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谋
-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州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危重症手足口病1例被引量:2
- 2009年
- 郑可鲁杨思达陶建平黄海魏谋
- 关键词:手足口病危重症肢体震颤对光反射既往史家族史颈抵抗
- 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被引量:11
- 2010年
- 目的分析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临床特征,观察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确诊病例10例,临床诊断11例。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剂量由0.1mg.kg-1.d-1开始,后每天或隔天加0.1mg.kg-1,每周复查1,3-β-D葡聚糖,结合临床继续增加至1~3mg.kg-1.d-1。同时每周监测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结果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是低胎龄儿、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胃肠外营养、气管插管及长期应用抗生素。临床特征非特异性,各种体液培养以白色念珠菌为主;血1,3-β-D葡聚糖检测均>1500pg.L-1。本组治愈17例,有效2例,放弃、死亡各1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NICU中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率日益增高,应重视其发病高危因素,血1,3-β-D葡聚糖监测非常必要,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安全、有效。
- 梁红周伟魏谋卢伟能张喆陈晓文
- 关键词:侵袭性真菌感染高危因素两性霉素B脂质体
- 新生儿败血症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在治疗前后心肌酶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78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分为危重组33例和非危重组45例。在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检测血AST、CK、CK-MB、LDH。结果1治疗前危重组患儿心肌酶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非危重组(P<0.01);2治疗后危重组患儿心肌酶各项指标仍显著高于非危重组(P<0.01);3非危重组患儿治疗后心肌酶下降显著(P<0.01),危重组治疗后心肌酶虽有下降趋势,但无明显差异。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时常合并心肌损害,测定心肌酶尤其是CK-MB,对诊断心肌损害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与转归有一定意义。
- 赵宁司徒勋魏谋
-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心肌酶
- 早产儿转运的临床效果评价
- 2006年
- 目的探讨早产儿转运的临床意义,提高早产儿抢救成功率。方法通过转运系统将基层医院早产儿转运至我院NICU,比较转运与门诊收入院的早产儿低体温、低血糖、低氧血症发生率。结果3年间共转运早产儿302例,占转运新生儿的23.4%。转运早产儿占同期住院早产儿的41.8%。转运组早产儿的低体温、低血糖和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门诊收入组,但仍有部分患儿上述指标异常。结论早产儿转运占新生儿转运的三分之一,转运过程中仍要注意防止低体温、低血糖和低氧血症的发生。
- 赵宁陈文琼魏谋
- 关键词:早产儿转运
-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真菌性败血症17例分析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征,为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确诊为真菌性败血症的17例VLBWI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VLBWI(含超低出生体质量儿)287例,确诊真菌性败血症17例,发生率为5.92%。17例真菌性败血症患儿在真菌感染前均接受过广谱抗生素和静脉营养治疗,14例曾机械通气,13例曾留置经外周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起病最早为生后7 d,最晚为生后51 d。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BG)均明显升高(46~8 285 pg/ml)。血培养白色假丝酵母菌9例,克柔假丝酵母菌4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例,无名假丝酵母菌2例。药敏试验显示所有菌株对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均敏感。17例起初均予氟康唑治疗,其中8例因疗效欠佳改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治愈13例,自动出院3例,1例死亡。结论 VLBWI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生率仍较高,病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医源性因素如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等不容忽视。患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血浆BG检测可作为真菌性败血症的诊断、疗效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真菌性败血症效果较好。
- 魏谋唐娟瞿柳红荣箫袁媛陈晓文周伟
-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真菌性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