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小娟 作品数:14 被引量:67 H指数:5 供职机构: 北京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腹腔镜下经胆囊管汇人部微切开途径行胆道探查术在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对比分析老年患者及非老年患者采用腹腔镜下经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途径行胆道探查术(LTM—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以评价LTM—CBDE治疗老年患者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07年3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普通外科行LTM—CBDE患者的临床资料128例,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50例,非老年组(〈65岁)7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比较老年组及非老年组患者的术前并发症、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既往腹部手术史、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中转开腹、术后并发症、残余结石、复发结石和死亡等情况。结果老年组的术前并发症(41例比28例)显著多于非老年组(χ2=26.063,P=0.000),ASA评分(2.5±0.7比1.8±0.6)也显著高于非老年组(t=-6.030,P=0.000)。而在既往腹部手术史、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术后并发症、复发结石等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取净结石,无中转开腹和死亡病例。结论LTM—CBDE治疗老年患者胆总管结石是安全有效的,对于临床情况评估适合的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LTM—CBDE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牛小娟 宋京海 陈剑 贺修文 龙海空 乔江春 韦军民关键词:胆总管结石 胆道外科手术 腹腔镜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胆道探查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 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胆道探查术(LTM-CBDE)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5年6月北京医院收治的142例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3例,女59例;平均年龄(68±4)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LTM-CBDE组62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组49例,开腹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开腹)组31例。3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3组均取净结石,无结石残留。LTM-CBDE组手术时间(155±11)min明显短于LCBDE组的(166±10)min(LSD-t=-5.043,P<0.05)。LTM-CBDE组术后住院时间(5.7±1.1)d明显短于LCBDE组的(7.3±1.7)d和开腹组的(8.3±1.9)d(LSD-t=-5.448,-7.724;P<0.05)。LTM-CBDE组、LCBDE组、开腹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11/62)、18%(9/49)、42%(13/31),LTM-CBDE组明显低于开腹组(χ2=7.777,P<0.05)。LTM-CBDE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2%明显低于开腹组的13%(χ2=5.072,P<0.05),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期间LTM-CBDE组、LCBDE组胆总管结石复发各1例,均经ERCP取石成功。结论 LTM-CBDE治疗老年患者胆总管结石是安全、有效,具有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 宋京海 牛小娟 陈剑 贺修文 龙海空 韦军民关键词:胆总管结石 腹腔镜 手术后并发症 T细胞免疫球蛋白结构域相关分子1在炎症性肠病小鼠不同部位淋巴细胞中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探讨T细胞免疫球蛋白结构域相关分子(TIM)1在炎症性肠病小鼠不同部位淋巴细胞中表达的变化.方法 将20只雄性BALB/C小鼠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只.观察组饮用4%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10 d诱发急性结肠炎,对照组小鼠以蒸馏水饲喂10 d.记录2组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和组织病理学损伤评分,提取外周血、脾脏、肠系膜淋巴结及肠黏膜固有层的淋巴细胞,并予计数,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的亚群比例及不同部位淋巴细胞中TIM-1表达情况.结果 第10天时,观察组小鼠体质量变化明显小于对照组[(84.8±9.1)%比(114.6±9.3)%],观察组小鼠的DAI、组织病理学损伤评分、脾脏和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11.2±0.8)分比(0.0±0.0)分、(8.8±0.8)分比(0.0±0.0)分、(93.6±21.9)&#215;106个比(53.3 ±11.9) &#215;106个;(5.6±1.2)&#215;106个比(2.1±0.5)&#215;106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肠系膜淋巴结中和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计数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小鼠脾脏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IM-1+/CD4+和TIM-1 +/CD8+细胞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中TIM-1 +/B220+细胞的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233±0.005)%比(60.164 ±0.109)%,P<0.05].结论 在DS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模型中,急性期脾脏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数量均明显升高,TIM-1在急性期阶段外周血中B细胞上表达明显升高. 安琦 牛小娟 阎凯 李尧 汪欣 宋京海关键词:炎症性肠病 辅助性T淋巴细胞 老年患者胆总管结石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14 2017年 胆总管结石是老年患者中的常见病之一。近20年来,微创技术发展迅速,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不同的选择,包括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等。合理的选择治疗手段对于减少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并改善其预后有很大帮助。 牛小娟 宋京海关键词:老年 胆总管结石 外科胆道感染病原菌单中心30年变迁 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调查单个中心外科胆道感染病原菌30年的变迁和药物敏感性变化。