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丹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出血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痉挛
  • 1篇盐酸
  • 1篇盐酸氟桂利嗪
  • 1篇再出血
  • 1篇神经保护
  • 1篇神经保护作用
  • 1篇生物材料
  • 1篇生物医学
  • 1篇生物医学应用
  • 1篇实验性脑出血
  • 1篇天时
  • 1篇蛛网膜
  • 1篇蛛网膜下
  • 1篇蛛网膜下腔
  • 1篇蛛网膜下腔出...
  • 1篇蛛网膜下腔出...
  • 1篇阻滞剂
  • 1篇网膜

机构

  • 3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3篇李丹
  • 1篇汤顺清
  • 1篇王岩
  • 1篇王永贵
  • 1篇孙峰
  • 1篇张纯慧
  • 1篇刘彬
  • 1篇闫丽儒
  • 1篇李响

传媒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0
  • 1篇200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盐酸氟桂利嗪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观察盐酸氟桂利嗪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将SAH患者42例随机分为氟桂利嗪组(20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均于发病48h内接受治疗,对照组用脱水、止血等常规疗法,氟桂利嗪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氟桂利嗪5mg,3次/d口服,共3~4周。结果1个月内,氟桂利嗪组的CVS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再出血发生率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发病第14天时,氟桂利嗪组患者的病情级别及TCD检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氟桂利嗪防治SAH后CVS疗效确切,并能促进神经功能的尽快恢复,且无增加再出血的危险。
王永贵李丹孙峰刘彬
关键词:盐酸氟桂利嗪脑血管痉挛SAH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规疗法再出血天时
新型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被引量:1
2019年
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UCNP)是以一种遵循反Stokes定律的新型发光材料,具有发射光谱窄、稳定性好、发光强度高的光学特性,以及材料毒性低、荧光寿命长、抗光漂白能力强等化学性质。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UCNP在各个领域发挥出重要作用,尤其在生物医学应用中。文章简单介绍了UCNP的构成,重点综述UCNP在生物传感、生物成像、肿瘤治疗等生物医学应用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李丹李响汤顺清
关键词:生物医学生物材料发光材料
β阻滞剂对急性期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测定脑出血Wistar大鼠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内Ca2+浓度、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含量变化及美托洛尔(β-阻滞剂)对其影响,探讨β-阻滞剂对出血后神经细胞的保护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8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24h、48h、72h组)、药物治疗组(24h、48h、72h组)。采用大鼠断尾取血注入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模型组造模后即刻给予生理盐水1.5ml灌胃,药物治疗组造模后即刻给予美托洛尔100g/kg灌胃。采用Fura-2/AM荧光探针法测定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内Ca2+浓度、放射免疫方法(RIA)测定各组血浆CGRP及ET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内Ca2+浓度、血浆ET与CGRP含量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药物治疗组各时间点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内Ca2+浓度降低(P<0.05),药物治疗组24h ET、CGRP含量增高;48、42h ET及CGRP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3d内ET/CGRP比值药物治疗组比模型组偏低。结论 Ca2+、CGRP、ET参与了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美托洛尔(β-阻滞剂)可能是对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内Ca2+浓度及血浆CGRP、ET含量调节,使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内Ca2+浓度降低、血浆ET/CGRP比值接近正常,达到脑保护作用。
王岩闫丽儒纪辉张纯慧李丹董艳波
关键词:美托洛尔脑出血钙离子CGRP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