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红

作品数:12 被引量:102H指数:6
供职机构:泸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输血
  • 6篇用血
  • 5篇临床用血
  • 2篇血功能
  • 2篇用血管理
  • 2篇输血科
  • 2篇凝血
  • 2篇凝血功能
  • 2篇凝血功能正常
  • 2篇临床输血
  • 2篇红细胞
  • 2篇大量输血
  • 1篇血浆
  • 1篇血浆输注
  • 1篇血清
  • 1篇血清学
  • 1篇医师
  • 1篇医师参与
  • 1篇预后
  • 1篇质控

机构

  • 12篇泸州市人民医...
  • 4篇泸州医学院附...

作者

  • 12篇刘红
  • 9篇陈萍
  • 9篇林新梅
  • 8篇石德清
  • 7篇黄学平
  • 7篇王洪远
  • 6篇黎金凤
  • 4篇姚健
  • 2篇张洪为
  • 2篇李代渝
  • 1篇梁红
  • 1篇王贵强
  • 1篇陈远平
  • 1篇潘庭荣
  • 1篇雷丽明
  • 1篇都荣霞
  • 1篇桂林

传媒

  • 4篇重庆医学
  • 3篇检验医学与临...
  • 2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国卫生质量...
  • 1篇泸州医学院学...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输血医师参与临床会诊的5224例输血病例回顾性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输血医师参与临床会诊的效果,为输血医师参与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输血医师参与临床会诊前(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后(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院并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5 224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输血医师参与临床会诊前、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9%和1.48%(χ~2=5.674,P=0.021),住院患者输血率分别为4.85%和3.55%(χ~2=135.5,P<0.01),平均异体输血量分别为0.563U和0.420U(t=3.986,P=0.016),轻、中和重度贫血患者输血的构成比分别为5.40%和0.23%,29.60%和17.90%及65.00%和81.80%(χ~2=237.6,P<0.01)。结论输血医师参与临床会诊后,有助于临床救治。
石德清黄学平刘红陈萍都荣霞王贵强
关键词:输血会诊回顾性分析
输血前血清学五项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0年
血液的输注虽抢救了患者的生命,但也存在着传播疾病的危险,仍可能引起血源性传染疾病和医疗纠纷。因此,为提高临床输血安全,尽量避免因血液传播性疾病引起医疗纠纷的发生,现对患者进行输血前血清学五项检测,报道如下。
陈远平黎金凤潘庭荣梁红刘红
关键词:输血输血传播病毒
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大量输血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红细胞和血浆输注在凝血功能正常患者的大量输血中的合理应用。方法根据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将90例凝血功能正常的大量输血患者分为3组(每组30例),其中A组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1.5,B组为1∶1,C组为1.5∶1。分别检测和统计3组患者输注前后的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等相关血液学指标,比较3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结果3组患者输血后的Hb、HCT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患者输血后的PT、APTT与输血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输注后的PT、APTT较输血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与A组输血后的血液学指标比较,B组和C组输血后的Hb、HCT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死率最低。结论当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需要大量输血时,建议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1.5。
王洪远陈萍刘红石德清林新梅
关键词:红细胞血浆大量输血凝血功能
临床用血全程质控实践与探讨被引量:9
2014年
建立输血科标准化管理模式、输血回顾性标准评价模式、临床用血全程双层功能监管标准模式、临床安全合理用血管理标准模式,并整合应用。这些评价管理模式规范了临床输血管理,保证了临床输血安全、有效,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患者安全。
刘红姚健林新梅黎金凤黄学平陈萍石德清王洪远
关键词:临床用血全程质控
应用全程双层监管模式控制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初探
2014年
目的:采用我院临床用血全程双层功能监管模式,探讨科学合理用血方法,强化安全输血,减少输血风险,提倡节约用血。方法:对我院2009年至2012年的住院病人和手术病人的用血情况及临床输血适应症符合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9年至2012年住院人次和手术台次呈上升趋势;异体输血总量,平均住院人次和平均手术台次输血量呈下降趋势,而临床输血适应症符合率逐年提高。结论:我院制定的临床用血全程双层功能监管模式,在临床输血应用效果中,达到了科学、合理、节约用血的目的,效果明显。
