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张燕军

张燕军

作品数:29 被引量:1,051H指数:12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军队杰出人才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细胞
  • 8篇肿瘤
  • 7篇晚期
  • 7篇化疗
  • 4篇疼痛
  • 4篇干细胞
  • 3篇造血
  • 3篇造血干
  • 3篇造血干细胞
  • 3篇乳腺
  • 3篇实体瘤
  • 3篇外周
  • 3篇外周血
  • 3篇胃癌
  • 2篇毒性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减少
  • 2篇血小板减少症
  • 2篇血小板生成
  • 2篇药物

机构

  • 28篇第四军医大学...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北京肿瘤医院
  • 3篇山东大学
  • 3篇山东省肿瘤医...
  • 2篇北京大学
  • 2篇福建省肿瘤医...
  • 2篇北京大学第一...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解放军第81...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陕西省肿瘤医...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省肿瘤医...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

作者

  • 29篇张燕军
  • 19篇任军
  • 11篇斯晓明
  • 10篇范黎
  • 7篇刘文超
  • 7篇尤向辉
  • 7篇潘伯荣
  • 7篇黄若宇
  • 6篇汪海丹
  • 4篇盛蓉
  • 3篇黄颍
  • 3篇朱延光
  • 3篇葛乐
  • 2篇宋恕平
  • 2篇秦叔逵
  • 2篇夏天
  • 2篇李锋
  • 2篇秦凤展
  • 2篇管忠震
  • 2篇李维廉

