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阳
- 作品数:24 被引量:113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胚胎干细胞微环境增强人角膜缘干细胞的干性和抑制凋亡的机制被引量:3
- 2015年
- 背景 成体干细胞的命运与其生存的微环境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胚胎干细胞(ESCs)微环境能增强人角膜缘干细胞(LSCs)的干性,其作用机制是研究热点. 目的 探讨干细胞微环境增强LSCs的干性及其抑制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将129小鼠ES细胞株(E14细胞)分别用CnT-20培养液和CnT-20+体积分数20% ES(ESC-CM)培养液进行培养和传代.采用新鲜供体人角膜缘组织块培养法,分别用CnT-20培养液和ESC-CM培养液培养和传代LSCs,细胞经固定后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克隆形态并计算克隆形成率(CFE).ESC-CM培养组细胞分别转染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 siRNA(19-25nt siRNA)或siRNA(sc37007),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siRNA转染前后细胞中端粒酶的表达和活性氧簇(ROS)的产生情况;采用RT-PCR、免疫荧光技术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干细胞标志物p63、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ABCG2)、整合素β1(integrin β1)和细胞分化标志物细胞角蛋白3(CK3)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黏着斑激酶(FAK)、Akt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及其磷酸化蛋白以及p21蛋白的改变. 结果 ESC-CM培养组LSCs可传至第8代,CFE为(7.6±0.6)%,CnT-20培养组传至第6代,CFE为(5.6±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4,P=0.011);ESC-CM培养组第2、3、4、5、6代LSCs的凋亡百分比均明显低于CnT-20培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iRNA-F转染细胞的凋亡率为(7.7±1.3)%,明显低于siRNA-TERT转染细胞的(32.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88,P=0.000).ESC-CM培养组与CnT-20培养组的原代LSCs 中干细胞标志物mRNA及其蛋白、TER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ESC-CM培养组CK3 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
- 刘志平沙翔垠王智崇李朝阳刘颖周瑾
-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端粒酶角膜缘干细胞凋亡
- 胚胎干细胞微环境对人角膜上皮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 周瑾雷鹏李朝阳陈芬
- 封开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研究
- 本论文以封开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实施情况为研究点,采用个案研究的体例,详细介绍了封开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有关产业转移理论,深入分析了存在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借鉴有关学者对珠三角产业转移研究的成...
- 李朝阳
- 突变型K5重组蛋白抑制小鼠肝癌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的作用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体内实验观察人纤溶酶原K5缺失突变体Ⅰ(K5 mut1)对HepA小鼠肝癌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大肠杆菌中表达,组氨酸结合柱亲和层析、纯化获得K5 mut1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鉴定其表达;建立皮下种植肝癌小鼠模型,腹腔注射不同剂量K5 mut1重组蛋白,检测抑瘤率及肝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结果: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获得K5 mut1纯化蛋白;K5 mut1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小鼠肝癌(HepA)实体瘤生长,不同剂量K5 mut1治疗组肝癌组织MVD低于对照组,并随K5 mut1用药剂量增加而降低。结论:K5 mut1具有抑制小鼠肝癌生长的作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可能是K5 mut1抑制肿瘤生长的主要机制。结果提示K5 mut1具有治疗肝癌的潜在临床价值。
- 杨霞王青松程锐李朝阳蔡卫斌杨中汉李民友何光耀高国全
- 关键词:纤维蛋白溶酶原新生血管化病理性
- 氯替泼诺治疗干眼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5
- 2012年
- 目的 观察局部使用0.5%氯替泼诺滴眼液在治疗中度干眼病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我院门诊按照国际干眼症研究组(DEWS)标准分级为2及3级干眼病患者34例(68只眼),按级分层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8只眼(氯替泼诺组)、对照组30只眼(环孢素A组),分别予以0.5%氯替泼诺滴眼液或1%环孢素A滴眼液(2次/d)以及0.2%卡波姆眼用凝胶(4~6次/d)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6、8周观察患者的自觉症状、角膜荧光素染色(FL)、眼表炎症体征、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 Ⅰ试验(SⅠt)及眼压,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8周行结膜印迹细胞检测.各项指标比较采用x2检验和t检验.结果 治疗2周后,氯替泼诺组与环孢素A组患者症状评分均值明显降低(14.7±3.4、21.9 ±5.2),较治疗前(37.2±5.6、35.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3.63; P<0.01).治疗4周后两组眼表炎症体征均减轻,FL评分均值为4.5±1.6和4.8±1.7、较治疗前(6.9±3.2、7.6±2.4)明显降低.治疗8周后氯替泼诺组与环孢霉素组的杯状细胞平均密度分别由(181.2±16.1)和(179.4±17.5)个/mm2增至(348.6±22.5)和(360.4±27.8)个/mm2,平均BUT均较治疗前延长(t=16.9,16.3;P <0.05).两组各时间点的SⅠt及NCT均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76,P>0.05).结论 局部使用0.5%氯替泼诺滴眼液治疗干眼病安全有效.
