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晗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1
供职机构: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篇大学英语
  • 2篇英语
  • 1篇大学英语自主...
  • 1篇东方主义
  • 1篇学史
  • 1篇英语自主
  • 1篇英语自主学习
  • 1篇游行
  • 1篇中国话
  • 1篇中国话语
  • 1篇中国少数民族
  • 1篇中国文学
  • 1篇中国文学史
  • 1篇柔性管
  • 1篇柔性管理
  • 1篇少数民族
  • 1篇少数民族文学
  • 1篇少数民族文学...
  • 1篇社会
  • 1篇受述者

机构

  • 7篇兰州理工大学
  • 3篇西北民族大学

作者

  • 7篇张晗
  • 2篇刘积源
  • 1篇李佩芸
  • 1篇丁翠萍
  • 1篇多洛肯

传媒

  • 1篇社科纵横
  • 1篇现代教育技术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西安文理学院...
  • 1篇河北工业大学...
  • 1篇佳木斯职业学...
  • 1篇阿来研究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他者视域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以《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为例
2021年
引言《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The of Chinese Literature)由美国汉学家梅维恒(Victor H.Mair)领衔组织海外汉学四十多名专家参与编撰,自2001年和2016年英文、中文版本相继问世以来,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热烈反响。仅2016—2020年间国内学术界针对其学术观点进行探讨的文章就达十多篇,主要讨论这部著作对中国文学史宏观和微观方面的整体呈现状态。^(①)这些评论文章从各个视角介绍评析了《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显示出国内学界对以海外视角探讨中国文学史的重视。
多洛肯张晗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他者视域海外汉学
第十二种孤独——从《复活节游行》解读理查德·耶茨“孤独的女性”主题被引量:1
2015年
发表于1976年的《复活节游行》是美国现代作家理查德·耶茨的"女性小说"。在作品中,耶茨从一个男性作家的视角,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上世纪70年代美国都市普通家庭两姐妹,用犀利但满含怜悯的笔触展示了以主人公艾米莉一家为代表的孤独的女性群体,是作家在其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之后所描述的"第十二种孤独"——女性孤独。从孤独的女性主题着手,以《复活节游行》的分析为突破口,结合存在主义探讨作家对女性孤独的理解,并试图找到破解现代人孤独的钥匙。
张晗
关键词:女性孤独存在主义
《上海孤儿》的创伤悲剧解读被引量:1
2015年
石黑一雄的小说《上海孤儿》从班克斯回忆的角度,通过个人化创伤书写以及再现化回忆的形式拼贴念旧的情绪,反映出主人公既作为创伤经历者又作为创伤见证者的叙事困境。作品中人物的创伤既是独立的个体的创伤,又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创伤,组成了一个复杂交织的创伤系统,形成了崇高的悲剧风格。小说关注了殖民统治体系对于西方世界中善良人们造成的良心伤害和心理创伤。《上海孤儿》开拓了后殖民小说表现的新领域,也是后殖民思想的另一枝桠。
张晗刘积源
关键词:受述者创伤悲剧
大学英语“对分课堂”与项目式教学模式有效结合的实践性研究被引量:12
2016年
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一直是我国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下,学生的英语考核成绩和考级情况与教学目标不相适应,因此,转变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重心。本文将从"对分课堂"着手,分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分课堂"与项目式教学模式有效结合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探究这种教学实践模式下的应用效果,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丁翠萍张晗
关键词:大学英语项目式教学
探析柔性管理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2年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不仅需要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而且需要一套高效的管理机制,而后者在教学实践中既容易被忽视又难于操作。柔性管理突出"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近年来已经被引入到高校管理中。针对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三年的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提出让柔性管理介入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各个阶段,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和老师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
张晗
关键词:柔性管理
重塑与误读:议《在中国屏风上》与近代中国社会
2015年
《在中国屏风上》是英国现代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于1920年沿中国长江流域游览后发表的一本游记。文章试图以该游记为蓝本,分析、解读毛姆对中国的另类想象,归纳其笔下的中国人及在华英国人的形象。毛姆对中国文化既有认同又有否定,但也存在诸多误读之处。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和文化的误读也表明:毛姆试图以冷静客观的态度面对中国文化,并同中国文化进行对话、交流与沟通,但同时也折射出毛姆内心潜藏的西方式傲慢与民族偏见。
张晗刘积源
关键词:《在中国屏风上》文化误读
东方主义在美国——三位美国作家作品中的“中国”话语
2009年
19世纪末期的美国正处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三位作家布赖特.哈特,马克.吐温和杰克.伦敦写了大量有关中国人的作品。对他们作品中关于"中国"话语进行研究,反映出这三位经典的美国作家的东方主义观点,以期找到蕴含在文本之外的文化内涵,并提出三位美国作家在对待异国文化时的三种不同态度。
张晗李佩芸
关键词:文本文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