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楼如云

作品数:12 被引量:85H指数:7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环流
  • 3篇谱分析
  • 3篇夏季
  • 3篇海流
  • 2篇海流观测
  • 1篇地转流
  • 1篇东北部
  • 1篇中国近海
  • 1篇三维数值模拟
  • 1篇上层环流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水文
  • 1篇平均流速
  • 1篇气旋
  • 1篇卫星资料
  • 1篇温盐
  • 1篇夏季环流
  • 1篇流场
  • 1篇吕宋
  • 1篇吕宋海峡

机构

  • 12篇国家海洋局第...

作者

  • 12篇楼如云
  • 11篇袁耀初
  • 7篇王康墡
  • 6篇王惠群
  • 4篇陈洪
  • 3篇苏纪兰
  • 2篇管卫兵
  • 2篇卜献卫
  • 2篇刘勇刚
  • 1篇吴日升
  • 1篇廖光洪
  • 1篇林明森
  • 1篇王桂华
  • 1篇赵进平

传媒

  • 8篇海洋学报
  • 2篇中国科学(D...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洋温盐场与流场动力调整过程及海流计算方法研究
王惠群楼如云管卫兵
该项目着力研究由温、盐剖黄面资料推导出观测海区三维环流结构的正确步骤与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黄海、东海及南海模部分海域的环流计算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研究发现,选择合适的三维式固然重要,但最关键是要了解选定模式的特性并合理配...
关键词:
关键词:海流计算方法
用广义随底坐标海洋模式研究南海2000年夏季环流被引量:5
2003年
基于 2 0 0 0年 8月在南海调查航次得到的水文资料 ,首次采用广义随底坐标形式的改进POM模式对南海夏季环流进行了数值研究 .用正交曲线性水平网格覆盖观测区域 ,在垂向上对近表海面层次采用近似z坐标 ,而近底层则为随底坐标 .在计算海区实际地形及假设的水平均匀而垂直层化的密度分布下 ,实施的两个数值计算试验表明 ,本模式采用的垂直坐标方案比传统的σ坐标方案优越 ,随底坐标模式因压力梯度项在起伏地形下产生的系统计算误差将变得十分的微小 .在南海 2 0 0 0年夏季环流的实际计算中 ,首先对观测资料进行了 6 0d的诊断计算 ,然后在诊断已得到的动力场结果基础上 ,又进行了 1 0d左右的预报运行得到半诊断结果 .从计算结果来看 ,它依赖于参数Cvis与Cdif的选择 ,特别是参数Cvis,文中取值为Cvis=Cdif=0 0 8.比较诊断与半诊断两个计算过程的结果 ,它们在定性上较为一致 ,在定量上有些差别 .这是因为半诊断计算的方法对密度场作适当的动力调整 ,使其与地形、风场等更加匹配 .在大尺度环流结构不受影响的情况下 ,尽可能地消除了小尺度噪声 ,可使计算得到的流场更为清晰 .2 0 0 0年 8月南海计算区域环流的最大特点是多涡结构 ,其中有些反气旋暖涡和气旋式冷涡相间分布 .在越南东南海域自表层至 1 0 0 0m水?
王惠群袁耀初管卫兵楼如云王康墡
关键词:POM模式夏季环流三维数值模拟
1998年冬季南海上层环流诊断计算被引量:24
2004年
