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文成
- 作品数:78 被引量:537H指数:14
- 供职机构: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 东莞市、惠州市部分河流藁杆双脐螺的分布及其孳生环境调查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了解深圳市周边的东莞市和惠州市与深圳市毗邻、水系相通的区域藁杆双脐螺的孳生分布情况。方法 2013年10―12月选择与深圳市有螺分布地区水系相通的东莞市石马河和惠州市惠阳区的淡水河及相关的部分支流作为本次调查的范围,采用手采法采集所发现的淡水螺类并进行形态鉴定,同时调查其孳生环境特征。结果在东莞市石马河约30 km、其支流约5 km抽样调查7个点,其中6个调查点发现有藁杆双脐螺活螺或螺壳;在惠阳区淡水河约35 km、其支流约15 km抽样调查5个点,其中4个调查点发现有藁杆双脐螺活螺或螺壳。在水流平稳缓慢、杂草较多、有适量的腐殖质且水质较好的水体环境中藁杆双脐螺活螺数量较多。结论东莞市石马河和惠阳区淡水河及相关的水系环境适宜藁杆双脐螺的生长繁殖,并可能在进一步扩散。
- 卢文成黄少玉张启明张巧利陈平华张裕青刘梦然邓卓晖
- 关键词:曼氏血吸虫
- 广东省东莞市发现疑似江华弓背蚁
- 2007年
- 卢文成林立丰刘文华韩佳音张巧利陈浩田易建荣陈建东卢秀萍
- 关键词:疑似热带地区膜翅目昆虫纲
- Taq Man MGB探针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白纹伊蚊体内登革病毒被引量:7
- 2006年
- 目的初步研究TaqManMGB探针实时聚合酶链反应(TaqManMGBRealtimePCR)检测白纹伊蚊登革病毒的敏感性,建立一种敏感、特异、重复性好的登革病毒(Denguevirus,DV)鉴定方法。方法在实验室使雌性白纹伊蚊人工感染Den2型病毒,设不同的感染蚊虫浓度(只/500μl或只/1000μl)和不同的分组方法(不加未染毒的蚊虫、分别用未染毒的实验室饲养的雌性白纹伊蚊补加到每份标本10、25、50只/组),利用一步法和二步法TaqManMGBPCR检测,根据荧光信号判断结果。结果二步法TaqManMGBPCR可检测到标本中感染蚊虫的最低浓度为2只/500μl和3只/1000μl,一步法TaqManMGBPCR可检测到标本中感染蚊虫的最低浓度为5只/500μl,蚊自身的RNA对登革病毒RNA的检测敏感性并无明显的影响。结论TaqManMGB探针检测白纹伊蚊体内的DV敏感度高,特异性好,是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病毒指数较理想的监测方法,标本较好的处理方法为500μl标本处理液研磨20~30只/组,TaqManMGBRealtimePCR最好采用二步法。
- 段金花林立丰蔡松武卢文成郑夔易建荣
- 关键词:白纹伊蚊TAQMAN实时聚合酶链反应
- 2004年首例SARS病例环境鼠害及鼠中SARS-CoV基因分析
- 2005年
- 目的 为了了解2 0 0 4年首发SARS病例周围环境鼠害及鼠类是否存在SARS CoV特异基因,研究探索鼠类作为SARS的媒介或来源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环境鼠迹目测法与鼠笼诱法调查鼠密度方法和应用巢式RT PCR检测鼠样本中特异SARS CoV基因,扩增阳性产物测序,并应用DNASTAR软件分析比较。结果 首例病人居住工作的LJ花园LB楼及其周边楼宇环境鼠害较严重,重点检查首层楼房天花板、配电房等重点场所共5 0间,鼠迹阳性率为2 6 % ;检查住宅楼周围外环境累计2 0 0 0m ,发现鼠迹6 2处;鼠笼诱阳性率7.9% ;用RT PCR检测病例周围环境15只家鼠和2 4只臭鼠句鼠青的肺组织和肛拭子,其中6只黄胸鼠肺组织中有3只阳性,一只肛拭子阳性,其余为阴性;扩增阳性产物基因核苷酸序列与SARS目的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5 %及96 %。结论 2 0 0 4年首例SARS病例生活工作周围环境鼠侵害严重,捕获鼠类中也发现SARS CoV特异基因。
- 林立丰段金花易建荣吴军裴福全蔡松武阴伟雄卢文成陈清
- 关键词:SARS-COV鼠类RT-PCR
- 2016—2022年广东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流行病学和空间分布特征
- 2024年
- 目的分析2016—2022年广东省华支睾吸虫感染人群流行病学和空间分布特征,为当地制定华支睾吸虫病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2016—2022年,选取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惠州市龙门县和韶关市翁源县等作为人群华支睾吸虫病固定监测点,另外每年选取10%~15%的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县(市、区)作为流动监测点。各监测点按照东、西、南、北、中5个地理方位,每个方位选取1个行政村(社区)随机抽取调查对象,采用Kato-Katz法检测调查对象粪样中华支睾吸虫虫卵,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同时收集调查对象性别、年龄、民族、教育程度、职业等信息。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下载广东省1∶100万矢量电子地图,采用ArcGIS 10.7软件进行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空间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制图。结果2016—2022年,广东省累计对153188名居民进行华支睾吸虫感染调查,其中男性75596名(占49.35%),女性77592名(占50.65%);检出华支睾吸虫感染5369例,感染率为3.50%,其中重、中度和轻度感染者分别占0.76%、7.26%和91.97%。