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淋淋

作品数:25 被引量:376H指数:9
供职机构:安徽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6篇水汽
  • 6篇飑线
  • 5篇降水
  • 4篇水汽含量
  • 4篇切变
  • 4篇暴雨
  • 3篇日变
  • 3篇日变化
  • 3篇气候
  • 3篇雷暴
  • 3篇风切变
  • 3篇垂直风切变
  • 2篇订正
  • 2篇中尺度
  • 2篇中尺度对流
  • 2篇中尺度对流系...
  • 2篇三维风场
  • 2篇数值模拟
  • 2篇特大暴雨
  • 2篇同化

机构

  • 17篇安徽省气象局
  • 11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气象局
  • 2篇安徽省黄山市...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安徽省气候中...
  • 1篇淮河流域气象...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作者

  • 25篇郑淋淋
  • 8篇孙建华
  • 5篇朱红芳
  • 3篇安晶晶
  • 2篇王东勇
  • 2篇柳春
  • 2篇赵思雄
  • 2篇孙建华
  • 1篇傅慎明
  • 1篇谢五三
  • 1篇张娇
  • 1篇卫捷
  • 1篇程华
  • 1篇胡雯
  • 1篇丁一汇
  • 1篇朱佳宁
  • 1篇李劲
  • 1篇汪汇洁
  • 1篇姚晨
  • 1篇黄勇