基于1998年11月28日至12月27日的调查航次的CTD资料,采用P矢量方法对调查期间南海环流进行了诊断计算,也对比了在此期间TOPEX/ERS卫星高度计SSH的资料,得到了1998年冬季南海上层环流的以下一些重要特征.(1)南海中部环流系统主要特征:在冬季越南近岸出现西边界南向射流.这支沿岸南向射流以东、114°E以西存在一个尺度大的、显著气旋式环流,它位于南自10°N左右北至16°N附近区域.在区域东中部存在一个尺度不大的、较弱的反气旋暖涡.该反气旋涡中心约位于14°N附近.在上述强的气旋式环流涡与较弱的反气旋式环流涡之间,存在一支强的、逆风方向的,即偏东北方向的海流.上述是冬季南海中部基本流态,并与200m处水平温度分布与密度分布有很好的对应.产生上述基本流态的动力原因有两个:1)在偏东北季风作用下,与地形变化相互作用,是本文首次提出的,并指出,其动力原因与冬季黄海暖流形成机制有相似之处;2)由于斜压场与地形的联合效应(JEBAT).(2)在海区南部存在一个反气旋式环流,在加里曼丹岛西北还有一个尺度不大、冷的气旋式涡.(3)南海北部环流系统:1)在吕宋岛西北明显地存在一个气旋环流系统,并有3个冷水中心;2)在此气旋式环流系统的一个冷水中心(约19°30′N,119°30′E)以西,存在一个反气旋式涡;3)
袁耀初卜献卫楼如云苏纪兰王康墡
关键词:环流气旋数值模拟
南海东北部450m以浅水层与深层海流观测结果及其谱分析被引量:19
2002年
基于在南海东北部锚定测流站在450m以浅Long Ranger ADCP测流长达77d的资料,以及在2000与2300m处深层流长达7个月左右的测流资料,进行了谱分析与计算.得到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比较50~400m处海流的月与季节变化,它们的变化趋势是较为一致的.从日平均流速前进矢量图,其流速在大部分时间是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变化.这与从对海表面高度作定性分析的结果大致符合,海表面高度来自CCAR对TOPEX/ERS-2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日与月平均流速都在11月份最大,10月其次,8月最小.(2)在2000与2300m处日与月平均流速平均地1月最强,9月次强,8月最弱.从季节变化来看,冬季(1~3月)流速最强,秋季其次,夏季最弱.(3)潮流随深度变深有所变化,在上层全日潮峰值要高于半日潮峰值,但在200~400m处半日潮峰要高于全日潮峰值.在450m以浅它们的振动皆以顺时针方向为主.在1500m以深全日潮峰值又高于半日潮峰值.(4)发现自50~2300m都存在2个多月周期振动,其中在450m以浅水层振动周期皆为75d,其振动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在2000与2300m处振动周期分别为68与69d,其振动方向也是以逆时针方向为主.(5)揭示在450m以浅水层随深度变深,振动周期有变化,例如f>0时在50与100m处存在22与15d左右的显著振动.但随深度增加,在200~400m处这些周?
袁耀初赵进平王惠群楼如云陈洪王康墡
关键词:南海东北部谱分析平均流速
2002年春季吕宋海峡海流:观测与改进逆模式计算被引量:9
2005年
基于2002年春季航次在吕宋海峡海域锚碇测流站(20°49′57″N,120°48′12″E)200,500与800m处锚碇测流以及CTD观测,采用改进逆方法对调查海域进行海流计算.(1)主要观测的结果:1)在200m处,观测期间海流平均速度为(47.4cm/s,346°).在500m处,海流观测期间平均速度为(20.3cm/s,350°).这些都表明黑潮在吕宋海峡锚碇测流站200和500m处向西北方向入侵南海.2)在800m处,海流观测期间平均速度为(1.2cm/s,35°),它的方向为东北向.比较每层实测流结果,表明800m层海流状况与200和500m层流况不同.3)在观测期间,200,500和800m处,日平均流速在4月皆比3月时要强.4)在调查海区西部的中间区域存在一个高密、冷水中心(HDCW),其中心位置位于断面A的水文站3附近.5)在调查海区东南区域存在一个低密、暖水(LDWW)中心,其中心位置位于断面B的水文站8附近.