不同年龄、性别、民族、职业、文化程度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578.31、637.33、52.22、2893.28和1139.33,P均<0.05)。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广东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存在聚集性分布(Moran's I=0.63,Z=27.31,P<0.05);核密度分析发现,广东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核密度高值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江流域,其次分布于粤东地区和粤北地区;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73处华支睾吸虫感染率高-高聚集区。结论2016—2022年广东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高,且以轻度感染为主,具有空间聚集性;应对重点人群和区域有针对性地制定华支睾吸虫病防控措施。
- 张官婷张启明方悦怡裴福全毛强刘佳慧邓卓晖吴德卢文成刘珺廖宇煌张嘉仪陈经雕
- 关键词: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病学特征空间聚集性
- 新型登革热媒介监测诱蚊诱卵器的设计及效果研究被引量:55
- 2005年
- 目的 建立登革热监测预警系统 ,研制灵敏、高效、易行的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在室内外环境的监测器械。方法 根据白纹伊蚊的生态特点和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诱卵器监测方法 ,结合捕蝇笼结构特点 ,设计具有引诱伊蚊产卵的器械 ,并在实验室及现场进行验证。结果 在模拟现场 ,新型诱蚊诱卵器诱蚊阳性指数和诱卵阳性指数为10 0 ,每个诱蚊诱卵器平均诱捕成蚊 12 .2 5只 ,诱到虫卵 13 69.2个 ;居民家庭诱蚊阳性指数达 2 6.2 ,诱卵阳性指数达 2 7.1,高于相同环境的容器指数 ,与布雷图指数相近 ;野外环境现场诱蚊诱卵阳性指数达 18.6。结论 新型诱蚊诱卵器具有良好的诱蚊诱卵效果 ,可作为登革热传播媒介室内外环境监测器械。
- 林立丰卢文成蔡松武段金花易建荣邓锋陈清陈晓光
- 关键词:登革热媒介昆虫诱蚊诱卵器白纹伊蚊
- 藁杆双脐螺的人工饲养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索藁杆双脐螺人工饲养繁殖方法,了解其生长习性,为今后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及防病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人工饲养,观察不同水体大小(烧杯、搪瓷盆、玻璃缸)饲养容器内双脐螺的存活、繁殖情况。再选择出生长较好、易操作的一种饲养容器,继续使用单只螺饲养观察其生命周期和繁殖能力等特性。结果在烧杯内,1只种螺30 d内平均产卵数为10.6块,平均成活螺数12.8只;在搪瓷盘内,1只种螺30 d内平均产卵数为17.9块,平均成活螺数176.1只;在玻璃缸内,1只种螺30 d平均产卵数为26.3块,平均成活螺数669.1只。采用适中的水体搪瓷盆饲养观察双脐螺生长周期变化,单只成螺每周平均产卵约6块,每块卵平均约含39.6粒螺胚,卵块孵化出成活螺率高达92.42%(36.6/39.6),螺卵产出至孵化出幼螺平均时间约22.4 d,幼螺孵化后至产卵平均时间约33.0 d,成螺产卵持续时间约140.5 d,平均存活时间(幼螺孵化后至死亡)约为275.0 d。结论在实验室条件,藁杆双脐螺的产卵数、卵胚孵化成活螺数在一定量水体条件下,与水体大小成正比,用玻璃缸能快速繁殖藁杆双脐螺,该方法值得有关科研单位推广使用。
- 卢文成黄少玉毛强邓卓晖
- 关键词:人工饲养生长习性饲养工具
- 小黄家蚁的人工饲养研究被引量:3
- 2004年
- 卢文成林立丰段金花易建荣蔡松武阴伟雄
- 关键词:小黄家蚁人工饲养饲养方法药物实验
- 丙炔菊酯电热蚊香片药效及防蚊效果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00年
- 为了掌握国产丙炔菊酯电热蚊香片滴加液的药效及防蚊效果,我们对其进行了实验室和模拟现场的驱(杀)蚊的生物效果以及模拟现场的驱赶和蚊虫吸血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剂在实验室连续加热8h,于第1、2、4、6、8h对蚊的击倒中时(KT_(50))分别为4.39、4.73、4.99、6.43、7.50min,在同一剂量下与日本住友生产的丙炔菊酯(益多克)的药效接近;在模拟现场对蚊的KT_(50)为8.15min,与益多克的击倒速度相近;在模拟现场防蚊效果达100%以上;结果表明国产丙炔菊酯电热蚊香片滴加液对蚊的驱(杀)效果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具有良好的驱(杀)效果。
- 黄湘东蔡松武卢文成林立丰
- 关键词:致乏库蚊
- 高效氯氰菊酯超低容量喷雾杀灭室外白纹伊蚊的研究被引量:6
- 2004年
- 目的 探索在广州市城区采用高效氯氰菊酯进行现场超低容量喷雾 ,杀灭室外白纹伊蚊成蚊的合适喷药量。方法 在实验室、现场分别进行高效氯氰菊酯超低容量喷雾 ,观察对敏感白纹伊蚊及广州市城区白纹伊蚊成蚊的杀灭效果。结果 在实验室测得高效氯氰菊酯当喷药量为 0 .4ai·mg/m2 时 ,对广州市城区白纹伊蚊成蚊的致死率为96.0 % ;在现场测得当喷药量为 0 .5ai·mg/m2 时 ,距喷药点 5、10、15m ,对靶虫的杀灭率分别为 10 0 %、96.0 %、75 .0 %。结论 采用高效氯氰菊酯以 0 .5ai·mg/m2 的药量进行超低容量喷雾 ,在有效喷幅范围内对白纹伊蚊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 蔡松武林立丰卢文成阴伟雄易建荣段金花
- 关键词:白纹伊蚊成蚊药量高效氯氰菊酯杀灭超低容量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