传媒

  • 9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中国肿瘤临床
  • 3篇现代肿瘤医学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陕西中医
  • 2篇中国肺癌杂志
  • 1篇针刺研究
  • 1篇肿瘤防治杂志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第七届全国肿...
  • 1篇中国抗癌协会...
  • 1篇2000全国...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07
  • 1篇2006
  • 10篇2005
  • 3篇2004
  • 5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7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乳腺癌患者血浆线粒体D环HVR2突变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探讨扩增乳腺癌患者血浆线粒体DNA(mito chondrialDNA ,mtDNA)的可行性 ,研究乳腺癌患者血浆线粒体DNA基因突变检测对于乳腺癌早期诊断及其预后的意义 .方法 :选取乳腺癌患者 10例 ,正常健康者 10人 ,提取血浆DNA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血浆线粒体DNA的D环HVR2 ,用两对引物扩增 ,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 (DHPLC)对产物进行突变筛选 .结果 :10例乳腺癌患者血浆提取的DNA能扩增出 11个目的片断 ,DHPLC检测到有 4例突变 ,正常健康者 10人扩增出 1例 .结论 :乳腺癌患者血浆DNA扩增与正常组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
靳斌任军张亮汪海丹白俊张燕军斯小明潘伯荣
关键词:乳腺肿瘤线粒体血浆色谱法
RT-PCR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细胞角质蛋白-19mRNA的表达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 探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方法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mRNA作为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标志的可能性及意义。方法 以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分别对40例乳腺癌患者和30例健康人静脉血进行EGFRmRNA检测,同时与目前研究较多的循环上皮细胞标志:细胞角质蛋白CK-19的mRNA做比较。结果 在30例健康人外周静脉血中没有发现EGFRmR NA的表达( 0% ),但有8例CK-19阳性( 26. 7% )。而40例乳腺癌患者检测出13例EGFRmRNA阳性(32. 5% ),与正常人相比P<0. 01,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CK-19的mRNA阳性例数为14 (35. 0% ),与正常人相比P>0. 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到25例( 62. 5% )的肿瘤组织中EGFR阳性,所有外周血中EGFRmRNA阳性的病例,相应的原发肿瘤病灶中EGFR蛋白均为阳性,组织中EGFR蛋白高表达的患者外周血EGFRmRNA检出率也高(P<0. 01)。26例初治患者中5例EGFRmRNA阳性(19. 2% ),14例复治患者中8例EGFRmRNA阳性(57. 1% ),两组相比P<0. 05,存在显著性差异。6例曾使用过紫杉醇类药物挽救化疗的转移性患者中1例EGFRmRNA阳性(16. 7% ), 8例未使用过紫杉醇类药物挽救化疗的转移性患者中7例EGFRmRNA阳性(87. 5% ),两组相比P<0. 05,存在显著性差异。
李锋任军贾军尤向辉汪海丹张燕军郭晓彤贠军斯晓明
RNAi载体构建及其对PLC/PRF/5细胞突变p53基因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 利用RNA干扰(RNAinterference, RNAi)技术, 以突变p53基因为靶基因,构建干扰载体,并观察载体对肿瘤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为下一步探索肿瘤基因治疗的新途径奠定基础。方法 设计具有小发夹结构的两条DNA序列,经退火成为互补双链,再克隆至干扰载体中,转化TOP10菌株,提取质粒行酶切鉴定,稳定转染PLC/PRF/5细胞,Westernblot检测p53蛋白,MTT法观察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成功构建针对突变p53的特异性RNA干扰载体,此干扰载体转染PL/PRF/5细胞后,p53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肿瘤细胞生长速度减慢,G1期细胞分布明显增多。结论 成功构建针对突变p53的RNA干扰载体,此干扰载体可以有效降低p53蛋白表达水平,导致突变p53基因沉默,进而延缓PLC/PRF/5细胞生长速度,阻滞肿瘤细胞停滞于G1期。
尤向辉任军李锋贾军范黎斯晓明张燕军刘文超
关键词:RNA干扰P53
芬太尼贴剂(多瑞吉)治疗晚期癌症疼痛患者52例被引量:24
2001年
目的:观察芬太尼透皮贴剂-多瑞吉在治疗晚期癌症疼痛中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晚期癌症疼痛患者52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4.1岁。所有患者入组前疼痛状况评价均为中-重度疼痛,疼痛性质多为慢性持续性疼痛,14例伴有突发性疼痛,38例患者使用过阿片类药物。每个患者至少外贴芬太尼5贴(15个治疗天),每12小时评定疗效1次。疼痛程度评定和疗效判定均按数字分级法进行,同时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和不良反应观察。结果:芬太尼的最终滴定剂量为每小时25μg者6例,50μg者38例,100μg者7例,150μg者1例。芬太尼对晚期癌症疼痛患者的镇痛效果满意,CR8例,PR36例,有效率为84.62%,与美施康定的疗效相近;疗效常在48~72小时出现,而后2~4天最为显著,且止痛效果多维持在一个较恒定的水平。在有效镇痛的同时,绝大部分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芬太尼的不良反应多见为头晕、嗜睡、恶心、呕吐、便秘等,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许多不良反应可减轻或消失,但便秘的发生则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增多。结论:芬太尼通过其独特的透皮缓释方式,具有持久而稳定的镇痛作用,又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小的优点,可作为口服强阿片类药物的有效替代治疗。
范黎任军张燕军尤向辉盛蓉李永琦
关键词:芬太尼贴剂癌症疼痛生活质量
国产伊立替康加5-氟尿嘧啶加亚叶酸钙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晚期大肠癌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16
2007年
目的 评价国产伊立替康(CPT-11)+5.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LV)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方法 65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晚期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国产CPT-11+5-Fu+LV方案联合沙利度胺化疗,对照组采用国产CPT-11+5.Fu+LV方案化疗。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28.1%和15.2%,临床获益率分别为53.1%和48.5%,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034和0.7083);中位疾病进展时间(’IⅥ’)分别为3.8和2.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2);在恶心呕吐、黏膜炎、腹痛、腹泻、胆碱能综合征、血液学毒性方面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PS评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国产CPT-11+5-Fu+LV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好,联合沙利度胺能否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尚需进一步临床试验评价。