(2)主要计算结果:1)通过断面B的偏北方向与偏南方向的流量分别为32.48×106m3/s(包括反气旋涡的流量)与3.34×106m3/s.因此通过断面B的净北向流量为29.14×106m3/s.2)通过断面A的东向与西向的流量分别为16.71×106m3/s与8.57×106m3/s(包括气旋涡的流量).因此,通过断面A的净东向流量为8.14×106m3/s.3)通过断面M北向的净流量为24.68×106m3/s.4)
袁耀初楼如云刘勇刚苏纪兰王康墡
关键词:海流观测
2002年春季吕宋海峡海流观测及其谱分析被引量:2
2005年
基于2002年春季航次在吕宋海峡海域锚碇测流站(20°49′57″N,120°48′12″E)200,500与800m锚碇测流水层观测流,进行的海流特征分析与最大熵方法谱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在200m处,观测期间海流平均速度为(47.4cm/s,346°),最大观测海流速度Vmax和最大日平均海流速度Vd,max分别为(103.8cm/s,10°)和(71.6cm/s,339°);在500m处,观测期间平均流速为(20.3cm/s,350°),最大观测海流速度Vmax和最大日平均海流速度Vd,max分别为(74.1cm/s,17°)和(39.1cm/s,317°).这些都表明黑潮在吕宋海峡锚碇测流站200和500m处向西北方向入侵南海.(2)在800m处,观测期间平均流速为(1.2cm/s,35°),最大观测海流速度Vmax和最大日平均海流速度Vd,max分别为(10.8cm/s,76°)和(4.7cm/s,46°).这些都表明,它们的流向皆为东北向.比较在每层实测流的结果,表明在800m层海流状况与200和500m层海流状况是不相同的,流速随深度变深明显减弱,流向向右偏转.(3)在观测期间200,500和800m处,日平均流速在4月皆比3月时要强.(4)在200~800m潮流随深度变深有所变化,除了在500m处f<0情况全日潮峰值高于半日潮峰值以及对于半日潮以逆时针方向为主以外,其余情况在200~800m水层半日潮峰值都要高于全日潮的峰值,并且皆以顺时针方向旋转为主.(5)在200~800m水层都存在15d以上或14d左右的周期振动,例如在逆时针方向分量谱(f>0)在200,500m处存在19d左右的周期振动;在800m处存在14d左右的周期振动(f<0).(6)在200~800m处都存在4~6d周期天气过程的振动和2~3d周期振动.还都存在34.5h左右惯性振动周期,它的振动方向为顺时针方向.(7)通过交叉谱的计算,揭示:1)200与500m层两组流速时间序列对于半日潮周期、全日潮周期、15d以上的周期振动、2~3d的周期振动等都有很好的相关性,且对15d以上的长周期振动几乎是同步的;2)500与800m层两组流速时间序列对于4~6d天气过程的周期�
袁耀初王惠群楼如云陈洪王康墡
关键词:吕宋海峡
采用观测与卫星资料得到的地转流和谱分析研究2002年春季吕宋海峡海流的变化被引量:4
2009年
基于自2002年3月17日至4月15日在锚定测流站平均位置(20°49′57″N,120°48′12″E)处观测海流,在吕宋海峡从卫星绝对地形导出的地转流(简称为卫星地转流)以及采用最大熵方法作谱分析,研究了吕宋海峡海流的结构和变化.在锚定测流站处亚潮流表明,当水深增大时,流速减少,流向则以反气旋方向旋转.这揭示在上层海流向南海进入,而在中层南海水向太平洋流出.在吕宋海峡海流的垂直结构充分地显示吕宋海峡的三明治结构,虽然在海底附近水层并未进行观测.谱分析结果表明存在以下显著的谱峰周期:(ⅰ)在垂向方向上潮流变化;(ⅱ)在200和500m处,对于频率f>0和f<0的两种情况,都存在周期约为4~6d,而在800m处只在f>0情况下存在上述周期;(ⅲ)在200,500和800m处,对于f>0和f<0两种情况都存在周期约为2~3d.上述结果揭示吕宋海峡海流自表层至800m整个水体都存在显著的天气尺度的变化.从观测流和水文与卫星观测都揭示在2002年春季吕宋海峡并不存在黑潮流套.
