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用武
- 作品数:17 被引量:40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脑脊液β_2-微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被引量:5
- 1990年
- 本文报告265例病人 CSF 中β_2-微球蛋白测定,其中男160例,女105例,共分四个组:(1)正常组10例;(2)肿瘤组143例;(3)非肿瘤组10例:(4)外伤组102例。测定结果:正常组平均值为1.198μg/ml,255例病人中肿瘤组大多数升高,其中以恶性肿瘤显著升高,最高为3.9μg/ml,着重分析讨论 CSF 中β_2-微球蛋白的作用和 CSF 中β_2-微球蛋白升高对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 刘道坤邓传宗张浩然陈长蔡用武顾志恺陈建陈秀玲于昕陈美珠
- 关键词:脑脊液Β2-微球蛋白
- 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P53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通过对 Ki- 6 7、增殖细胞核抗原、P5 3在脑膜瘤中的表达 ,进一步研究其与肿瘤的良、恶性及肿瘤复发的关系 ,从而更好判断其生物学行为。方法 :行脑膜瘤全切除手术治疗 ( Simpson's Grade or Grade )并经 9~12 4个月 ( 4 8± 9)随访的 6 0例 ,采用 SP免疫组化法 ,检测手术切除石蜡包埋的肿瘤标本的 Ki- 6 7、增殖细胞核抗原、P5 3抗原 ,以显微镜下的细胞核内出现棕色颗粒为阳性 ,计算 3者的标记指数 ( L abeling Index)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与肿瘤细胞的标记指数的差异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Ki- 6 7、增殖细胞核抗原、P5 3在不同病理形态脑膜瘤中的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恶性脑膜瘤、非典型性脑膜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脑膜瘤 ;同样在复发性脑膜瘤中其表达也明显高于非复发性脑膜瘤 ( P<0 .0 5 ) ;良性脑膜瘤中 Ki- 6 7、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在复发组明显高于非复发组 ( P<0 .0 5 ) ,而 P5 3的表达在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无统计学意义 ( P>0 .0 5 )。结论 :( 1) Ki- 6 7、增殖细胞核抗原、P5 3的表达与病理分型和脑膜瘤术后复发有关。 ( 2 )良性脑膜瘤结合 Ki- 6 7、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情况可用来判断预后即有无复发的可能 。
- 陈建国邓传宗蔡用武施公胜
- 关键词:脑膜瘤免疫组化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P53
- 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介入治疗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治方法。方法 9例单纯颈内动脉供血,其中6例采取球囊瘘内闭塞术,3例采用瘘口一同闭塞的颈内动脉闭塞术。11例采用微导管超选择性插管,行瘘的供血动脉及瘘口栓塞。栓塞后7例仍有供血者3例经压颈1个月瘘口消失,2例疗效不满意,患者未再来治疗,2例采取经岩下窦途径和经眼静脉途径。1例单纯由颈内动脉脑膜支供血的行γ刀治疗。结果 13例栓塞后造影瘘口完全闭塞,7例栓塞后造影瘘口有显影,术后采取压迫患侧颈总动脉1个月,半年后3例造影瘘口消失,2例疗效不满意,失去随访,2例经眼静脉、岩下窦栓塞海绵窦取得成功。γ刀治疗1例,症状消失。19例随访6个月未见瘘口再通。结论 介入栓塞是治疗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行之有效的方法。
- 孙树清吴中学刘道坤邓传宗陈建蔡用武
- 关键词:颈动脉海绵窦瘘栓塞
- 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32例体会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分析1991年6月~2008年6月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13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功能恢复采用ADL(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Ⅰ级19例,Ⅱ级26例,Ⅲ级29例,Ⅳ级27例,死亡31例。结论选择手术方式,尽早清除血肿,能够有效缓解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脑出血抢救治疗成功的关键。
- 陈志标许如东汤伟强蔡用武
-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脑内窥镜
-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治疗后交通动脉瘤
- 2004年
-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GDC)血管内栓塞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注意事项。方法 :用GDC血管内栓塞后交通动脉瘤 8例 ,2个动脉瘤采用一枚弹簧圈 ,5个动脉瘤采用两枚弹簧圈 ,1个动脉瘤采用三枚弹簧圈。最小GDC为 2mm× 3cm ,最大GDC为 10mm× 3 0cm。结果 :8例动脉瘤成功栓塞。结论 :GDC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是一项安全、可靠。