- 万鹏霞王晓然宋亦悦李朝阳段虎成张伟刘钊王智崇
-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类雄二烯类干眼病
- 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联合玻璃酸钠治疗干眼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评估应用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治疗干眼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门诊就诊的患者57例(57只眼)。随机分为三组:A组,予以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4次/d);B组,予以0.1%玻璃酸钠滴眼液(4次/d);C组,予以0.1%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4次/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观察患者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丽丝胺绿染色、角膜素荧光染色(FL)、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测试(schirmertest)和结膜印迹细胞检测,各项指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治疗后2周,A、C组较治疗前OSDI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C组较其它两组OSDI评分平均值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A、C组丽丝胺绿染色和F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B组丽丝胺绿染色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A、C组与治疗前相比,ST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A、C组与B组之间比较,sT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中的9例轻度干眼患者经治疗4周后,结膜杯状细胞密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应用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安全且有效。
- 桑璇王晓然汪晨洁李朝阳杨柳刘颖黄哲茜刘嘉慧王智崇
- 关键词:玻璃酸钠干眼
- 基于DEA模式的广东省中小学校体育效率研究
- 研究目的:2022年7月教育部通告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达标优良率达33%,这与2019年国务院要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优良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的标准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提高学校体育效率可以提高学校体育...
- 李朝阳李星乐牛子雯
- 关键词:学校体育
- 维生素A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后结膜杯状细胞的影响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探讨维生素A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后结膜杯状细胞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模型,随机分3组:A、B、C组为SD-Wistar大鼠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SD鼠为受体,Wistar鼠为供体,其中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维生素A)诺沛凝胶滴眼液组,C组为0.1%地塞米松滴眼液组,另设D组为正常眼组。术后不同时间裂隙灯显微镜记录及比较各组角膜移植排斥指数(RejectionIndex,RI)。通过结膜组织学切片HE、PAS染色,并运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对结膜上皮杯状细胞数量及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观察期间检测结膜杯状细胞发现,A、B、C组杯状细胞数量均少于D组(P<0.01),A、B、C组内部比较,以C组数量为多,其次为B组,有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维生素A具有保护角膜移植引起的结膜杯状细胞减少的作用。
- 张悦刘祖国陈小平张适虞东芳李朝阳
- 关键词:维生素A角膜移植杯状细胞
- 纤溶酶原K5抗血管增生活性依赖其完整Kringle结构域被引量:6
- 2006年
- 根据K5蛋白(Pro451—Ala541)的结构特征和二硫键分布特点,设计K5的两个缺失突变体K5 mut1(Cys461—Cys540,保留K5 kringle环3个完整二硫键但去除N端和C端多余氨基酸)和K5mut2(Cys482—Cys535,打开kringle环,只保留2个二硫键).以野生型人纤溶酶原K5 cDNA为模板,用PCR方法得到编码缺失突变体的DNA片段,定向克隆入pET22b(+)质粒载体,重组体转化进大肠杆菌BL21(DE3),诱导表达,产物经亲和层析和高浓度甘油透析纯化后进行鉴定和生物活性测定.K5 mut1蛋白特异性抑制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且活性强度是完整的K5蛋白2倍;K5mut2对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无显著抑制作用.结果提示,完整的Kringle结构(包含3个二硫键)是维持人纤溶酶原K5抗血管增生活性的必需结构域,而K5分子中Kringle结构域外的N端和C端氨基酸臂则并非其活性所必需.
- 李朝阳蔡卫斌杨中汉杨霞宋志宏周世豪李明友刘祖国高国全
- 关键词:纤溶酶原KRINGLE缺失突变体
- 碱烧伤后角膜新生淋巴管与炎症反应指数间的关联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 探讨角膜碱烧伤后的角膜新生淋巴管与炎症反应指数间的关联.方法 实验研究.制备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采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5'-NA-ALP)双重酶组织化学染色及全角膜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碱烧伤后1、3 d,1、2、3、4、5、6、7及8周的角膜新生淋巴管和血管的动态变化,并进行淋巴管计数(LVC)和血管计数(BVC).同时,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炎症反应的变化,记录炎症反应指数(IF),并比较LVC和IF之间的关联.11例人角膜取自碱烧伤后行角膜移植的11例患者.淋巴管内皮细胞受体(LYVE-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标记人角膜中的新生淋巴管,LVC和IF之间的关联运用Pearson's相关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角膜中存在淋巴管和不存在淋巴管的患者之间IF、炎性细胞计数、碱烧伤病史、年龄的差异.结果 碱烧伤后,角膜基质层存在着新生淋巴管.碱烧伤后3 d时出现角膜新生淋巴管,2周末达到高峰,5周末消退.新生淋巴管的出现滞后于炎症反应,但先于炎症反应和新生血管而消退.LVC与IF之间呈正相关(r=0.572,P<0.01).11例患者中3例存在着角膜新生淋巴管.与另8例角膜中无新生淋巴管的患者相比,前者IF显著性升高(t=3.28,P<0.05)、炎性细胞计数显著性增加(t=2.42,P<0.05),年龄显著性下降(t=2.62,P<0.05),而碱烧伤病史无显著性差异(t=1.28,P>0.05).结论 角膜碱烧伤后有淋巴管生成,角膜新生淋巴管和炎症反应指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 凌士奇黎韦华徐建刚邝文辉李朝阳
- 关键词:角膜眼烧伤淋巴管生成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