N肥的高效吸收与利用,实现作物持续增产与土壤培肥。
雍太文刘小明刘小明周丽刘文钰杨峰周丽王小春杨文钰
一种种子计数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种子计数装置,包括支架、计数板和推种装置,计数板可转动的设置在支架上,推种装置设置在计数板的上方,计数板上设置有固定数量的计数孔,计数孔的一侧侧壁自底部向顶部设置有倾斜边,其另一侧侧壁为挡壁,使用时,...
雍太文刘小明任梦露陈平周丽杨燕竹杨文钰王小春杨峰刘卫国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