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春 作品数:174 被引量:942 H指数:21 供职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经济管理 生物学 更多>>
种植密度对北疆灌区带状间作青贮玉米-大豆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2024年 【目的】为明确北疆灌区青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最佳密度配置,挖掘群体生物产量潜力。【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因素为玉米密度:A1、A2、A3(2021年:6.75、8.25、9.75万株/hm^(2);2022年:9、10.5、12万株/hm^(2)),副因素为大豆密度:B1、B2、B3 (2021年:12、15、18万株/hm^(2);2022年:15、18、21万株/hm^(2)),拟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带状间作玉米大豆物质积累和群体生物产量的影响。【结果】玉米密度从6.75万株/hm^(2)增至12万株/hm^(2),玉米单株干物质平均下降35.46%,花前积累量平均下降25.42%,达到最大生长速率时间(T_(max))、最大生长速率生物量(W_(max))和活跃生长期(P)平均下降10.99%、39.48%和1.78%。玉米生物产量、干物质日积累量、花后积累量、最大生长速率(G_(max))和平均生长速率(G_(mean))随玉米密度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均在10.5万株/hm^(2)密度达到最大。随玉米密度和大豆密度增加,大豆单株干物质、花前积累量、W_(max)、G_(max)和G_(mean)呈下降趋势,花后积累量、T_(max)和P呈上升趋势。2022年A2B3处理带状间作群体产量最高,为64.99 t/hm^(2),较A1B1增产11.98 t/hm^(2),对群体干物质积累量(Y)和种植密度(A、B)回归分析得出,当A=10.84万株/hm^(2),B=19.41万株/hm^(2),Y取得极大值24.87 t/hm^(2)。【结论】玉米10.5万株/hm^(2)和大豆21万株/hm^(2)密度带状间作群体生物产量最大,可为北疆灌区带状间作玉米大豆适宜种植密度提供参考。 王敏 舒泽兵 封亮 蒲甜 闫艳红 杨文钰 王小春关键词:带状间作 种植密度 青贮玉米 生物产量 一种多功能收割台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收割台,包括:拨禾轮、割刀及割台,所述拨禾轮通过能够调整拨禾轮纵向和/或水平位置的位置调整装置安装在割台上,所述割台的底部安装有使割刀与地面保持设定距离的限位地轮装置,所述设定距离可改变。本实用... 张黎骅 杨欢 王小春 武丽峰 李怡文献传递 一种液肥施用覆膜机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肥施用覆膜机,包括底架(1)、液肥施用系统(2)和覆膜系统(3),沿所述液肥施用覆膜机的工作前进方向所述覆膜系统(3)位于所述液肥系统(2)后侧。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液肥施用覆膜机通过设置有液肥施用系... 吴维雄 杨文钰 马荣朝 王小春 雍太文 樊高琼 刘卫国文献传递 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模式下玉米磷素吸收特征及种间相互作用 被引量:29 2013年 采用根系分隔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模式下不同分隔方式及不同供磷水平,即0、35、70、105、140 kg P2O5hm 2对玉米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阐明两种套作模式下种间相互作用及玉米磷素吸收特性。结果表明,2种套作体系中无论施磷与否,玉米均表现出套作优势(Acs>0,NCRcs>1),且玉米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中的竞争能力强于玉米/甘薯模式,大豆和甘薯处于套作劣势,两种模式均促进了玉米磷素积累和产量的提高,施磷70 kg hm 2时,与根系分隔相比,不分隔时玉米磷素积累和产量在玉米/大豆、玉米/甘薯中分别提高了17.05%、5.62%和16.84%、7.17%,磷素当季利用率平均提高了7.81%。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互作效应显著,两种模式均以105 kg hm 2处理玉米茎、叶和穗磷素积累和产量较高,且玉米/大豆套作大于玉米/甘薯套作,说明玉米/大豆模式更有利于玉米磷素的积累及产量的提高。 邓小燕 王小春 杨文钰 宋春 文熙宸 张群 毛树明关键词:玉米 大豆 玉米 甘薯 玉米 磷素积累 玉米行距配置对套作大豆生物量、根系伤流及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通过研究套作种植条件下,玉米不同行距配置对大豆生物量、根系伤流及其养分的影响,为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合理的群体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2—2013年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种植中大豆为研究对象,固定玉米和大豆带宽200 cm,设置3个玉米窄行处理,分别是A1(20 cm+180 cm;窄行20 cm,宽行180 cm)、A2(40 cm+160 cm)和A3(60 cm+140 cm)。