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中使用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与旋转高屈曲型假体治疗骨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68例骨关节炎患者施行TKR手术,其中应用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32例38膝,旋转高屈曲型假体36例44膝,通过测量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活动度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knee surgery score,HSS)对两种假体置换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68例患者获随访3~26个月,平均19个月。根据HSS评分标准,末次随访时优47例(69.1%),良17例(25.0%),可4例(5.9%),总优良率94.1%。两组之间术前活动度以及术前、末次随访时HS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旋转高屈曲型假体组在末次随访活动度方面较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组为高(P<0.05)。结论高屈曲度人工膝关节假体在运动学上有潜在的优势,有助于改善关节功能,减轻接触应力和假体磨损;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手术方式简单、疗效肯定、术后并发症少,对不需要从事高屈曲活动、经济较为困难以及高龄患者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假体。
目的研究肩袖损伤患者采用肩关节镜对手术前后关节功能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肩袖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肩关节镜手术进行肩袖重建。分别采用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和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对患者术前和术后7 d、术后3个月的肩关节功能和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行关节镜手术的肩袖损伤患者术后7 d和术后3个月的UCLA疼痛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前侧屈曲、外展屈曲及体侧外旋程度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7 d和术后3个月的ConstantMurley疼痛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行肩袖重建术治疗肩袖损伤,具有手术损伤小、术后疼痛程度低、肩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势。
目的:探讨前侧入路在肥胖症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在揭阳市人民医院骨外一科行THA治疗的45例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前侧入路组(A组)和后外侧入路组(B组)。其中A组18例,男6例,女12例;平均年龄(61±6)岁。B组27例,男8例,女19例;平均年龄(63±6)岁。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Harri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假体位置和角度等指标。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的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A组手术时间为(75±11)min,明显长于B组的(57±9)min(t=6.457,P<0.05);A组术中出血量为(312±58)ml,明显少于B组的(376±79)ml(t=2.876,P<0.05);A组术后下地时间为(1.4±1.2)d,明显早于B组的(2.2±1.4)d(t=3.156,P<0.05)。术后6个月,A组患者的假体前倾角和外展角分别为(17±7)°和(39±9)°,与B组的(18±8)°和(3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6、0.947,P>0.05);A组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3±16)分,与B组的(85±1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7, P>0.05);A组患者髋关节脱位、下肢血栓形成、切口非感染性并发症和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0.0%(0/18)、11.1%(2/18)、11.1%(2/18)和5.5%(1/18),与B组的7.4%(2/27)、14.8%(4/27)、18.5%(5/27)和7.4%(2/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05、0.131、0.467、0.061,P>0.05)。结论在THA中采用前侧入路能较好地保护肥胖症患者的周围软组织,创伤性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