方法选择北京医院1981—1984、1988—1998和2003—2013三个时间段各100例接受胆总管探查手术患者。术中穿刺胆总管获得胆汁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实验检查,分析胆道病原菌的变化过程以及药物敏感性的变化。结果1981—1984年胆汁培养结果以大肠埃希菌(59.2%)和克雷伯菌(28.9%)为主,两者的混合感染比例为16.9%;1988—1998年细菌种类显著增加,大肠埃希菌(33.1%)和克雷伯菌(16.5%)虽排在前,但总比例降至50%以下,混合感染(21.0%)以大肠埃希菌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常见。2003—2013年细菌种类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61.8%),大肠埃希菌(20.1%)和铜绿假单胞菌(10.4%)居前,总比例下降;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显著增加,其中屎肠球菌(22.2%)成为比例最高的细菌。混合感染显著增加(36%),超过半数是大肠埃希菌合并屎肠球菌;真菌比例(5.6%)较80和90年代显著增加。结论近年来胆道感染病原菌种类发生显著变化,革兰阳性菌和真菌显著增加。临床应根据细菌药敏实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 吕骅 朱明炜 牛小娟 崔红元 乔江春 胡云建关键词:胆道感染 病原菌 药敏试验 耐药率 尖吻蝮蛇血凝酶在乳腺癌手术创面的止血作用 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评价尖吻蝮蛇血凝酶对乳腺癌手术患者的止血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随机、盲法、对照的研究设计,共纳入符合入排标准并获得知情同意的乳腺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研究组于术前20 min静脉注射尖吻蝮蛇血凝酶2 U,术后4和24 h再次注射2 U,对照组对应时间给予生理盐水;观察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1~3 d创面引流量及创面总引流量;同时观察凝血功能变化和安全性,以及临床结局指标。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95.0±48.3)g较对照组(144.8±105.4)g显著减少(t=-2.07,P=0.044);研究组术后创面总引流量(166.7±71.2)g显著少于对照组(251.4±166.3)g(t=-2.29,P=0.029);凝血功能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未出现血栓等并发症;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92±2.32)d比(15.00±3.53)d,t=-1.057,P=0.297]。未出现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尖吻蝮蛇血凝酶对乳腺癌手术创面的止血作用较好,未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有较好的安全性。 陆旭 杨鑫 朱明炜 华彬 牛小娟 肖文政 韦军民关键词:尖吻蝮蛇血凝酶 乳腺癌手术 凝血功能 静脉血栓 随机对照研究 葡聚糖硫酸钠诱导BALB/c小鼠肠炎模型淋巴细胞功能状态研究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利用BALB/c小鼠建立葡聚糖硫酸钠(DSS)肠炎模型,分析其免疫特点。方法对BALB/c小鼠连续应用4%DSS9d,建立肠炎急性期模型。恢复饮用水7d,建立肠炎恢复期模型。定期称重,观察病理标本,测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外周血和结肠固有层淋巴细胞的数目、亚群及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结果DSS引起脾脏[(90.1±15.2)×10^6个比(49.8±17.1)×10^6个,P〈0.01]和肠系膜淋巴结[MLN,(15.9±3.0)×10^6个比(5.5±2.2)×10^6个,P〈0.05]淋巴细胞数目下降,脾脏(1.7±0.2比2.8±0.7,P〈0.01)和MLN(2.5±0.5比4.0±0.5,P〈0.01)中CD4^±/CD8^±比例上升,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IL)-2[脾脏:(3.9±0.7)ng/ml比(1.3±0.2)ng/ml,P〈0.01;肠黏膜固有层(CLP):(41.7±8.3)ng/ml比(2.0±0.2)ng/ml,P〈0.01]和干扰素(IFN)-γ[脾脏:(12.7±1.7)ng/ml比(6.8±0.8)ng/ml,P〈0.01,CLP:(47.9±6.2)ng/ml比(17.2±3.3)ng/ml,P〈0.01]分泌减少,而对IL4和IL-10细胞因子分泌没有显著影响。DSS可抑制小鼠淋巴细胞增殖,促进MLN淋巴细胞凋亡。结论DSS能够引起BALB/c小鼠Th1/Th2失衡,改变肠道和全身的免疫状态。 阎凯 宋京海 牛小娟 安琦 李尧 石文征 王建业关键词: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葡聚糖硫酸钠 炎症性肠病的生物治疗进展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以慢性肠道炎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候群,其复杂的免疫机制始终困扰着临床治疗.IBD病理反应通常与适应性和固有免疫系统的变化紧密相关.随着对IBD免... 牛小娟 许静涌 宋京海关键词:生物治疗 炎症性肠病 乳腺原发神经内分泌癌与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类型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探讨乳腺原发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7年6月北京医院乳腺中心收治的27例乳腺原发神经内分泌癌和1025例非Ⅳ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类型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两种病理类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以及随访结果,分析乳腺原发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本组乳腺原发内分泌癌占所有浸润性乳腺癌的比例为1.4%(27/1923),神经内分泌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检测结果显示88%(22/25)的病例表达嗜铬素A,72.7%(16/22)的病例表达突触素,嗜铬素A和突触素的表达与预后未见明确相关性(P>0.05)。与非Ⅳ期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类型相比,乳腺原发神经内分泌癌的发病年龄更高(中位年龄分别为71岁、56岁,P<0.001),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的阳性表达比例有增高趋势(雌激素受体阳性率分别为92.6%、77.6%,P=0.063;孕激素受体阳性率分别为85.2%、73.9%,P=0.184)。两组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相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免疫组化标记物表达的差异可能影响其检出率;雌孕激素受体的高表达预示内分泌治疗可作为乳腺原发神经内分泌癌的重要治疗手段。 华彬 杨鑫 何淑蓉 张伟 牛小娟关键词:临床病理学 预后 腹腔镜下经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途径胆道探查术在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胆总管结石是老年患者中的常见病之一.腹腔镜下经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途径胆道探查术(laparoscopic transcystic approach with micro-incision of the cystic... 牛小娟 宋京海 陈剑 贺修文 韦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