石德清刘红陈萍黎金凤黄学平林新梅
关键词:用血管理
2010~2012年某院输血科室内质量控制的效果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建立输血前室内质量控制方法,规范输血管理,确保输血安全。方法对实验室开展的输血相容性检测项目进行监测,排除质量环节中所有导致不满意的原因。结果2010~2012年泸州市人民医院完成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共21677人次,未出现1例差错事故,确保了临床输血的安全。结论建立输血前室内质量控制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
林新梅刘红黎金凤陈萍石德清王洪远张洪为桂林
关键词:临床输血
PDCA循环在输血病历检查中的运用被引量:13
2015年
PDCA循环又称质量环,是管理学科中的一个通用模型[1]。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于1954年根据信息反馈原理提出的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体系,它包括4个阶段,即计划(Plan)、实施(Do)、确认(Check)、处理(Action)。输血病历作为临床输血的原始记录,是输血过程的法律依据,保证输血病历的规范完整既是安全输血的需要,更是防范因输血病历记录缺陷而引起医疗纠纷的关键[2]。
刘红姚健林新梅黎金凤黄学平张洪为陈萍
关键词:PDCA循环病历质量安全输血临床用血管理输血治疗
临床用血全程质量控制和管理安全标准的探索与实践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索建立临床用血全程质量控制和管理标准,规范临床用血,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有效。方法:建立输血科标准化管理模式、输血回顾性标准评价模式、临床用血全程双层功能监管标准模式、临床安全合理用血管理标准模式,并进行整合应用。结果:规范了临床用血全过程的管理,节约血资源,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有效。结论:临床用血全程质量控制和管理安全标准的建立与应用,规范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最大程度保证患者医疗安全,节约有限的血液资源。
林新梅刘红黎金凤黄学平陈萍石德清王洪远
关键词:临床输血
63例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及干预措施被引量:17
2013年
目的对泸州市人民医院近3年来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查找其原因,探讨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切实保障输血安全、有效。方法对2009~2012年泸州市人民医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9~2012年泸州市人民医院输血共3 529例,输血不良反应回报63例,发生率为1.8%,其中输注悬浮红细胞发生的不良反应32例,发生率为2.0%,输注血浆发生不良反应28例,发生率为1.7%;输注洗涤红细胞发生不良反应2例,发生率为1.5%,输注冷沉淀发生不良反应1例,发生率为1.2%。无1例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过敏反应33例,发生率为52.4%、发热反应26例,为41.2%,其他4例,发生率为6.4%。输注冷沉淀和洗涤红细胞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都有过多次输血史。结论不同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后果及预防处理各有不同,应仔细观察,鉴别和区别对待的同时应用新方法、新技术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
林新梅刘红
关键词:输血输血不良反应干预措施
大量输血时红细胞与血浆输注不同比例对凝血功能正常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6
2017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量输血时红细胞与血浆输注比例对凝血功能正常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2015年内输注红细胞大于10U且输血前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90例,根据输注红细胞和血浆的比例,将患者分为3组,A组30例,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0∶1.5;B组30例,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0∶1.0;C组30例,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5∶1.0。比较3组患者大量输血前后血常规指标、凝血功能指标以及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1)3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病死率最低。(2)3组患者输血前后血常规中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明显升高,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比较:A组患者输血后的PT、APTT与输血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患者输血后PT、APTT较输血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凝血功能正常的大量输血患者,按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1.0∶1.5进行输注,将有利于预防发生凝血功能障碍,降低病死率。
林新梅刘红王洪远
关键词:大量输血凝血功能红细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