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玉兰

作品数:38 被引量:184H指数:8
供职机构:东莞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东莞市医疗卫生科技计划项目东莞市医疗卫生单位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2篇动脉
  • 11篇成像
  • 9篇体层摄影
  • 7篇低剂量
  • 7篇迭代
  • 7篇血管
  • 7篇造影
  • 7篇体层摄影术
  • 7篇256层CT
  • 5篇动脉成像
  • 5篇血管造影
  • 5篇肿瘤
  • 5篇鼻咽
  • 5篇鼻咽癌
  • 5篇X线
  • 5篇X线计算
  • 5篇X线计算机
  • 5篇256层螺旋...
  • 4篇多层螺旋CT
  • 4篇血管造影术

机构

  • 38篇东莞市人民医...
  • 1篇仁化县人民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38篇张玉兰
  • 20篇郑晓林
  • 18篇黄军荣
  • 11篇蔡庆文
  • 7篇王刚
  • 6篇张纯
  • 6篇吴伟艺
  • 5篇邹玉坚
  • 5篇张镇滔
  • 5篇吴凤英
  • 5篇张坤林
  • 5篇张旭升
  • 4篇梁满球
  • 4篇袁焕初
  • 4篇赖清媚
  • 4篇肖利华
  • 4篇袁灼彬
  • 4篇张秀华
  • 3篇李德维
  • 3篇陈文尖

