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烨琼 作品数:21 被引量:71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轻工技术与工程 化学工程 文化科学 更多>>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序贯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的短期疗效与安全性 被引量:21 2014年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初治48周疗效欠佳的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序贯应用替比夫定治疗48周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初治的27例在48周时未发生HBV DNA转阴(<100 IU/ml)及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序贯替比夫定继续治疗,设为A组.替比夫定初治的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54例,设为B组.比较治疗48周后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至12周,A、B两组患者的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59.3%、14.8%、66.7% vs 75.9%、5.6%、46.3%;治疗至24周,两组患者的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92.6%、25.9%、70.3% vs 92.6%、7.4%、85.2%;治疗至48周,两组患者的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88.9%、29.6%、81.5%vs 98.1%、28.0%、83.3%.在各观察点两组间各观察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B组.治疗48周时,A组未观察到病毒学突破的发生,B组的病毒学突破的发生率为14.8%.治疗过程中有38.3%的患者出现肌酸激酶(CK)升高,A组患者在各观察点CK值均明显高于B组,但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未出现1例因药物严重不良反应而停药.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初治48周疗效欠佳的患者序贯应用替比夫定治疗,短期内仍可取得较好疗效,安全性好. 孙海霞 杨小安 张烨琼 张卡 曹红 李刚 徐启桓关键词:干扰素Α-2A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与慢性肝脏病变 2011年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是存在于活化的成纤维细胞上的一种膜整合糖蛋白,属于丝氨酸蛋白酶家族,与二肽肽酶家族成员二肽基肽酶Ⅳ(DPPⅣ)具有52%的同源性,但同时具有二肽肽酶和胶原酶活性。研究发现FAP在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肝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张烨琼 卢建溪 李刚关键词: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 肝脏病变 慢性 丝氨酸蛋白酶 胶原酶活性 不同人群抗HBV治疗的时机和药物选择 被引量:1 2022年 HBV感染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抗HBV治疗是极其重要的减少乙型肝炎威胁的手段。近年来,关于抗HBV治疗的时机以及药物选择仍无统一的意见。本文就不同人群抗HBV治疗的时机和药物的选择进行了综述。 张烨琼 罗秋敏 王璐 彭亮 高志良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抗病毒药 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中HBeAg血清学转换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分析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治疗慢乙肝过程中血清HBV DNA和HBeAg含量的变化及其联系,探讨二者对HBeAg血清学转换的作用及其在抗病毒治疗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分别应用恩替卡韦治疗(53例)和替比夫定治疗(31例)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共84例,观察治疗后48周内发生HBeAg血清转换者和无HBeAg血清转换者不同时间点HBV DNA下降水平及其转阴率、血清HBV DNA载量与HBeAg水平的关联。结果 HBV DNA在核苷类似物治疗早期迅速下降;发生HBeAg血清转换者较无转换者HBV DNA下降幅度大,HBV DNA转阴率高;基线血清HBV DNA和HBeAg含量成正相关(r=0.49,P<0.05),治疗48周后相关性消失;HBeAg血清学转换与基线血清HBV DNA、HBeAg定量以及治疗12周后的HBV DNA转阴率有关。结论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者较无转换者HBV DNA下降速度快,病毒转阴率高,基线HBeAg、HBV DNA载量低,可通过观察HBV DNA下降水平和转阴率预测核苷类似物的治疗效果。 何小珊 张烨琼 洪晓绿 孙海霞 陈甜 李刚关键词: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E抗原 核苷类似物 肝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2 2021年 肝性脑病(HE)是慢性肝病和急性肝衰竭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一直以来,HE被认为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在肝移植后可以逆转,这一认识正随着大量研究而改变。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氨在HE的发病机制中仍发挥着中心作用。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功能、脑脊液成分、类淋巴回流、脑能量代谢、神经传递、细胞间通讯紊乱,均能导致神经功能障碍。本文就慢性肝病相关的HE分类和分级、机制以及治疗和预防等进行综述。 朱姝 王璐 张烨琼 彭亮 高志良关键词:急性肝衰竭 神经功能障碍 淋巴回流 细胞间通讯 肝性脑病 神经传递 乙肝病毒受体NTCP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作为乙肝病毒功能性受体的发现,越来越多的研究围绕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展开,涉及其生理功能、抗乙肝病毒新药的研发以及其基因多态性与HBV 感染的关系等内容。 