袁耀初廖光洪王惠群楼如云陈洪
关键词:谱分析
2000年夏季南海环流的改进逆方法计算被引量:14
2004年
基于2000年8月航次在南海调查资料,采用改进逆方法,并结合TOPEX/ERS分析的SSH分布,获得以下的主要结果:(1)南海中部和西南部环流系统主要受反气旋环流所支配.主要有越南东南反气旋涡W1,其水平尺度约为300km,垂向深度可达1000m以深,流速很强,其最大流速为79cm/s左右,还有暖涡W2以及吕宋岛西南反气旋涡环流系统W3.其次,在反气旋涡W1与W2之间还存在气旋式涡C1.其水平尺度比暖涡W1小得多,流速也较强.两涡W1与C1之间存在一支南向流,它们组成一个准偶极子.(2)在暖涡W1的西侧存在西边界流,即北向射流,其流速很强,约在12°N流向转向东北.(3)南海北部环流系统主要受气旋环流所支配.在断面N2附近及以北存在一个气旋式环流系统.其次,在海南岛东南存在一个尺度不大的反气旋环流系统.(4)南海东南部环流系统主要受气旋环流所支配.主要有在巴拉望岛以西存在尺度较大的气旋环流系统,以及暖涡W1东南存在一个气旋环流系统.其次,在加里曼丹岛西北还存在范围不大的反气旋环流.(5)比较1998年夏季航次与2000年夏季航次时计算结果,虽然它们在定量上有些变化与差别,但在定性上它们的环流结构有十分相似之处.这表明,南海环流具有明显的季节特性.(6)比较2000年夏季南海水文结构,流函数分布以及TOPEX/ERS的SSH分布。
袁耀初刘勇刚楼如云苏纪兰王康墡
关键词:南海环流夏季
中国近海环流形成变异机理、数值预测方法及对环境影响研究-南海季风环流及其变异机理
袁耀初王康墡郭小钢王惠群陈洪林明森王桂华吴日升楼如云靖春生
基于强化观测的现场资料,运用现今较为成熟和合适的几种海洋模式对南海海洋环流和温盐场结构进行三维时空变化模拟,并进行动力学分析,以阐明东亚季风控制下的南海风生和热盐环流形成的物理机制,揭示其变异机理。特别夏季与冬季环流的流...
关键词:
1995与1996年夏季琉球群岛两侧海流被引量:7
2004年
基于1995,1996年夏季日本调查船的观测资料,采用P矢量方法对琉球群岛两侧的海流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黑潮为琉球群岛以西海域的一支东北向强流,1996年夏季的流速比1995年夏季的强,在深层出现南向逆流.黑潮东、西两侧分别存在一个反气旋式暖涡和一个弱的气旋式冷涡.1995年夏季,琉球群岛以东,从表层至以下层都存在一支沿岸北上的海流,即琉球海流.该海流来自黑潮分支,为本海区的一个主要物理特征.琉球海流以下出现弱的南向流.冲绳岛以东海域,在25°~25°30′N,128°30′~129°10′E附近从表层至700m水深存在一个中尺度的反气旋式暖涡.在温、盐水平分布图上,对应的出现一个较高温、低密水块.1996年夏季,冲绳岛西南海域存在一个中尺度的反气旋式暖涡和一个气旋式冷涡,形成一个偶极子,中间为较强的南向流,该现象为本海区的一个重要物理特征,属首次报道.冲绳岛以东表层主要被南向流控制,琉球海流不明显.200m以深在近岸出现北向流,这表明琉球海流的核心位于次表层.琉球海流的下面出现南向流.计算海区东北部从表层到700m水深出现一个中尺度的反气旋式暖涡,与1995年夏季时比较,其位置向北移动.此外在1996年夏季从近表层到深层,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等温线、等盐线波动很大,例如在C断面上冷、暖涡相间出现。
楼如云袁耀初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