传媒

  • 6篇中国CT和M...
  • 4篇《放射学实践...
  • 3篇广东医学
  • 3篇医学影像学杂...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实用医学影像...
  • 2篇世界肿瘤杂志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河北医学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中国医学文摘...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影像研究与医...
  • 1篇全国第十三次...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0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鼻咽癌调强放疗患者腮腺体积变化的影像学动态评估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CT和磁共振成像(MRI)探讨鼻咽癌调强放疗患者腮腺体积随剂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和特征。方法随机选取病理确诊鼻咽癌患者42例按入组标准进行调强放疗,在放疗前1周内,放疗中第1周、第3周、第5周、第7周以及放疗结束后1个月行腮腺CT及MRI扫描,将图像导入计划系统(TPS)工作站,逐层勾画腮腺并计算体积。采用SPSS软件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的腮腺体积变化,同时比较CT和MRI 2种检查方法对腮腺体积变化评估结果的差异。结果放疗中第1周CT、MRI扫描所测到的腮腺体积与放疗前1周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中第3周、第5周、第7周以及放疗结束后1个月CT、MRI扫描所测到的腮腺体积与放疗前1周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和MRI 2种扫描方法各时间点所测到的腮腺体积差异经配对t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癌调强放疗过程中,患者腮腺体积存在着较大的变化,放疗计划在治疗过程中应当进行动态调整,以降低出现肿瘤脱靶欠剂量和危及器官的过剂量照射等可能。
黄军荣张玉兰张雪芳赵正军张纯吴伟艺陈文尖
关键词:鼻咽肿瘤调强放疗腮腺
原发性肝癌的门静脉影像学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门静脉影像学特征。方法70例肝癌病人,术中行门静脉插管,并将埋植式给药装置(IDDS)埋植于切口旁侧腹壁皮下,术后经IDDS进行直接门静脉造影及摄片,分析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结果该研究方法可以良好显示门静脉系统,原发性肝癌门静脉造影主要影像学表现有肿瘤染色、肝内门静脉主支附近的细小分支异常增多呈“树叶征”样改变,门静脉分支伸入肿瘤内参与其血液供应、门静脉主干被癌栓部分或完全填塞而呈“线条征”、“螃蟹征”、“杯口征”或“蛇头征”样改变以及肝癌所伴随的门静脉高压症表现。结论原发性肝癌门静脉影像学特征的研究,既有助于肝癌诊断内容的完善,也有助于指导肝癌介入治疗的开展。
何强黄金荣张玉兰莫淑玲何惠卿王在国
关键词:肝脏肿瘤门静脉造影
对多排螺旋CT诊断卵巢癌腹膜转移的临床评价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在诊断卵巢癌腹膜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3 0例卵巢癌腹膜转移患者均行多排螺旋CT双期扫描 ,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由 3位腹部影像学医师评估CT所发现的转移灶数目 ,并与手术和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手术及病理发现腹膜转移部位包括累及右半膈 10例、右结肠旁沟 18例、胃小弯侧 1例、阑尾 1例、大网膜 2 4例和子宫直肠陷凹 2 0例。CT发现的腹膜转移部位包括 :右半膈 4例、右结肠旁沟 14例、大网膜 2 2例和子宫直肠陷凹 18例 ,胃小弯侧和阑尾病灶未发现。右半膈、右结肠旁沟、大网膜和子宫直肠陷凹的病灶CT发现阳性率分别为 40 %、78%、92 %和 90 %。结论 :多排螺旋CT有助于明确卵巢癌腹膜转移累及范围 ,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罗淑贞郭友陈瞾张玉兰
关键词:多排螺旋CT卵巢癌腹膜转移大网膜结肠
256CT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组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80 k V)联合迭代重组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扫描中对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75例临床需要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编入A、B、C三组,每组25例。A组为常规剂量扫描,参数为120 k V、300 m As,经滤波反投影(FBP)重组;B、C组为低剂量扫描,管电流和管电压分别为120k V、180 m As,80 k V、180 m As,采用i Dose4迭代重组。对比分析CT图像质量,包括动脉强化值、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评分及辐射剂量。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两两比较,图像质量评分采用非参数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图像质量主观评分:A组3分1例,4分24例;B组3分2例,4分23例;C组3分5例,4分20例;统计学分析无差异(P﹥0.05)。(2)A、B两组主动脉弓、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动脉强化CT值统计无明显差异(P﹥0.05);C组的CT动脉强化值高于A组(P<0.05)。(3)C组的背景噪声[(12.5±1.9)HU]高于A组[(9.0±1.6)HU](P<0.05);两组的CNR分别为(49.2±9.4)、(43.0±12.6),无统计学差异(P﹥0.05)。(4)A、B、C组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分别为(925.1±48.5)、(571.4±24.2)、(164.1±7.0)m Gy·cm;辐射有效剂量(ED)分别为(2.87±0.15)、(1.77±0.08)、(0.51±0.02)m Sv,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A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约82.3%。结论 256 CT头颈部CTA采用低管电压(80 k V)联合迭代重组技术能提供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图像,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肖利华郑晓林张玉兰蔡庆文李建鹏袁灼彬
关键词:CT血管成像
256层CT全肝灌注成像对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血流动力学的应用
目的 应用256层极速CT 全肝灌注成像探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正常对照组29例; 肝纤维化组S1-S2期20例、S3-S4期15例;肝硬化组Child—Pugh 分级A 级32...
张旭升张玉兰郑晓林蔡庆文
关键词:肝纤维化肝硬化血流动力学