- 孙树清刘道坤邓传宗陈建蔡用武吴中学张友平李佑祥姜除寒
- 关键词:GDC动脉瘤栓塞
- 枕骨大孔区肿瘤被引量:18
- 1995年
- 枕骨大孔区肿瘤,多数是良性肿瘤。本组34例,其中神经鞘瘤25例,脊膜瘤8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大多以枕颈部疼痛、上肢乏力麻木、手部肌肉萎缩为首发症状,早期易误诊为颈椎病,脊髓空洞症等。CT、MRI对定位、定性诊断有利,及时手术切除肿瘤疗效满意。
- 刘道坤蔡用武陈长
- 关键词:枕骨大孔区肿瘤神经鞘瘤脊膜瘤外科手术NMR
- Ki-67、P53在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复发的关系
- 2004年
- 大部分脑膜瘤是良性的,尽管施行了手术全切除(Simpson’s Grade I),但是在原部位仍有一定的复发。本文通过检测Ki-67、P53在脑膜瘤中的表达,进一步研究其与肿瘤的良、恶性及肿瘤复发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判断其生物学行为。方法:收集1996年~2001年在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脑膜瘤全切除手术治疗,并经9~84个月随访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手术切除石蜡包埋的脑膜瘤组织中Ki-67、P53的表达,以显微镜下细胞核内出现棕色颗粒为阳性,计算二者的标记指数(Labeling Index,LI)。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肿瘤细胞中Ki-67、P53的LI的差异性统计学分析。结果:(1)Ki-67、P53在不同病理形态脑膜瘤中的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脑膜瘤、非典型性脑膜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脑膜瘤;(2)良性脑膜瘤中Ki-67的表达在复发组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5),而P53的表达在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Ki-67、P53蛋白的表达与脑膜瘤的病理分型有一定的关系。(2)Ki-67的表达情况可用来判断良性脑膜瘤有无复发的可能,从而进一步来指导临床治疗。
- 陈建国邓传宗蔡用武
- 关键词:KI-67P53脑膜瘤病理学
- Ki-67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中 Ki- 6 7蛋白表达与肿瘤增殖间的关系 ,进一步了解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生物学特性 ,以提高诊断治疗水平。方法 :搜集 5 6例垂体瘤患者的临床综合资料 ,应用免疫组化 SP法 ,利用 MIB- 1检测 Ki- 6 7标记指数 ,了解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和增殖能力。结果 :Ki- 6 7的表达在侵袭性腺瘤组明显高于非侵袭性腺瘤组。各种类型的垂体腺瘤 (PRL 腺瘤、GH腺瘤、ACTH腺瘤、非功能性腺瘤 )其侵袭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侵袭性腺瘤组和非侵袭性腺瘤组在肿瘤大小、瘤内出血坏死、囊变发生率等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 :侵袭性垂体腺瘤多为大腺瘤 ,肿瘤出血、坏死、囊变发生率高 ,肿瘤增殖能力强。Ki- 6 7标记指数可作为评价垂体腺瘤侵袭性的重要参考指标。
- 葛忆秦程英蔡用武邓传宗
- 关键词:垂体腺瘤侵袭性KI-67免疫组织化学
- 实验性脑损伤脑组织匀浆SOD、MDA的含量改变及意义被引量:2
- 2000年
- 42只 SD大鼠 ,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手术组 ,Feeney' s自由落体撞击伤方法成功建立了创伤性脑损伤模型 ,并测定了脑组织匀浆不同时期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丙二醛 ( MDA)的含量改变 ,和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 ,同时测定了血浆 MDA的含量改变。结果 :脑外伤后脑组织匀浆 MDA血浆 MDA及脑组织含水量均升高 ,而脑组织匀浆 SOD降低 ,P<0 .0 5。脑组织含水量与脑组织匀浆 MDA、SOD分别呈正、负相关关系。提示 :脑外伤后确曾发生明显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并与脑水肿互为因果关系。早期补充外源性自由基能减轻脑外伤继发性损害。
- 孙树清刘道坤邓传宗陈长蔡用武
- 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SOD丙二醛脑组织匀浆
- 外伤性颅内血肿术后死亡163例原因分析
- 1998年
- 对颅内血肿术后死亡163例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死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82例(50.3%),继发性脑干损害47例(28.8%),术后再出血7例(4.3%),各种术后并发症25例(15.3%),其它合并伤2例(1.3%)。手术指征的合理选择,抓紧手术时机,加强术后病人的各种监护,气管切开术的早期应用等措施可降低手术死亡率。
- 蔡用武周非
- 关键词:颅内血肿血肿清除术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