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道邦

作品数:33 被引量:81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括约肌
  • 4篇细胞
  • 4篇解剖学
  • 4篇ODDI括约...
  • 3篇动脉
  • 3篇形态学
  • 3篇血管
  • 3篇胰岛
  • 3篇诱导分化
  • 3篇酒精
  • 3篇酒精性
  • 3篇分化
  • 2篇胆总管
  • 2篇断层解剖
  • 2篇形态学特征
  • 2篇血管造影
  • 2篇胰岛素
  • 2篇胰腺
  • 2篇疫苗
  • 2篇应用解剖学

机构

  • 24篇四川大学
  • 6篇华西医科大学
  • 4篇四川省人民医...
  • 3篇泸州医学院
  • 3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大理学院
  • 1篇大理医学院
  • 1篇华西医大

作者

  • 33篇陈道邦
  • 7篇徐立
  • 7篇邓仪昊
  • 6篇周德明
  • 5篇朱磊
  • 4篇黄建
  • 4篇史恺
  • 4篇江南
  • 4篇邓义波
  • 4篇黄小勇
  • 4篇李艳
  • 4篇项涛
  • 3篇李瑞祥
  • 3篇周翔平
  • 3篇李肖
  • 3篇杨开清
  • 2篇彭庆恩
  • 2篇代生富
  • 2篇赵媛
  • 2篇保天然

