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由西晋时期的王叔和所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对中医理论及临床都有重要意义。译者杨守忠的《脉经》英译本The Pulse Classic:A Translation of the Mai Jing是迄今为止首部全译本,在海外有较高的关注度和接受度。但目前关于《脉经》英译的相关研究较少。深度翻译是一种提供原文本历史文化语境的补偿性翻译策略,而副文本是实现深度翻译的重要途径。本文拟在深度翻译视角下分析杨译本《脉经》的副文本内容,并分析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杨译本《脉经》中包括丰富的副文本内容,使用了深度翻译策略,深度翻译有使译者显现、提升译本深度和丰富译本文化形象和体现中医药文化异质性等作用。研究认为深度翻译适合翻译中医药典籍这种兼具学术与文化信息的文本,译者应为读者补充理解文本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提高译本的接受程度,尽量消弭历史距离和语言文化差异给读者造成的理解障碍,从而传递中医药广博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中国古典文化。
中医学典籍《金匮要略》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中医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目前已有《金匮要略》全译本、节译本、编译本等10部译本,其英译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但相关研究主要从语言和文化视域审视其翻译行为。由于翻译学中交际(communication)概念与传播学领域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传播”十分吻合,因而翻译学与传播学交叉融合的新视角——翻译与传播联动为中医学典籍翻译与传播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框架。本文拟从该视角对罗希文1995年《金匮要略》英译本Synopsis of Prescriptions of the Golden Chamber with 300 Cases进行探究。
目的:从传播学和话语分析的视角,探讨中医药在英文百科网站中的形象构建和知识传播方式。方法:以世界知名的英文百科网站--英文维基百科和博闻网为例,以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为检索词,选取其中医药解释词条,建立中医药词条小型专用语料库,对比分析中医药词条框架和话语搭配的异同。结果:维基百科和博闻网的中医药词条通过栏目标题设计和词簇搭配完成中医药形象的构建,并表达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和态度。结论:维基百科和博闻网在叙事结构和话语行为的差异,反映国际媒体对于中医药认知的分歧和争议,影响海外受众对于中医药的理解和判断,因此通过百科网站词条做好中医药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对于争夺中医药的国际话语权,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