传媒

  • 6篇暴雨灾害
  • 5篇大气科学
  • 2篇气象科技
  • 2篇第33届中国...
  • 1篇气象
  • 1篇气象学报
  • 1篇干旱气象
  • 1篇气象与减灾研...
  • 1篇沙漠与绿洲气...
  • 1篇第30届中国...
  • 1篇第27届中国...
  • 1篇第八次全国动...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风切变对MCSs强度和组织结构影响的数值试验
<正>1引言风切变是影响对流发展和组织的重要动力因素,很多学者通过观测和数值模式研究了风切变对对流系统的影响机制。Zheng et al.(2013)统计了中国江淮地区的线状对流,由于观测资料的时间分辨率问题,风切变对不...
郑淋淋孙建华
关键词:垂直风切变三维风场
文献传递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被引量:196
2013年
本文采用观测和NCEP分析场资料对2012年7月21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水汽来源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7.21"北京暴雨过程是高低空与中低纬系统共同配合的结果,暴雨发生在"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下,低涡、切变线、低槽冷锋和低空急流为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孟加拉湾至西太平洋地区热带辐合带(ITCZ)活跃,其中热带气旋的活动有利于水汽向东亚大陆输送,此次暴雨过程中华北地区的水汽源地包括孟加拉湾和我国东部的渤海、黄海等,低层的水汽主要来自东部,中层的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北京的强降雨有两段,第1段降雨虽然发生在冷锋前,但有明显冷空气的侵入,并与地形和东风的作用有关,第2段降雨对流的组织和增强与冷锋强迫相关。在有利环境下,中尺度对流系统频繁发生发展,持续时间长,且稳定少动是此次特大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
孙建华赵思雄傅慎明汪汇洁郑淋淋
关键词:暴雨水汽来源低涡冷锋中尺度对流系统
连续两次飑线大风成因对比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采用多源气象观测资料,对2018年5月16日江苏省北部的连续两次飑线过程进行综合观测对比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两次飑线过程在相同天气系统影响下的不同环境场中产生,大别山背风坡的背风波扰动是这两次飑线的共同触发机制。(2)两次过程的雷达回波图上均有后部入流急流和中层径向辐合特征,第一次过程的后部入流急流强度更强、高度更高,中层径向辐合的强度更强、厚度更厚,环境风垂直切变的差异是两次飑线组织结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因素。(3)在CAPE值相近条件下,第一次过程的整层水汽更丰富、垂直风切变更强、垂直切变伸展高度更高,导致第一次飑线对流系统发展强度更强。(4)两次飑线大风形成的主要物理机制不同,第一次飑线的后部入流急流引导中高层(5~8 km)干暖空气下沉并入侵风暴体,促使其降水粒子强烈蒸发并形成冷池,同时引导高层动量下传产生强烈的出流气流,最终导致地面大风的形成;而第二次飑线后部入流急流引导中低层(3~5 km)干冷空气入侵对流系统,形成冷池和地面大风。(5)第一次过程环境场垂直风切变条件下形成的飑线组织结构特征,更有利于降水粒子强烈蒸发形成更强的冷池和下沉气流,致使第一次飑线地面大风较第二次飑线更强。
竹利卢德全廖文超郑淋淋
2024年2月我国两次大范围冻雨过程对比分析
2024年
2024年2月1-4日(以下简称过程Ⅰ)及2月19-24日(以下简称过程Ⅱ),我国先后出现两次大范围雨雪冰冻过程,在这两次过程中冻雨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灾害强度大,是我国有气象资料以来冻雨最为严重的一年。利用多源实况观测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这两次冻雨过程发生的环境条件和温度层结特征。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中500hPa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比较相似且均稳定维持,有利于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形势的持续,但低层温度配置和冷空气移动速度不同造成了冻雨落区存在差异。过程I由于冷空气移速较慢,造成冻雨分布较为集中。相较于过程I,过程Ⅱ初期西南急流强度更大、位置更北,导致冻雨初始发生位置偏北,但后期强冷空气迅速南下,造成冻雨落区移动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大。(2)两次过程中,中层暖层主要位于700-850hPa之间,低层冷层则主要位于900hPa以下,较通常冻雨概念模型中700hPa暖层及850hPa冷层位置偏低,易导致预报员对天气类型的误判,同时过程ⅡI逆温层强度强于过程I。(3)采用面积元法分析了两次过程的中层暖层强度及低层冷层强度,结果表明过程I冷暖层强度弱于过程Ⅱ,与温度特征分析结果一致。同时两次过程冻雨主要发生在中层暖层强度与低层冷层强度接近的地区。
安晶晶王东勇李慧敏刘杰郑淋淋
关键词:冻雨温度层结逆温层
我国雷暴的日变化特征被引量:23
2011年
利用地面1980—2008年(缺2000年)517个常规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近30年来我国雷暴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可能的原因。分析表明:雷暴主要发生在午后至傍晚。雷暴的日变化与地形有密切的关系:平原多峰型,山区单峰型,四川盆地夜间高发型,两广沿海地区白天多发。并利用风向的日变化解释了四川盆地地区和两广沿海地区雷暴的日变化特征。雷暴在各个季节的日变化也不同,华北平原和江淮平原地区、四川盆地地区夏季06—12 UTC雷暴发生的比例明显增多;广东、广西沿海和海南地区、东南部山区夏季和秋季雷暴白天发生的比例比春季多。
郑淋淋孙建华卫捷
关键词:雷暴日变化
1980~2008年我国强对流天气的统计特征
利用我国地面517个站点的1980~2008年天气资料定时数据集分析了我国雷暴、冰雹、短时强降水等极端事件的气候特征。包括空间分布、年代际变化、年变化以及季节变化。雷暴主要发生在华南地区、云南中南部、青藏高原中东部、川西...
郑淋淋孙建华卫捷
关键词:雷暴冰雹年代际变化年变化
文献传递
安徽暖季对流活动的雷达气候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3年
为了解安徽地区暖季对流活动的雷达气候学特征,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拼图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2015—2020年安徽省暖季(5—9月)对流活动雷达回波的气候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安徽暖季对流活动存在显著月际变化和区域差异。对流在江淮梅雨期的6—7月活动最频繁,5、8月次之,9月最少。6、7月对流数量大值区分布呈西南—东北走向。(2)安徽夏季(6—8月)对流数量日变化呈午后主峰和清晨次峰的双峰特征。其中6月对流活动峰值出现于清晨,与夜间到清晨上游地区低空西南气流加强导致安徽地区水汽通量辐合增强有关。7月对流活动主峰出现于午后,清晨为次峰,其中主峰对流活动持续时间更长,这与7月安徽午后对流有效位能明显增强有关,清晨出现次峰的原因同6月类似,但强度弱于6月。8月对流活动特征为午后单一峰值,日变化幅度最显著,为典型的午后热对流型。
李慧敏安晶晶邱学兴郑淋淋刘杰李劲吴瑞姣周晓晔
关键词:雷达拼图气候学特征日变化影响因素
水汽含量对飑线组织结构和强度影响的数值试验被引量:54
2014年
利用2009年6月3~4日一次产生大风、冰雹强对流天气的飑线个例进行数值试验,研究整层水汽含量及其垂直分布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组织类型和强度等的影响.本文的试验表明环境场中不同的水汽含量和垂直分布,会影响下沉气流和冷池的强度,从而影响对流的组织形态、维持时间和强度.整层水汽试验表明,增加(减少)水汽,对流增强(减弱),冷池和雷暴高压增强(减弱)导致大风增强(减弱).增加水汽越多发展阶段冷池强度越强,最大风速越强,但成熟阶段后期冷池减弱的越快,层状云区的后部入流减弱,不利于雷暴大风的出现和维持.不同层次水汽试验表明,在保持整层水汽含量不变的情况下,线状对流和雷暴大风易发生在中层干、下层湿的环境中,这种层结条件对雷暴高压的增强有重要作用,但不利于整个对流系统的长时间维持.
孙建华郑淋淋赵思雄
关键词:飑线数值模拟
1980~2008年我国强对流天气的统计特征
利用我国地面517个站点的1980~2008年天气资料定时数据集分析了我国雷暴、冰雹、短时强降水等极端事件的气候特征.包括空间分布、年代际变化、年变化以及季节变化.雷暴主要发生在华南地区、云南中南部、青藏高原中东部、川西...
郑淋淋孙建华卫捷
关键词:雷暴冰雹地理分布年代际变化强对流天气
水汽含量对飑线组织结构、强度影响的数值试验
对2009 年6 月3~4 日一次产生地面大风的“人”字形强飑线过程进行了观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此次过程整层的可降水量比较小,造成灾害的是地面大风,还通过增加和减少不同层次的水汽试验,研究了此次过程中不同层次的水汽...
孙建华郑淋淋梁建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