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景乐
- 作品数:12 被引量:110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 以柔性原则集为导向的群体决策支持模式研究
- 2005年
- 决策原则体系及其应用过程的复杂性是导致公共问题群体决策高度复杂的实质性因素,由此分析了原则的特性及其导致复杂的原因,指出群体决策过程的两个关键转换,是决策参与者的认知层面从信息层面到知识层面再到智慧层面的转换,决策智慧的生成实质,是对于决策原则的系统把握。以原则的群体认知为决策过程的核心,在软系统思想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网络环境群体决策的软系统工作模式———柔性原则集导向的公共决策模式,并阐明了决策模式的过程结构及其所包含的原则。
- 孙景乐程少川田军冯秋红
- 关键词:群体决策
- 政府人力资源规划决策支持系统模型及其设计被引量:10
- 2007年
- 设计和初步实现了一个综合的中国行政区的政府人力资源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其目的在于为区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所需的工具。系统为该级政府在人力需求、招聘、职位安排、职位晋级、评估以及发展的多个方面,可提供选择性规划。而且,该系统还可帮助政府人力资源部门分析该级政府的人力资源决策,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减少在组织机构调整时造成的延搁,提高政府人员的工作绩效。
- 宿彦孙景乐张朋柱
- 关键词:决策支持系统政府人力资源
- 决策任务产生和识别的理论与模型研究被引量:1
- 2006年
- 为了把决策人任务与动议、决策目标、决策人问题和被选方案等区分开来,本文给出了决策任务及其要素的定义,并进而给出了决策任务分类和排序的指标。在以上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在组织中通用的一个概念模型,用以产生和识别组织中面临的决策任务。在一个我们的原型系统中,用例子作了说明,并采用特定的指标对模型的效果进行了评价。
- 宿彦孙景乐张朋柱
- 决策任务结构化的群体研讨过程和模式被引量:7
- 2008年
- 基于对大多数重要的决策需要成立决策群体以共同做出决策,首先建立了一个群体决策任务的研讨模型,提出了4类"研讨模式":①交互群体中群体成员的主动研讨;②名义群体中群体成员的主动研讨;③交互群体中群体成员的被动研讨;④名义群体中群体成员的被动研讨。最后,以某公司如何开拓市场空间的研讨结构化为例,探讨了研讨模式1在群体决策任务结构化研讨中的应用。
- 邓辉孙景乐张朋柱李树荣
- 关键词:群体决策
- 一种互补的研讨框架的设计与实现被引量:39
- 2001年
- 为了有效支持复杂任务的群体研讨决策 ,解决时间压力下信息交互与无时间压力下信息核实的矛盾 ,并展现研讨结论形成的过程 ,本文结合群体决策过程的特点 ,提出并实现了一种由两类互补研讨模式所构成的框架 .
- 孙景乐张朋柱
- 关键词: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 群体决策争议的支持模式研究被引量:17
- 2001年
- 针对群体决策过程存在知识断层和决策争议的问题 ,讨论了对群体决策中的争议过程进行支持的Toul min逻辑表达结构 ,并对将Toulmin逻辑结构应用于设计支持非结构化群体过程的“公共大脑”
- 程少川孙景乐卢明德
- 关键词:群体决策
- 利益群体的动态合作竞争被引量:20
- 2002年
-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描述利益群体相互作用的微分动力模型 ,讨论了其均衡解的存在和稳定性条件。并利用该模型的离散形式探讨了合作子系统成员的识别模式以及联盟块的集成 ;也提及了联盟块个数递减乃至最终一体化的可能路径。
- 叶红心张朋柱孙景乐
- 用户驱动的研讨信息可视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被引量:4
- 2007年
- 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群体沟通"环境下,常常出现"知识断层"和"信息过载"。研讨信息可视化丰富了研究和认知手段以及群体发现信息的途径,因而成为缓解"信息过载"的一个重要途径。以研讨用户为中心,从单个信息、信息关系、了解研讨状态、把握研讨过程四个方面识别出研讨用户的信息寻找、发现以及获取的需求;并基于群体研讨支持系统的信息组织模型,设计了用户驱动的研讨信息可视化平台,并结合J2EE、XML、计算机图形学等技术,实现了可视化平台,并结合一个具体应用示范了平台的功能。
- 宿彦薛惠锋孙景乐蒋御柱
- 关键词:用户驱动信息可视化
- 电子政务中的群体研讨决策机制与模型研究
- 在电子政务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中,电子政务的工作流程是贯穿始终的主干,围绕这个主题,主要衍生出其中一个方面的研究就是电子政务的系统模型。在该系统模型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就是电子政务的群体研讨决策模型研究。
围绕前人...
- 孙景乐
- 关键词:电子政务群体决策公共决策
- 文献传递
- 关于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研究被引量:27
- 2010年
- 要解决高校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应当从评价体系、项目源头和项目外部入手,形成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构建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有效地促进高校的科技成果向企业的转移.
- 何先美符颖孙景乐
- 关键词: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