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广
- 作品数:25 被引量:125H指数:6
- 供职机构:河北省胸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新发型和复发型及慢性肺结核CT征象对比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对比分析新发型、复发型及慢性肺结核CT征象。方法2011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49例新发型肺结核、51例复发型肺结核及50例慢性肺结核患者进行螺旋CT检查,对比分析3种类型肺结核的CT征象。结果活动性肺结核CT征象包括树芽征、肺实变、毛玻璃阴影、节段性分布小叶中心结节影在新发型及复发型肺结核中的检出率屁著高于慢性肺结核(P〈0.01),但在新发型及复发型肺结核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厚壁空洞在慢性肺结核中的检出牢显著高于新发型及复发型肺结核(P〈0.01),但在新发型及复发型肺结核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非活动性肺结核CT征象包括支气管聚拢迂曲、肺气肿、纤维条索影、钙化在慢性肺结核中显著高于新发型及复发型肺结核(P〈0.05);且在新发型及复发型肺结核中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活动性及非活动性肺结核的CT征象在新发、复发及慢性肺结核中存在显著差异,有助于诊断肺结核活动性。
- 冯光杨圣俊郑浩王新举王力耿广
- 关键词:CT征象X线摄片
- 家兔肺动脉栓塞模型D-二聚体数据采集及时间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通过多种方法试验性采集家兔抗凝血,以获取家兔D-二聚体实验室数据,记录并描绘家兔D-二聚体时间曲线。方法成年健康中国大耳白兔30只,体重3.5~5 kg,分别抽取耳缘静脉血,A组:标准法;B组:标准改良法;C组:提高抗凝剂浓度法;D组:增加抗凝剂剂量法。比较并选取最优采集方法。采用胶体比浊法D-二聚体试剂盒采集,记录各种方法的D-二聚体数值,根据时间随访,记录完整数据并描绘数据曲线。结果成功采集抗凝血62例,失败58例,C组及D组较A组和B组采集抗凝血样成功率高。C组测得D-二聚体为(0.4967±0.20307)μg/ml,D组D-二聚体为(0.2060±0.12316)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兔急性肺动脉栓塞模型D-二聚体检测,时间/D-二聚体曲线峰值多位于栓塞后3~7 d,于栓塞后14 d左右开始回落。结论选择高浓度3.8%(119 mmol/L)枸橼酸钠溶液0.1 ml均匀涂抹注射器,按照1∶9比例抽取静脉血0.9 ml制备家兔抗凝血具有可行性;本组动物实验最终完成7组完整数据,可显示无外因干扰下D-二聚体随肺动脉栓塞时间呈单峰样曲线,故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及治疗评价具有一定价值。
- 白洪忠刘宁纪俊雨耿广李雯
- 关键词:肺动脉栓塞抗凝血枸橼酸钠D-二聚体
- 肺动脉栓塞动物模型中血栓形态及血D-二聚体与血栓时相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通过制备家兔肺动脉栓塞模型,追踪肺动脉血栓在无外界因素干扰下随时间改变的影像学变化,以及实验室D-二聚体变化曲线,从而为临床诊断急、慢性血栓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中国大耳白兔制备肺动脉栓塞模型,于栓塞当天、3 d、7 d、14 d、21 d和28 d分别对家兔进行CTPA扫描和血D-二聚体检测,描述各时段血栓形态变化及分布,同时采集血D-二聚体时间曲线。结果血栓注入早期,血栓形态以Ⅴ型和Ⅰ型血栓居多,其次为Ⅳ型血栓和Ⅱ型;肺动脉栓塞中期:Ⅱ型血栓数量增加,出现Ⅲ型血栓,其余Ⅰ、Ⅳ、Ⅴ型血栓型不同程度减少;栓塞后21~28 d为慢性血栓期,慢性期以Ⅲ型血栓为著,其他各型血栓数量均下降,且明显减小。各型血栓变化:Ⅰ型血栓累及血管面积总和由栓塞当天140.36 mm2下降到栓塞后28 d 13.2 mm2,血栓逐渐减小,部分转变为其他类型;Ⅱ型血栓在栓塞后7~14 d出现一个小的波峰;Ⅲ型血栓急性期未见显示,发生于栓塞中、晚期,随着时间推移,受累血管逐渐增加,最终成为慢性血栓主要类型;Ⅳ型血栓常见于栓塞早期较大血管,后迅速下降,慢性期可由上游血栓脱落而来;Ⅴ型血栓各期均可见,随时间逐渐减少。血D-二聚体峰值出现在家兔栓塞后3~7 d,于14 d左右开始回落,21 d后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各种血栓形态发生于不同的肺栓塞时期,肺动脉栓塞形成是一动态过程,新鲜血栓主要成分为血小板,飘浮于血管腔,较大者或骑跨于血管分叉处,故以Ⅰ型血栓、Ⅳ型血栓为著;Ⅱ型由于血栓脱水减小,附壁于一侧,常见于亚急性期至慢性期;Ⅲ型血栓常见于慢性期,为机化血栓;Ⅴ型血栓各期均可见,故无法单纯根据Ⅴ型形态判断急慢性。D-二聚体峰值基本出现在栓塞后3~7 d,于栓塞后14 d左右开始回落,存在明确曲线,故D-二聚体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是具有一定价值的,但
- 李雯耿广郝蒙刘树芳白洪忠
- 关键词:肺动脉栓塞D-二聚体
- 基于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的肺结核CT诊断模型效能初探被引量:22
- 2021年
- 目的评价基于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的肺结核CT辅助诊断模型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河北省胸科医院影像科菌阳并接受胸部高分辨率CT平扫检查的176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937例,女827例,年龄17~73岁,平均年龄38.4岁。由4名影像科医师对含病变的20139幅CT图像进行分类标注(17种影像特征),以此作为训练数据集,构建肺结核CT图像CNN诊断模型。训练数据集数量最多的前5种影像特征依次为:浸润型肺结核、空洞型肺结核、胸膜增厚、干酪性肺炎和胸腔积液。从已标注图像中随机抽取302幅图像作为测试数据集,以2名高级职称医师的诊断为“金标准”,比较CNN诊断模型和医师在肺结核CT诊断中敏感度和准确率的差异,统计CNN诊断模型分类错误的类型、数量,并绘制自由响应受试者工作特征(FROC)曲线,以测量该模型的最大诊断效能。