张烨琼 杨方集 彭亮核苷类药物初治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换用替诺福韦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2022年 目的观察核苷类药物(nucleoside analogues,NAs)治疗后病毒学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换用替诺福韦(Tenofovir,TDF)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经筛选后纳入108例患者,分为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治疗后继续ETV治疗组(ETV to ETV组)(32例)、ETV治疗后换用TDF组(ETV to TDF组)(30例)和非ETV的NAs治疗后换用TDF组(Non-ETV to TDF组)(46例)。观察各组在基线前后各个随访点HBV DNA累计不可检测率、HBV DNA定量等病毒学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肌酐等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ETV to TDF组与ETV to ETV组相比,第24周HBV DNA定量对数为2.0(2.0~2.0)IU/mL vs.2.0(2.0~2.5)IU/mL(P=0.034);第24周HBV DNA累计不可检测率为83.3%vs.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P=0.021),ETV to TDF组明显优于ETV to ETV组;两组之间的总体的HBV DNA不可检测耗时分布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66,P=0.124),但HBV DNA不可检测耗时平均值两组分别为(24.8±3.57)和(36.4±5.35)周。ETV to TDF组与Non-ETV to TDF组相比,24和48周的HBV DNA累计不可检测率分别为83.3%vs.82.8%(P=0.935)和90%vs.93.5%(P=0.67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换药前ETV疗程在48~96周内在换用TDF后HBV DNA转阴时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0)。所有随访患者均未发生病毒学突破。所有随访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横纹肌溶解等。结论换用TDF治疗其他核苷类药物初治后病毒学应答不佳的患者是一种疗效好,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换用TDF治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比继续ETV治疗更快促进ETV应答不佳患者的HBV DNA阴转。ETV疗程在48至96周内可能并不会影响后续换用TDF疗效。 陈彤彤 范蕊芳 杨雅萱 张烨琼 许文雄 彭亮 李杨湄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替诺福韦 恩替卡韦 应答不佳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在乙肝相关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 研究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在乙肝相关性肝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3例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手术切除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远隔相对正常肝组织及13例正常肝组织FAP表达情况,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其mRNA表达差异.结果 FAP mRNA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远隔相对正常肝组织中均有表达,相对于对照组正常肝组织的差异倍数值分别为5.14 ±6.69、1.58±0.96、1.63 ±0.94,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01,P<0.05);FAP mRNA的差异倍数值在Ⅰ期、Ⅱ期、Ⅲ期肝癌中分别为2.89±3.35、4.15±4.69、10.09 ±9.51,在高、中、低分化肝癌中分别为1.62±1.74、3.84±3.79、11.26±13.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AP可能在乙肝相关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乙肝相关性肝癌分化程度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张烨琼 卢建溪 孙海霞 舒欣 曹红 潘兴飞 徐启桓 李刚关键词:肝细胞 肝炎病毒 乙型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19年 近年来,随着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被发现为乙肝病毒功能性受体,越来越多的研究围绕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的生理功能、抗乙肝病毒新药的研发以及其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的关系等展开,本研究综述了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张烨琼 杨方集 许文雄 谢婵 彭亮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重型肝炎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进展 2011年 我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高,易进展为肝硬化、重型肝炎、肝癌等疾病。多重免疫功能下降使此类患者易并发感染,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近年来真菌感染在慢性乙肝患者,尤其是重型肝炎患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成为导致病情恶化和死亡的重要因素。真菌是一种真核细胞微生物,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存在于正常人的皮肤和黏膜处。这些真菌致病性不强,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或者菌群失调时才引起感染。真菌感染可分为浅部感染和深部感染, 张烨琼 李莉 李刚关键词:重型肝炎 真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