两行大豆种植于玉米宽行中,行距40 cm;净作大豆为对照,行距70 cm,每个处理重复3次。在大豆第三节龄期(V3)、第五节龄期(V5)与盛花期(R2)分析玉米不同行距配置对套作大豆根系生物量、氮磷钾的积累、伤流强度及伤流液组分的影响。【结果】套作大豆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根系氮磷钾养分积累随着玉米窄行行距的增加而降低,且显著低于净作对照(P<0.05)。根系伤流强度在各处理下均随生育时期的推进而增加,同一生育时期伤流强度从A1到A3逐渐降低,但A1和A2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A1处理下大豆根系伤流强度在V3、V5及R2期比净作处理平均低27.69%、26.11%和23.23%。除V5期大豆根系伤流组分铵态氮含量低于V3和R2期外,硝态氮、全磷、全钾、可溶性糖含量随大豆生育时期推进逐渐增加,且均低于净作对照。通过相关分析,大豆地上地下生物量与根系养分积累量、伤流强度及组分含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在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种植中,行距配置的差异性导致大豆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根系伤流强度的变化而影响根系养分的吸收和物质的转运。 杨峰 娄莹 刘沁林 范元芳 刘卫国 雍太文 王小春 杨文钰关键词:玉米 大豆 套作 生物量 养分 川西丘陵山区川单21高产栽培模式及性状指标研究 被引量:7 2003年 运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川西丘陵山区川单21子粒产量及相关性状与播种期、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定量关系,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优选出川单21公顷产量≥7500㎏的栽培措施:播期4月12~21日,公顷种植密度6.79万~7.07万株,纯氮用量192.9~266.4㎏/hm2。产量结构指标为:公顷穗数5.71万~5.74万穗,穗粒数658.3~709.3粒,千粒重275.7~296.9g。叶面积指数指标为:拔节期0.99~1.16,吐丝期3.98~4.00,成熟期3.16~3.23。 王小春 杨文钰 任万军 项祖芬关键词:川单21 栽培模式 性状指标 子粒产量 播种期 施氮量 一种播种机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播种机,包括机架(1)、播种系统(2)、施肥系统(3)和覆膜系统(4);所述播种系统(2)、所述施肥系统(3)和所述覆膜系统(4)均设置于所述机架(1)上,沿本发明工作时的前进方向,所述播种系统位于所述施... 吴维雄 杨文钰 马荣朝 王小春 雍太文 樊高琼 刘卫国文献传递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 被引量:39 2020年 该项目以“高产出、机械化、可持续”为目标,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创新关键理论、技术和机具,历时18年,创建了适应现代农业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为提高玉米大豆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杨文钰 雍太文 王小春 刘卫国 杨峰 张黎骅 刘江关键词:玉米 大豆 间套作 机械化 绿色防控 一种千粒计重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千粒计重装置,包括伸缩板、刻度尺、导向环、拉杆、外壳、组合箱和把手。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伸缩板可上下收缩,针对不同的农作物颗粒大小的特点,可以对伸缩板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保证作物可以有效地漏下,拉杆... 王小春 曾红 杨文钰 陈国鹏 蒲甜 陈城 彭霄文献传递 一种套作大豆的补偿生长能力的检测方法 本发明涉及农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套作大豆的补偿生长能力的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获得补偿生长能力综合指数,来评价套作大豆的补偿生长能力,且得到补偿生长能力的直接评价指标。在本发明提供的套作大豆补偿生长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中... 杨文钰 吴雨珊 龚万灼 武晓玲 杨峰 刘卫国 王小春 雍太文 杜俊波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