结果CNN诊断模型对测试数据集中浸润型肺结核、空洞型肺结核、胸膜增厚、干酪性肺炎和胸腔积液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5.33%(10982/11520)、73.68%(2151/2920)、73.07%(1128/1544)、83.33%(1020/1225)和94.11%(814/865);CNN诊断模型的总体诊断敏感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5.49%(339/355)和90.40%(339/375),医师的对应数值分别为:93.80%(348/371)和92.80%(348/375),CNN模型和医师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敏感度χ^(2)=1.022,P=0.312;准确率χ^(2)=1.404,P=0.236);FROC曲线显示,当敏感度为78%,假阳性区域个数为2.48时,该模型诊断效能最大。CNN诊断模型诊断结核病变的分类错误主要集中于纤维条索灶、空洞型肺结核、干酪性肺炎与浸润型肺结核的混淆上。结论基于深度学习CNN的肺结核CT辅助诊断模型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和准确率,该模型可辅助影像科医师的肺结核诊断工作,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 吴树才王新举纪俊雨耿广章志华侯代伦
- 关键词:人工智能卷积神经网络CT
- MRI弥散加权成像鉴别肺结核与肺炎价值初探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讨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肺结核与肺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就诊并进行CT和MRI检查的肺炎与肺结核患者共47例。肺结核主要表现为结核实变、结核空洞、结核球,肺炎则包括较大实变区。DWI检查中b值分别取0、500和800s/mm2,根据图像信噪比及噪声比筛选出最佳扫描b值。在最佳b值下观察各种肺结核病变类型与肺炎的MRI信号特点,并比较其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的差别。结果肺炎实变组与肺结核实变组在T1WI序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2WI序列中,肺结核实变组病变/脊髓信号高于肺炎实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各病变类型与肺炎实变间ADC值比较:肺炎实变组高于结核实变组,结核实变组与结核球组高于结核空洞洞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实变组与结核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实变组与结核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实变的ADC值高于肺结核实变和肺结核空洞洞壁。DWI可作为除CT以外鉴别肺结核与肺炎的重要手段。
- 张莹耿广李臻张琦侯志华
- 关键词:肺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 全病变表观扩散系数直方图对肺部孤立性实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中全病变表观扩散系数(ADC)直方图对肺部孤立性实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肺部孤立性实性病变64例,其中恶性42例、良性22例。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接受不同b值(0、400、800 s/mm^2)肺部DWI检查。测量全病变ADC直方图参数,包括偏度、峰度、熵、体积、ADC平均数、中位数、标准差和多组ADC百分位数。分析不同病理性质患者各项参数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筛选具有最高诊断效能的参数。全部病例按病理亚型分为腺癌、鳞癌、小细胞癌、其他恶性肿瘤、结核和肺炎,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肺部恶性病变的峰度、偏度、ADC标准差和ADC第80、85、90、95百分位数均小于良性病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度诊断效能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726。腺癌组峰度、偏度、ADC标准差以及ADC第80、85、95百分位数均小于肺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病变ADC直方图对鉴别肺部孤立性实性病变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其中偏度诊断效能最高。
- 耿广李臻吴欣娟李雯郭海荣王新举
- 关键词:肺肿瘤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
- 协作型健康教育对应用胰岛素糖尿病患者疗效的影响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分析糖尿病控制心理相关影响因素,并通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连续测量,评价协作型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确诊的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77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方式,对象为患者本人;试验组患者住院期间采用协作型教育模式,教育对象为患者及家属。所有患者试验开始后第2、4、6、8个月到内分泌门诊复查,并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糖尿病控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评价,纳入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胰岛素治疗方式、抑郁和焦虑程度。结果开始治疗至2个月时,试验组与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6、8个月时,试验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4~8月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糖尿病控制显著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胰岛素治疗方式、抑郁和焦虑程度及文化程度(P<0.05)。结论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控制有显著影响。协作型健康教育可提高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可提高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依从性,长期(4~8个月)有效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 吴欣娟侯桂英耿广李臻郭海荣