张弘纲李进秦叔逵张燕军宋恕平储大同
关键词:结肠直肠肿瘤伊立替康沙利度胺
伊班磷酸钠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性骨痛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评价伊班磷酸钠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骨痛及其不良反应 .方法 :将 1 8例恶性肿瘤骨转移骨痛的患者 ,采用随机、阳性对照方法 ,随机分为治疗组 (组A ,n =8)用伊班磷酸钠 4mg ,阳性对照组 (组B ,n =1 0 )用帕米磷酸二钠90mg ,均单次iv滴注 ,观察 2 1d评价止痛效果 .结果 :1 8例入组患者 ,均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 .组A患者 ,有效率 4 / 8;组B患者 ,有效率 3/ 1 0 .组A 4例有效患者 ,3~ 6 (平均 4 .5 )d起效 ,观察期间均无复发 ;组B 3例有效患者 ,6~ 9(平均 7.5 )d起效 ,2例于治疗后 1 1~ 1 4 (平均 1 2 .5 )d复发 .不良反应组B为发热 ,组A主要是恶心呕吐、骨肌肉疼痛、水肿和手足麻木等 ,但发生率较低 ,程度均轻 .结论 :伊班磷酸钠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所引起的骨痛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耐受性良好 .
刘文超张燕军任军范黎尤向辉黄若宇黄颍斯晓明潘伯荣
关键词:伊班磷酸钠疼痛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NP方案治疗晚期NSCLC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被引量:668
2005年
背景与目的EndostarTM(YH-16)是中国烟台麦得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新型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rh-endostatin),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该药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Ⅰ、Ⅱ期临床结果证明该药单药临床应用安全有效.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YH-16联合长春瑞滨和顺铂(NP)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4月~2004年6月,493例一般状况评分为0~2,经病理和细胞学确诊的Ⅲ/Ⅳ期NSCLC患者进入NP联合YH-16与NP联合安慰剂的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的终点目标是有效率(RR)、临床受益率(CBR)、肿瘤进展时间(TTP)、生活质量(QOL)以及安全性.结果486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RR分别为35.4%和19.5%(P=0.0003),总CBR分别为73.3%和64.0%(P=0.035),总的中位TTP分别为6.3个月和3.6个月(P=0.0000).对初治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的RR分别为40.0%和23.9%(P=0.003),CBR分别为76.5%和65.0%(P=0.023),中位TTP分别为6.6个月和3.7个月(P=0.0000);对复治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的RR分别为23.9%和8.5%(P=0.034),CBR分别为65.2%和61.7%(P=0.68),中位TTP分别为5.7个月和3.2个月(P=0.0002).试验组的临床症状缓解率较对照组略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疗后QOL评分比较有明显提高(P=0.0155).试验组与对照组在血液学及非血液学毒性方面,中、重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YH-16与NP方案联合,能明显提高晚期NSCLC的RR及中位TTP,且安全性较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王金万孙燕刘永煜于起涛张沂平李凯朱允中周清华侯梅管忠震李维廉庄武王东林梁后杰秦凤展卢辉山刘晓晴孙红张燕军王杰军罗素霞杨瑞合涂远荣王秀问宋恕平周静敏游丽芬王竞姚晨
关键词: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NP方案随机双盲对照
国产唑来膦酸(博来宁)与帕米膦酸二钠(博宁)治疗癌性骨痛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被引量:13
2006年
目的:评价国产注射用唑来膦酸(博来宁)治疗癌性骨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将237例癌性骨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接受唑来膦酸4mg,静脉滴注15min,对照组接受帕米膦酸二钠(博宁)90mg,静脉滴注4h。用药4周内逐日评价骨痛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可评价疗效219例,其中试验组112例,对照组107例;临床观察指标:疗后14天内最佳疗效:试验组完全缓解(CR)10.08%(12/112),部分缓解(PR)53.78%(64/112),临床获益率(CR+PR+MR)90.75%;对照组完全缓解5.08%(6/107),部分缓解54.24%(64/107),临床获益率83.9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次要观察指标:1)疗后14天内每天的临床疗效:试验组给药后第5、7~12天共7天试验组每日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疗后28天内最佳疗效: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疗后14天内缓解的维持时间:试验组和对照组完全缓解的维持时间分别为5.51和3.01天(P=0.0302),有效维持时间分别为9.02和8.02天(P>0.05)。4)首次达临床有效(CR或PR)时间:试验组6天,对照组8天(P=0.0182)。不良反应主要有发热、低钙血症、疲劳等,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17%和24.58%(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未见有严重肝肾功能、心电图异常等发生。结论:唑来膦酸能够有效缓解癌症骨转移患者的疼痛,其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帕米膦酸二钠相当,使用安全、方便。
任军邸立军冯奉仪张嘉庆谢广茹潘良熹秦叔逵郭其森梁军黎治平张燕军李明峰胡晓桦姚晨
关键词:唑来膦酸帕米膦酸二钠癌性骨痛随机双盲双模拟
实体瘤大剂量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81例
<正> 我科自1999年10月至2003年3月,共进行了81例恶性实体瘤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动员,对照研究了多周期HDC与单周期HDC近期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经病理组织学或细...
任军张燕军尤向辉黄若宇斯晓明陈衍黄颖
文献传递
苦参碱对SMMC-7721细胞系的诱导分化作用被引量:127
1998年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用细胞培养方法,观察细胞增殖、形态、功能和代谢等方面指标,研究苦参碱(Ma)对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在体外的诱导分化作用.结果:各处理组细胞均出现细胞增殖抑制,亚细胞结构趋于正常,AFP分泌量明显低于培养天数相同的对照组细胞,γ-GT活力逐日下降,酪氨酸-α-酮戊二酸转移酶(TAT)活力始终高于对照组细胞.处理6d后,细胞DNA含量降低,S期细胞数增加.结论:Ma可使SMMC-7721细胞聚集于S期。
张燕军夏天赵建斌
关键词:肝肿瘤肝细胞癌细胞分化苦参碱中医药疗法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