传媒

  • 13篇四川解剖学杂...
  • 6篇中国临床解剖...
  • 2篇解剖学杂志
  • 2篇泸州医学院学...
  • 1篇解剖学报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寄生虫病与感...
  • 1篇大理学院学报...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 3篇1997
  • 1篇1996
  • 2篇1995
  • 1篇1993
  • 1篇1990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注射用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了解硫普罗宁 (商品名凯西莱 ,tiopronin)静脉注射剂对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对 3 0对药物性肝损害病人进行分组治疗 (年龄在 2 5~ 60岁之间 )。对照药品为国产还原性谷胱甘肽 (泰特 )。用法硫普罗宁 (批号 :0 2 1 0 0 1 -3 ) 0 .2 g加 5 %葡萄糖液 ( GS) 2 5 0 ml静脉滴注 ( iv gtt)每 d1次 ,共 1月。泰特 (批号 :0 2 0 72 7) 1 .2 g加 5 % GS2 5 0 ml( iv gtt)共 1月。观察 :1用药前后谷丙转氨酶 ( ALT)、谷草转氨酶( AST)、血清总胆红素 ( TBIL)的变化。 2硫普罗宁用于药物性肝损害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 1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其 ALT复常时间短于国产还原性谷胱甘肽 ( P<0 .0 5 ) ;AST与总胆红素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2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仅 2例病人出现丘疹样皮疹 ,停药后消失。结论 1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 ,其肝细胞膜修复或保护肝细胞作用及减少药物对肝细胞的第二次打击方面 ,可能优于国产还原性谷胱甘肽。 2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有效。
江南陈道邦唐荣珍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害硫普罗宁还原性谷胱甘肽临床疗效
奥狄氏括约肌血管神经支配研究进展
2014年
奥狄氏括约肌(Sphincter Oddi)是位于胆总管末端和胰管末端的环形平滑肌与肝胰壶腹周围的环形平滑肌一起的合称,是胆汁和胰液向肠道排放的生理通路和调控阀门并防止十二指肠液的反流^[1]。
李艳黄小勇邓义波黄建朱磊陈道邦
关键词:奥狄氏括约肌胆总管末端十二指肠液平滑肌
昆明小鼠胰腺导管上皮样细胞的培养方法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史恺徐立邓仪昊陈道邦
关键词:上皮样细胞胰腺导管昆明小鼠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外源性胰岛素
下腔静脉瓣的副瓣及其腱索1例
1990年
笔者在一完整无缺,外观无明显肥大和变异之离体人心右心房中发现下腔静脉瓣(半月形)的右端有独立的,半月形副瓣和腱索样结构。现将观察情况报告如下。左心房壁厚2mm,左心室壁最厚处14mm右心房壁厚3mm,右心室壁最厚处5mm。心内膜光滑完整。副瓣基部附着于下腔静脉口右缘稍下方。副瓣弧长16mm,游离缘中点与基部之间高2mm,弦长10mm,弦长中点至游离缘之间高2mm。副瓣与下腔静脉壁间有浅窦,向上开放。副瓣薄,内有数条细丝状结构在瓣近前端汇成一束,附于冠状窦口上端,是为副瓣腱索。“腱索”表面光滑完整。长42mm,宽1.5±0.5mm,厚约0.5mm。斜行横过右房其中份有5条细丝样结构离开腱索形成网。
陈道邦
关键词:下腔静脉瓣腱索副瓣左心室壁右心房右心室壁
乙醇对大鼠生精细胞Bcl-2蛋白的影响与葛根素的干预
2007年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乙醇所致睾丸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06-04-03/2007-02-20在四川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实验室进行。取SD成年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①乙醇组:给予白酒灌胃(乙醇体积分数为0.56),10mL/(kg·d)。②葛根素组:给予与乙醇组等量白酒灌胃后,立即腹腔注射葛根素62.5mg/(kg·d)。③对照组:给予10mL/(kg·d)生理盐水灌胃。给药连续3个生精周期共39d,于第40天麻醉后处死取睾丸,测定睾丸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Bcl-2,Bax蛋白在生精细胞的表达情况;TUNEL法检测生精细胞的凋亡。结果: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乙醇组睾丸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低于对照组(P<0.01),丙二醛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葛根素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②乙醇组平均每个生精小管断面中Bcl-2蛋白阳性细胞数和A值低于对照组(P<0.01),葛根素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③乙醇组平均每个生精小管断面中Bax蛋白的阳性细胞数和A值高于对照组(P<0.01),但葛根素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④乙醇组每个生精小管横切面中的凋亡细胞数目高于对照组(P<0.01),葛根素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乙醇通过氧化损伤作用使生精细胞发生凋亡,葛根素有对抗乙醇所致睾丸损伤的作用。
邓仪昊陈道邦徐立史凯
关键词:乙醇睾丸葛根素
胰岛素分泌细胞的来源
2006年
邓仪昊陈道邦
关键词:胰岛素分泌细胞糖尿病病人免疫抑制剂分泌胰岛素重大疾病胰岛移植
Hepcidin在大鼠酒精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构建大鼠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探讨Hepcidin在酒精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只。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用生理盐水〔10 mL/(kg·d)〕和56%酒精〔10 mL/(kg·d)〕灌胃,连续12周。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铁含量,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RT-PCR检测肝Hepcidin mRNA的表达,取大鼠肝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化、苏丹染色。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及铁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肝组织SOD活力低于对照组、MDA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模型组大鼠肝肿大,表面粗糙呈灰黄色,肝细胞大量变性坏死,胞质内可见大量脂滴空泡,脂肪变细胞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肝组织苏丹染色,对照组大鼠肝组织见极少量的肝细胞胞浆内橘红色染色,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内见大量大小不等的橘红色染色。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阳性表达率模型组高于对照组(P<0.01)。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肝组织Hepcidin mRNA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酒精性肝病大鼠肝组织TNF-α、IL-6表达增加,但Hepcidin mRNA的表达下降。
徐立陈道邦江南赵媛史恺邓仪昊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IL-6HEPCIDIN
膈褶与肝副裂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1995年
膈褶与肝副裂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陈道邦,周德明,保天然华西医科大学成都610041本文对膈褶(foldsofthediaphragm)和肝副裂(accessoryhepaticfissure)的研究进行了历史回顾,并结合3例膈褶、肝副裂的观察结果...
陈道邦周德明保天然
关键词:形态学
Vater壶腹中隔的应用解剖研究
2001年
陈道邦周德明杨开清
关键词:VATER壶腹胆总管普通光学显微镜
昆明小鼠胰腺导管上皮样细胞向胰岛样细胞的诱导分化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研究正常昆明小鼠胰腺导管上皮样细胞向胰岛样细胞分化的诱导条件。方法取正常成年昆明小鼠胰腺导管上皮进行原代培养,利用细胞贴壁时间的差异在培养24、48、72 h连续换液除去腺体细胞,在含2%胎牛血清的培养条件下除去成纤维细胞,使可以在无血清培养基中生长的胰腺导管上皮样细胞形成优势生长。在此条件下培养并传代。取第三代细胞以无血清诱导培养基促使其分化。取诱导后3、5、7、14 d的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ELISA检测诱导生成的胰岛样细胞在高糖刺激下分泌胰岛素的功能。结果经过无血清诱导培养基诱导7 d后,胰腺导管上皮样细胞开始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胰岛素抗体染色阳性。14 d胰岛素抗体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增多。该细胞在高糖刺激下可以分泌胰岛素。结论昆明小鼠胰腺导管上皮样细胞经过无血清培养基诱导可以向胰岛样细胞方向分化。并且该胰岛样细胞在高糖刺激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功能。
史恺徐立邓仪昊陈道邦
关键词:胰岛样细胞诱导分化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