-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治疗依从性糖化血红蛋白
- 养心定悸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PCI术后室性期前收缩、血清炎性因子及心率震荡的影响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观察养心定悸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室性期前收缩、血清炎性因子与心率震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3月石家庄市第二医院收治的AMI并行PCI术病人1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7例。PCI术后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养心定悸胶囊,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 h室性期前收缩次数、血清炎性因子[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6(IL-6)]、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率震荡[包括震荡起始(TO)及震荡斜率(TS)]变化情况。结果术后经8周药物治疗,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9.47%,高于对照组的7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24 h室性期前收缩次数较治疗前均减少,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MMP-9、IL-6及hs-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O较治疗前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S较治疗前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LVEDV和LVESV均降低,LVEF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发生,研究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4例(7.02%),低于对照组[9例(1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病人PCI术后采用养心定悸胶囊联合西药治疗能有效改善预后,减少室性期前收缩次数,调节心率震荡,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并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 李臻张国瑞崔杰耿广张静王立君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室性期前收缩炎性因子心功能指标心率震荡
- 45例成人急性粟粒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及颅内影像学表现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评估成人急性粟粒型肺结核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情况及影像学表现。方法搜集临床确诊的初诊急性粟粒型肺结核45例,均接受MR平扫与增强扫描检查。其中14例同时接受CT检查。结果全部45例粟粒性肺结核患者中31例(68.8%)有颅内结核瘤影像表现(CT与MRI分别发现2例、31例),颅内结核瘤患者中有16例(51.6%,16/31)伴脑膜较小结核瘤(Rich病灶);所有患者均不伴明显中枢神经系统症状。14例同时接受MR和CT检查的患者中,CT和MR检查阳性率分别为14.3%(2/14)和64.3%(9/14)。结论成人急性粟粒型肺结核患者有较高的脑实质结核瘤发生率,常伴有脑膜较小结核瘤(Rich病灶),而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中,MRI检查要远优于CT检查。
- 王新举耿广纪俊雨
- 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p-ec、Tp-e/QT及心率震荡值的变化及意义的探讨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Tp-ec、Tp-e/QT比值及心率震荡(HRT)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70例STEMI患者(观察组)急诊PCI术后24 h内、1周、1个月、3个月的心电信息,测算各时间段Tp-ec、Tp-e/QT比值及HRT(震荡起始(TO)和[震荡斜率(TS)]值。并与同期未行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56例(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并随访3个月内的恶性心律失常事件(MAE)的发生情况。结果发生MAE患者的Tp-ec、Tp-e/QT比值均较无MAE者明显延长,TO值明显高于无MAE者,而TS值明显低于无MAE者(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pec、Tp-e/QT比值及HRT值在PCI术后24 h内即可获得显著改善,Tp-ec、Tp-e/QT比值明显缩短,TO值明显降低,而TS值明显升高(P<0.05),且这种趋势在随后的3个月中得以持续保持。结论 Tp-ec、Tp-e/QT比值及心率震荡可能成为STEMI患者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及评估PCI术预后的具有前景的无创心电指标。
- 李臻吴欣娟侯桂英赵洁刘艳梅王巍黄贵喜常湛耿广
- 关键词:心率震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恶性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