256层CT迭代重建在“三低”主动脉成像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 idose4迭代重建结合“三低”(低辐射剂量、低剂量及低浓度对比剂)主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将70例BMI为18.5~25.0kg/m^2、且需接受全主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及“三低”组,各35例。常规组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mAs,对比剂浓度370mgI/ml,对比剂剂量1.5ml/kg;“三低”组扫描参数:管电压80kV,管电流250mAs,对比剂浓度300mgI/ml,对比剂剂量1.0ml/kg。两组均采用idose4迭代重建算法,其余扫描参数一致。两组图像质量主、客观评价结果的比较及辐射剂量的比较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主动脉图像各水平段的CT值均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主动脉图像各水平段的SNR、CNR均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ED、DLP及对比剂剂量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256层螺旋CT idose4迭代重建结合“三低”主动脉成像方法确切可行,图像质量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并能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及对比剂剂量。
张玉兰黄军荣张坤林邹玉坚郑晓林赖清媚叶艳斌李建伟
关键词:主动脉
多层螺旋CT结合iDose^4迭代算法在冠状动脉低剂量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结合iDose^4迭代算法在冠状动脉低剂量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临床拟诊或疑诊冠心病患者200例,分为两组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A组为常规剂量组100例;B组为低剂量组100例,其中根据数据后处理算法不同将B组分为B1组(i Dose^4算法)、B2组[滤波反投影法(FBP)]。CTA检查:管电压120 k V,A组管电流800 m As,碘对比剂非离子型370 mg I/100 m L;B组管电流200~500 m As,根据BMI选择,<18 kg/m^2,200 m As;18~20 kg/m^2,300 m As;21~22 kg/m^2,400 m As;≥23 kg/m^2,500 m As,碘对比剂非离子型300 mg I/100 m L。采取主观和客观两种评价方法分析图像。结果有效辐射剂量(ED)组间比较:A组8.37~14.46 m Sv,B组4.28~10.23 m Sv,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较A组,B1组ED平均降低40.09%;图像噪声A、B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噪声较低。图像质量评分,A组与B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B2组间比较,图像噪声及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较B2组,B1组噪声平均下降12.9(29.93%),图像质量评分平均上升0.37(13.26%)。结论冠状动脉的多层螺旋CTA检查,应用iDose^4算法,根据BMI调整管电流,能有效地减少图像噪声、提高图像的质量,可以在保障诊断准确的前提下,达到个性化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的目的。
王刚张镇滔郑晓林邓高峰张玉兰
关键词:冠状动脉
256层螺旋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颅骨复杂性骨折及其分型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颅骨复杂性骨折的分型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颅骨外伤首诊CT检查278例,CT扫描层厚1.5mm,层间隔0.75mm,螺距0.39mm,矩阵512×512。影像主要后处理方法: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分别采用三种方法进行图像诊断:标准横断面(A方法)、标准横断面+2D重建(B方法)、标准横断面+2D+3D重建(C方法)。结果 278例患者共300处骨折,包括蝶骨33处,筛骨36处,额骨56处,颞骨73处,顶骨61处,枕骨41处;其中线型骨折110处,凹陷型骨折83处,粉碎型骨折107处。三种诊断方法比较,AB间及AC间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BC间比较,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56层螺旋CT的后处理重建技术应用于颅骨复杂性骨折检查,通过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及综合运用成像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诊断准确率并能清晰的显示骨折的细节。
王刚郑晓林李德维张玉兰
关键词:颅骨创伤骨折三维重建螺旋CT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58例经临床及相关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CT增强扫描并进行三维图像处理,观察椎动脉外形的变化、走向及狭窄程度,其中23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结果58例116支椎动脉均可获得清晰的血管三维重建图像,其中完全正常的椎动脉45条,先天变异纤细17条,椎动脉粥样硬化并狭窄36条,椎动脉型颈椎病压迫所致的椎动脉狭窄21条。其中23例46条椎动脉CTA与DSA结果比较,CTA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5.7%,准确度为97.4%。CTA对椎动脉钙化斑及横突孔、钩突骨质增生的显示明显优于DSA。结论CTA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尤其对椎动脉粥样硬化和椎动脉型颈椎病所致的椎动脉狭窄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优势。
黄军荣陈星强张玉兰孙彦秋
关键词:椎动脉狭窄螺旋计算机
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技术在胆总管扩张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研究胆总管扩张螺旋CT曲面重建技术(CPR)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局限性。方法:收集20例胆总管扩张患者,将其1~3mm薄层扫描轴位源像(ASI)传到工作站后处理,行扩张胆总管曲面重建成像,作任意曲面显示所要观察的扩张胆总管。经手术病理及随访证实,评估CPR对胆总管扩张病因的定位与定性价值。结果:CPR对扩张胆总管的成像率达100%,均能显示完整的扩张胆总管及梗阻部位,定位准确率达100%,定性准确率达90%。结论:CPR能将不在同一平面的扩张胆总管显示于一个平面上,更好地显示扩张胆总管的连续性,可直观地显示胆总管扩张程度、部位及梗阻端形态,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张旭升郑晓琳张玉兰
关键词:胆总管扩张多层螺旋CT手术病理梗阻部位轴位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